孔雀美文网 > 经典短文 > 生活常识 > 薛宝钗人物分析

薛宝钗人物分析

生活常识 时间: 推荐访问: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分析
薛宝钗人物分析

  薛宝钗人物分析(1):

  《红楼梦》中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资料提要】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她既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又是个封建礼教社会的悲情女才子;她既是封建社会淑女典范,又是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却始终摆脱不了成长、生活的社会大环境——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处在男权社会里,为了生活不得不以假面示人,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多么大。薛宝钗形象的复杂性是值得我们思考、体味的。

  【关键词】薛宝钗形象好处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之——薛宝钗,一个封建时代的少女,在人们的眼中总是作为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对立面存在的。王昆仑先生曾说过,薛宝钗是一般男子最感到“受用”的贤妻,寻找人间幸福的男子们大概没有不向往着有宝钗这样一个妻子的理由。为什么男性愿意选取宝钗,而非黛玉做自己的妻子呢?当然作者曹雪芹在林黛玉的身上确实倾注了很多的爱,在林黛玉身上寄托的理想和先进的理念最多,但是在现代的人们看来,或许像林黛玉这样的人,恐怕是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的。历来对于薛宝钗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她是封建淑女的典型,并誉之为“山中高士晶莹雪,睿藻仙才淑仪风”;还有人评价她是封建社会的卫道士,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世故、圆滑、虚伪、奸诈,无情、冷、会做人、善用手段,都成为薛宝钗这一形象的标志。其实无论怎样的评价,都要有必须的合理的依据。曹雪芹创作薛宝钗这一艺术形象时也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因此宝钗形象也是值得后人反复推敲,这也恰恰说明了这一人物形象复杂性,有优点、同样也有缺点。那么我们也就不能用二元对立思维来比较薛宝钗与林黛玉。周思源教授曾说:对艺术形象的分析务必遵循文本至上原则,即一切从文本带给的全部的信息出发,将文本作为判别的最重要

  的依据,而不是从意识形态、政治需要出发,不能存先入之见。我们不能脱离时代特点来要求人物这样那样,不能脱离人物与环境的关联(刚来与之后的变化)、人物自身的实际年龄来评价人物。在我看来这也正是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以客观现实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来看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一样的所有制必然会产生不一样的社会形态,构成具有每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人物。薛宝钗正是在封建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的人物,她身上不一样的“符号”正是这个时代的烙印。她是平凡的,是封建建社会的必然产物,是适应时代而生的芸芸众生之一,我想这也是对薛宝钗比较客观和比较公正的评价。

  一、薛宝钗的性格形象及其成因

  (一)薛宝钗形象的总体特征

  薛宝钗是《红楼梦》里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形象,也是历来人物评论中争论较多的一个。论争之激烈,两百多年前就以前到达两个好朋友之间“几挥老拳”的地步。有人认为,薛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薛宝钗虚伪、奸险、冷酷无情。其实,这都是有失偏颇的。我们从《红楼梦》中曹雪芹对薛宝钗现象的基本设计中能够看出,他是要把她塑造成一个封建时代的淑女现象。这一现象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藏愚守拙,温柔敦厚,豁达大度,又不失外冷内热,表里不一,虚伪世故,工于心计。能够说,这些性格特征及其矛盾冲突构成了一个既复杂、又丰富,既丰满、又富立体感的艺术形象。下方从其“冷”与“热”两大方应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二)薛宝钗性格的分析

  1。薛宝钗性格特征中“冷”的一面

  作为一个内涵深厚的文学形象,曹雪芹在塑造过程中是寄予了苦心的,薛宝钗作为《红楼梦》的第三号人物,她的形象是丰富的,立体的,多层的,她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有自己内心自觉不自觉的矛盾冲突。薛宝钗这个人物身上存在着的现象与本质的深刻矛盾,使她总处于表里不一之中。“冷”的一面,就表此刻她的待人处世上:虚伪做作,城府深,富理性而善克制。这是曹雪芹在塑造这一形象过程中苦心孤旨,着力表现的一面。薛宝钗姓“薛”与“雪”谐音,即“雪”的意思。小说中凡涉及到薛宝钗的,大都用“雪”来代替,总与“雪”联系在一齐,“金簪雪里埋”,“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丰年的大雪”等判词、曲子、俗谚口碑等,都与“雪”有关。兴儿在向尤氏姐妹说她时说:“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薛,叫什么宝钗,竟是雪堆出来的。”而“雪”是与“冷”联系在一齐的,接触宝钗的人,都常常有一股冷森森的感觉。她吃的药叫“冷香丸”,身上又有一股“冷香”,她所住的蘅芜苑,“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及进了屋,雪洞一般。”凡是与她有关的东西都冷得出奇。因而,贾府的人们称她为“冷美人”。这种“冷”,正是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性格时所花的心机,所作的暗示。这样的“冷美人”,表此刻行为处世上

  便是虚伪世故,工于心计。这些表现,大多从别人口中得出,也就是说,宝钗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如此。贾府的人认为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诩,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愤之意,薛宝钗却浑然不觉”;“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她对周围的事情不大关心,一切随和并按自己的朴拙,不去用心周旋世务。

  薛宝钗人物分析(2):

  《红楼梦》中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原名《石头记》,曹雪芹著。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在人物形象上薛宝钗不仅仅在于她是宝、黛、钗感情杯具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像所蕴含的丰富资料,以及这一形像的创新性。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像,历来有不一样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即使到这天,仍然有不一样看法。有人认为林黛玉尖酸刻薄,心胸狭窄,爱使小性儿,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有人则认为,宝钗冷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本文在研究前人的基础上,深入全面的分析薛宝钗的人物形象特征。。

  一、薛宝钗之貌——艳冠群芳

  在《红楼梦》中多次提高薛宝钗的长相,如在未出嫁之时说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在见到林黛玉后: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抑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在见到贾宝玉后又是这样说道: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髻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气,遂问:“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从未闻见过这味儿。”宝钗笑道:“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在文中透过对薛宝钗的唇不点而红,眉不化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肌骨莹润、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描述,

  这充分的说明薛宝钗的薛宝钗艳冠群芳之貌,是合乎世俗生活的审美标准

  二、薛宝钗之才

  1、博学宏览,才华出众

  在知识方面:薛宝钗读书识字高过十倍于其兄(薛蟠)。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及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其造诣之深,杂学旁收的宝玉、刁钻古怪的湘云,都佩服他知道的如此多。在探春画大观园的时候,她时常给予推荐和指导。宝钗道:“我有一句公道话,你们听听。藕丫头虽会画,但是是几笔写意。如今画这园子,非离了肚里头有几幅丘壑的才能成画。这园子却是象画儿一般,山石树木,楼阁房屋,远近疏密,也不多,也不少,恰恰是这样。你就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这一齐了稿子,再端详斟酌,方成一幅图样。第二件,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用界划的。一点不留神,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门窗也倒竖过来,阶矶也离了缝,甚至于桌子挤到墙里去,花盆放在帘子上来,岂不倒成了一张笑‘话’了”(第四十二回)宝钗讲的关于工笔画的要求,布局的构思,以至画具、色料、用纸的开列,都是源自薛宝钗绘画方面的学问,用的是谁都能听得懂的语言,融合在生活的体验里,显得贴切自然,令人信服。

  2、通晓庶务,理家之才

  在《红楼梦》五十六回中,曹雪芹以一个章回的篇幅,完整地描绘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经济改革故事,并塑造了与王熙凤完全不一样的管理权威贾探春、薛宝钗。为了克服贾府的经济危机,贾探春凭借自己对当时正处于萌芽状态的经济的敏感,富有创意地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改革举措:采用公开的方式,把大观园分包给园中的老妈妈们。这样一来,一大观园就被改造成了一种植园,捉襟见肘的贾府经济也因此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对于贾探春的经济改革,薛宝钗予以充分的支持。然而,在具体行为上,两人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贾探春对她的改革相当自负,态度鲜明的说出改革之目的:“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穷尧舜之辞,背孔孟之道。”在贾探春看来,既然经济改革的目的在“利”,那么打出“背孔孟之道”的旗号就是顺理成章的。很显然,贾探春对于改革的思考是有问题的。为此,薛宝钗尖锐地批评她说:“你才办了两天的事,就利欲熏心。”薛宝钗指出:“若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世俗去了。”实质上就是要以孔子的“义利观”来指导这场改革,薛宝钗的这一思想是十分深刻的。在薛宝钗的改革理念中,已自觉地包含了对于单纯商业利益的理性超越。薛宝钗的这一改革理念,就应说是曹雪芹为当时正在转型的中国社会重塑一个新的

  道德规范的用心尝试。

  三、薛宝钗之复杂性格

  在《红楼梦》的文章中,刻画了一个性格复杂的薛宝钗形象,既有热情平等宽厚待人的一面也有冷酷无情的一面,能够说是一种双向性格。对于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历来有不一样的看法。有的尊薛而抑林,有的则尊林而抑薛。历代所引邹弢与其友许伯谦因争论激烈而“几挥老拳”的故事,就是一典型事例。到这天,仍然有不一样看法。同一人物形象,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述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人物形像呢?这主要表此刻以下几点:

  (一)温柔敦厚,热心助人

  在《红楼梦》当中多次刻画出薛宝钗温柔敦厚,热心助人的性格,如第67回:宝钗分送薛蟠远路带来的土物时,宝釵也给了贾环一份。赵姨娘看到东西,“心中自是喜爱”,想到:“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这说明其贤淑、公道、宽厚待人的性格。另外与与黛玉相处上黛玉清高、嘴尖,“恣情任性”,说出的话“比刀子还厉害”,又爱猜疑、嫉妒。对宝釵时时存有戒备之心,与宝釵不时有唇枪舌剑的摩擦和冷嘲热讽的对答。宝釵宽以待人、心胸豁达。深知黛玉爱着宝玉,视自己为情敌,她并没有采取进攻的方式与黛玉争宝玉,而是以理御情,退避三舍。突出表现:“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第45回)结果是黛玉对宝钗又敬又谢。这些都说明宝钗宽以待人,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屈己尊人,以自己端正的品行获得众人的热爱和尊敬。其实刻画出如此热情敦厚的形象具有重要的思想好处,这 Www.NiuChui.Com 主要体此刻:

  1、对封建正流的维护

  薛宝钗的热情是对封建正流的维护,对封建礼教的恪守,对封建妇德的宣传上。她多次对湘云黛玉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说教,她和湘云谈诗,说道:“究竟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纺织针黹是你我的本等。一时闲了,倒是把那于身心有益的书多看几章,却还是正经”。黛玉行酒令时,无意中把看到的《西厢记》、《牡丹亭》里几句辞句引了出来,倒引起了这位说教者的无限惶恐:“但是拣那些正经的看也罢了,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贾宝玉挨打重伤,躺在床上,她首先是责备他:“早听人一句朱子的话,也不至今日。”贾探春理家时,随便说了一句朱子的话但是是“虚比浮词”,她便立刻批评探春:“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一个典型的女君子,封建的卫道士的嘴脸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

  2、为到达个人目的的热情

  在《红楼梦》中一个豁达超脱,遇事随和的大好人,以前当着众人的面前讨好老太太:“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怎样巧,再巧但是老太太去。”第一次与袭人独谈,便用套用的手段问其年纪家产等,而且还是留神窥察,她在元妃对“香玉”的态度上的敏感,她对“金麒麟”的清晰的记得上,她对贾母的一切脾性好恶的掌握上,都显示了她的格外的关注,格外的热心,那种奉承,讨好的工夫,是大观园里其他女子所无法企及的,以至于贾母也把那份对亲生外孙女儿的爱移到她的身上去。这种热情还表此刻对宝二奶奶宝座的着意追求上。表面上,她“总是远着宝玉”,但是,26回里写到半夜三更晴雯的生气发火致使林黛玉吃了闭门羹。原来是宝钗“有事无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半夜三更的不得睡觉”而生气,把黛玉也得罪了。既然“有事没事”,并惹恼了人家,就不止是偶然的一两次。第36回写到,“一个炎热的中午,怡红院里的两只仙鹤,在芭蕉下都睡着了”,“外间床上横三竖七四地,都是丫头们睡觉”,她薛宝钗这个时候不在闺房里午休,却跑到那里串门来了,穿房入室,一向走到已经睡觉了的主人宝玉卧房床边,连袭人也吓了一跳,原来是要来和宝玉“讲读解午倦”。随后又坐下来代替袭人刺绣,给宝玉赶蚊子,多肉麻的行

  为。32回又写到她心甘情愿地为宝玉做活计。那袭人原是请湘云帮忙的,但经过宝钗的留神观察,结果恍然大悟,湘云太累了。这时她说:“你不必忙,我替你做些如何?”与奴才袭人在伺候宝玉上倒是配合得天衣无缝。这么一些行为,与她平时给人的“总远着宝玉”的印象,不是大相径庭吗?这不难看出,在外人面前,“总远着宝玉”的她,却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和借口在人们不大经意的时候去接近宝玉,从骨子里不是可见其对宝玉的追求,对宝二奶奶宝座的垂涎吗?

  (二)罕言寡语,安分随时

  宝钗作为一个妙龄少女性格气质合乎传统道德要求这主要表此刻“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待人不疏不亲,不远不近”;“端肃恭严不可轻犯”;“稳重和平”。这说明其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性格。在文中曾多次体现如第5回:“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第8回:宝玉前往梨香院探望宝钗。第56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第4回:宝钗进京,“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主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学入学陪侍,充为才子赞善之职。”第70回:宝钗《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缘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在感情追求上她对感情有向往,有追求,有感情的自然流露,有自然天性的自然外露(如扑蝶一节),但她既能管得住身,又能管得住心,能做到“发乎情,止乎礼义”。典型的例证: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因此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

  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里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此事。(第28回)虽然宝钗很想接近宝玉,而“学问”总“提着”她“躲了”。第21回还写宝钗去怡红院与袭人说话,“一时宝玉来了,宝钗方出去”,于此,脂批批道:奇文。写得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远),何也?宝玉之心,凡女子前不论贵贱皆亲密之至,岂于宝钗前反生远心哉?盖宝钗之行止端肃恭严不可轻犯,宝玉欲近之而恐一时有渎,故不敢狎犯也。宝钗待下愚尚且和平亲密,何反于兄弟前有远心哉?盖宝玉之行景已泥于闺阁,近之则恐不逊,反成远离之端也。故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实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

  (三)工于心计,虚伪奸险

  在《红楼梦》中又刻画出一个细心,善于揣摩他人心理;周到通脱,处事原则”;工于心计,虚伪奸险的薛宝钗形象。如第27回所述,薛宝钗於滴翠亭扑彩蝶时,恰听得小红与坠儿有关私情传帕之一番悖礼保密,此际一方面顾虑”他素日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一方面却苦於”如今便赶著躲了,料也躲不及”之故,电光石火之间,遂使出”金蝉脱壳”之计以求脱身,故意放重了脚步,笑著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裏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还说:”我才在河那边看著林姑娘在这裏蹲著弄水儿的。……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裏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然后抽身就走,口内说道:”必须又是钻在山子洞裏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小红与坠儿却信以为真,做出”林姑娘蹲在这裏,必须听了话去了”的决定,同时更忧心”林姑娘嘴裏又爱刻薄人,心裏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漏了风声,怎麼样呢“至此为止。

  在做人处事上也十分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联,和各方面的人持续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联;正如脂评所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末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而在这种貌似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她个性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而对于被人瞧不起的赵姨娘等人,也未尝表现出冷淡和鄙视的神色,因而得到了贾府上上下下各种人等的称赞。贾母夸她“稳重和平”;从不称赞别人的赵姨娘也说她“展洋大方”。就连小丫头们,也多和她亲近。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爱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还当着面奉承过贾母。她说:“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样巧,也巧但是老太太去。”结果是贾母大夸奖她:“提起姊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这充分的说明了薛宝钗工于心计,虚伪奸险的性格特征。

  (四)性格本质:“冷”酷无情

  1、对待自己

  薛宝钗堪称封建淑女的典型,她谨守封建妇德,几乎放下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要求,近乎封建统治阶级眼中的完人,体现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正统的风范。对待自己完全没有个人的主观,完全是从父母之命和封建礼教的角度出发,对待自己就是一种工具和使命,她是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自觉的执行者和可悲的殉道者。

  2、对待感情

  宝钗自己的感情也是十分的冷酷无情的,完全是从维护封建礼教的角度出发这主要体此刻:首先她明白决定她与宝玉的婚姻不是他们自己,而是他们的长辈。自古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她知道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首先宝钗父亲也不在,母亲薛姨妈是支持“金玉姻缘”的,王夫人更加不用说了她也支持。摆在她面前的有贾母,但是她一向想拉拢贾母,贾母对她并不好。再之后她想到与林黛玉和好,也不再也宝玉说怪话了,而且从自己落选的那种状态渐渐走了出来,变得比以前更加随和了。其次透过宝钗富有帮忙别人的热心,如湘云、邢岫烟、黛玉甚至香菱,就连极不怎样样的贾环,在分送礼品时,都不忘了他的一份。她的做法贴合她平时的一贯处世态度,圆润,面面俱倒,不漏一处,也不厚此薄彼,拉拢着人心。她能够在妒心极重,“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广得人缘,好评如潮,这也是很让人钦佩的。这就在贾府很多人面前立了很好的形象,为自己以后追求幸福更加简单。对待感情就是需要虚伪和手段的。

  3、对待他人

  薛宝钗对待他人的冷酷无情主要体此刻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上,在金钏儿投井自杀后,王夫人心里不安。她安慰王夫人说:“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边儿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姨娘也不劳关心。十分过意不去,但是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那里能够看出宝钗冷酷无情的一面,一条人命,说得如此简单,几两银子便打发了,真让人不寒而栗!我们甚至会思忖,她平时对待下人丫头们的亲切是不是发自内心的不带阶级思想的真亲近。王夫人说,不好把准备给林黛玉做生日的衣服拿来给死者妆裹,怕她忌讳,薛宝钗就自动地把自己新做的衣服拿出来交给王夫人。这一段是极其有争议的一段,很多人据此痛骂宝钗冷酷无情,不顾他人性命,只想花钱了事。

  四、薛宝钗人物形象的好处

  (一)薛宝钗之于红楼梦

  薛宝钗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她是宝、黛、钗感情杯具的主人公之一,而且还在于这一艺术形像所蕴含的丰富资料,以及这一形像的创新性。作为一个内涵深厚的文学形象,曹雪芹在塑造过程中是寄予了苦心的,薛宝钗作为《红楼梦》的第三号人物,她的形象是丰富的,立体的,多层的,她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有自己内心自觉不自觉的矛盾冲突。薛宝钗这个人物身上存在着的现象与本质的深刻矛盾,使她总处于表里不一之中。

  1、加深作品的杯具性,揭露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

  《红楼梦》是一个杯具,最终“落了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大观园里的人物,最终都难逃杯具的结局,黛玉的夭折,宝玉的离家出走,宝黛感情的破灭,固然是杯具;最终获得了宝二奶奶宝座的薛宝钗,也诚然是一个杯具,她获得的并非真正的感情,得到的并非宝玉的真爱。这是杯具的一个层面。深层的杯具意蕴在于:薛宝钗是一个封建礼教的虔诚信奉者,自觉的恪守者,可悲的殉道者,也是可怜的被扭曲者。如果说,宝玉与黛玉的杯具好处在于抗争之后的失败,那么,宝钗的杯具好处却在于她总是时时严格要求规范自己,处处压抑自己不好出格,脱轨,总是使自己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去迎合封建礼教,使自己成为一个贴合封建礼教价值标准的大家闺秀,甘愿被封建礼教吞噬而浑然不觉。还不止如此,在不知不觉中被吞噬的同时,还劝别的女子也要遵循封建礼法,奉行那一套行为准则,个性是劝宝玉留心仕途经济,可见她的被扭曲之烈。这正是薛宝钗形象的好处所在:在不知不觉中被封建礼教所“吃”的同时,还要去“吃”别人,充当封建礼教的“帮凶”。薛宝钗这一形象的杯具好处是双重的,使揭露更加有力。

  2、作为宝黛感情反封建好处的有力反衬

  封建地主阶级的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条件匹配。这么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薛宝钗,无论在哪一方面上,都要比黛玉有条件得到宝玉的属意。然而,贾宝玉却舍钗而取黛,毅然抛弃封建的择偶标准,选取了各方面都比宝钗逊色的黛玉,原因仅仅是思想意趣上的投合。由此足见宝玉的选取,牺牲的代价多大,选取的勇气多大。如果说,宝钗只但是是一个一般的人,或者比黛玉逊色得多,那么,选取黛玉便是理所当然,轻而易举的事,也就无有所谓的代价、牺牲,其反封建的程度也便就轻得多。只有把宝钗的形象刻画的越丰满,越动人,才更能显现宝玉选取的发奋以及与传统观念决裂的决心之强,反封建的力度就更大。因而,宝钗形象的好处还在于给宝黛感情反封建力度的强大作了有力的反衬。

  (二)薛宝钗之于曹雪芹

  曹雪芹眼中的喜爱的就应是林黛玉!正因作者对于自己喜爱的人物往往都是用悲情去刻画的。更为重要的是,曹雪芹的身世与书中的林黛玉的遭遇十分相似,因此他对林黛玉有一种个性的感情。而对薛宝钗的刻画都体现自己经历的封建制度的迫害和冷漠上方,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清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温柔的生活中长大的。长大之后也立志于建功立业,与薛宝钗的性格有相似之处。但是随着清雍正初年,由于清王朝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雪芹的父亲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被革职拿问,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家产全部抄没,曹雪芹只得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清王朝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将对当时社会人物形象的虚伪、奸诈等性格融入到薛宝钗的身上。

  (三)薛宝钗之于现代女性

  在薛宝钗的形象刻画当中具有很多优点值得此刻女性去借鉴和学习。如她博览群书,见多识广,换做现代也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人,而且做什么事很灵活,比较活套,不死板、墨守成规,这恐怕是我们现代人要发奋学习的;凡事处理的周到、全面,和身边不一样的人处理好关联,对人平易近人,对人宽厚,不怒而自威。在此刻这样的社会生存,除了要提高和发展自身的潜质和素质,如何处理人际关联也是很重要的,甚至有时候与你的成败有直接关联。怎样和人相处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分寸很重要,平和的对待周围人,要稳重、能够沉得住气,坚信透过宝钗身上我们能得到一些启示。做事果断、不拖泥带水,这一点对我们现代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这实际上是领导才能的体现,对于此刻的领导阶层是有必须的好处的。宝钗还有一点就是“识时务”,劝宝玉读书,正是从实际出发,为以后打算,我们此刻的人有时候总是会有一些不切实的想法,总是想当然,以为社会就像他们想象中那么完美,不思考实际环境,不从自身状况出发,总是好高骛远,结果到最后是一败涂地。坚信宝钗带给我们的这些启示和好处是值得我们反复思考和体味的,在必须程度上对我们来说是有用心指导好处的。这也正是一个人物形象丰富性和成功性的体现

  结语

  在以上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薛宝钗是一个性格多样且复杂的形象在分析当中首先务必摒弃个人的偏见和爱恶,而从作品的描述刻画中进行具体分析我们不能够一味指责薛宝钗虚伪,说她是个马屁精。要从辩证的思想出发和分析,宝钗博得老人开心,也是种敬老爱老传统美德的表现,宝钗留心观察,这点是必不可少的。宝钗富有帮忙别人的热心,如湘云、邢岫烟、黛玉甚至香菱,就连极不怎样样的贾环,在分送礼品时,都不忘了他的一份。她的做法贴合她平时的一贯处世态度,圆润,面面俱倒,不漏一处,也不厚此薄彼,拉拢着人心。她能够在妒心极重,“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贾府,广得人缘,好评如潮,这也是很让人钦佩的。同时薛宝钗也是一个出色的女子无论是才华、相貌还是与人交往上都是令人无可挑剔的。薛宝钗能够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活得游刃有余这也能够体现宝钗过人的才智。另外,她为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博得良好的地位约束了自己的天性,是一个可怜的少女。这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可悲人物。正如文中所说,她是一个俗与雅并存一身的人物。犹如牡丹雅俗共赏。

  薛宝钗人物分析(3):

  薛宝钗人物赏析

  (红楼梦读书笔记:敲断玉钗红烛冷,薛宝钗人物赏析。作者:落英来自夜看红楼)

  为写这篇稿子,我重新翻开了两年未碰的放在案头的《红楼梦》,我的这套书是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一七六O年]秋月定本)为底本,若干处缺文均依其他脂本或程本补齐,第六十四回、六十七回缺文则用程甲本补配。书中有余所极爱的刘旦宅所绘彩图二十四幅。

  《红楼梦》中每每与薛宝钗三字相对应的也有三个字:“雪”“冰”“钗”,作者安排下这三个字若隐若现的暗示了薛宝钗的结局。

  “雪”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篇判词中有“金簪雪里埋”这是第一次明确用雪比宝钗,前一句“玉带林中挂”的“挂”若是象征宝玉对黛玉的牵挂,那么这个“埋”意味着什么?丢弃、窒息、绝望。把这句放下,再看十二支曲[终身误]唱道“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又是一个“空”字。空=无,镜中花,看则美,摘不到,纵使嫁了又怎样?到头来只得了一个“空”字。

  “冰”

  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里面的海棠诗是提到“冰”字最多的一次,而且这个诗安排得巧妙,为了不让暗示太明显,曹公把三姑娘的诗放在第一首,然而这并不妨碍细心的读者。看宝钗写到: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庚辰双行夹批:看他清洁自厉,终不肯作一轻浮语。】这次是用自己冰来比自己了,下句: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庚辰双行夹批:看他讽刺林宝二人着手。】不忘讽刺两个玉儿,名字嵌入诗中不着痕迹。接下来是宝玉的,显然和宝钗做了对抗: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冰、玉针锋相对,又一次把宝钗比杨妃(这回宝姐姐也不好恼了),把黛玉比西子,对谁的心是不言而喻。然后是黛玉的,到底颦儿嘴酸: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看了这句,宝玉先喝起彩来,只说“从何处想来!”为什么宝玉先喝彩,宝玉喝的是什么彩,为什么在宝玉这句彩之后没写众人喝彩,而直接转到下一句诗,不用再解释了吧,宝玉这样护着黛玉挖苦宝钗,二人婚后情形可想而知。

  “钗”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贾雨村……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个人认为,这句的确有暗示,但并不是说宝钗将来嫁与雨村,而是预示钗、黛命运,其重点字在“求”和“待”,玉求而不得,钗待之无期。一个“待”字概括了宝钗的一生:等待选秀、等待婚姻、等待宝玉来爱她、等待宝玉回来。她甚至没有为自己争取的余地,只在等着别人来安排她的命运,最后年轻守寡,接下来还是漫长的等待,等待老去,等待死亡。

  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众人射覆,宝玉可巧和宝钗对了点子。宝钗覆了一个“宝”字,宝玉想了一想,便知是宝钗作戏指自己所佩通灵玉而言,便笑道:“姐姐拿我作雅谑,我却射着了。说出来姐姐别恼,就是姐姐的讳'钗’字就是了。”……旧诗曾有'敲断玉钗红烛冷’,岂不射着了。”书上说“玉钗”是灯花的意思,可就字面上看,“钗”明指宝钗了,红烛是喜庆时用的,“红烛冷”象征着宝钗婚后的冷落,名是射覆实是诔语,我要是宝钗,闻听此话必忡然变色。若写到那里也就罢了,曹公特意让香菱又强调了一次,香菱道:“又有一句'宝钗无日不生尘’。”这次暗示的意图已经跃然纸上,此句的意思是说美人相思,懒怠梳妆,以至于宝钗长久搁置都蒙了灰尘。

  宝钗独得“埋”“空”“待”“冷”“生尘”,终归孤独一生,在等待中老去,死亡。

  薛宝钗人物分析(4):

  黛玉和宝钗的人物分析

  林黛玉:幼小失怙,寄人篱下的林黛玉过的是一种繁华中的苍凉生活。她没有真正贴心依靠的人,也没有什么属于自已的财产,绝顶的聪明和满腹的才华害了她,成就了她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个性。同时孱弱的身体加剧了她对生命的幻灭感,缥渺无望的感情煎熬着她易伤的心。在色欲与物欲横流的贾府她是个弱者,是个无关紧要的寄食者,她的心理无法承受这样的事实,只有用清高孤傲来防卫自已,表现得日益尖刻与留意眼。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刺是她唯一的坚强,掩盖在这脆弱的坚强下方的,是她那深深的自卑情结。

  她焉能不自卑呢?她唯一能够凭以骄人自傲的美貌和才学,在宝姐姐来了以后,就有了势均力敌的对手。与薛宝钗初次相见的那一瞬间,她最后的自信,她感情的堡垒就开始摇摇欲坠了。。。。。。

  既然有木石前盟,又何来金玉姻缘?说明白了就是“既生瑜,何生亮?”

  黛玉的自卑感使她总是疑心重重,对宝玉的爱没有信心。以至于不断地折磨他的感情为乐。看他伤了、哭了、病了、表白了,她才放心了、笑了、怜惜了、后悔了。池莉在小说《来来往往》中提到“男女私情是千万揉搓不得的。”而宝玉就是在林黛玉的这一小性子下,被弄得柔肠百转,不能自持,看客们也无不心思萌动,一至叫嚣要找个黛玉做情人,才不枉负平生。与她相比,宝相庄严的薛宝钗就有点可亲可敬不够可爱了。

  黛玉的尖锐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有共同的根源,都是正因爱的缺乏,对外界的不信任,没有信心和骨子里的反抗精神。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难掩内心深处的悲凉。

  黛玉常常提到死这个字眼,仿佛跟喝杯咖啡一样容易。死是她对于生活的最后反抗。此刻小资们对于死亡的迷恋,不知与黛玉有没有关联,但不能不说,死亡确是她的生命中最精采的一笔。在凄艳夺人的高潮,一个美丽的生命戛然而止,就象樱花因它的易落而美丽一样,从此,她永远停留在了她如花般的岁月,在读者心目中成了永恒。如果曹雪芹不让她死,让她满脸皱纹地老去,和宝玉柱着拐杖坐在墙角昏昏欲睡晒太阳。或者嫁给别人,成了黄皮寡瘦,咽泪装欢的怨妇,那估计,没有多少人会象此刻这样爱她的。

  在书中她对于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的尖刻嘲讽,一向是我困惑不解的事。当然,对于她这样封建社会中的贵族小姐,不能期望她对普通老百姓有我们此刻的共产主义觉悟。但这样一位小姐出风头骂农妇也未免有点可厌。主要原因我以为,刘姥姥进贾府是为了乞得物质上的帮忙,其动机市侩,诌媚粗鄙。黛玉在贾府,也是一个乞食者,刘姥姥的出现与作为刺伤了她敏感的神经,她的嘲骂,似乎是想彻底划分开她与她的不一样之处,本质上是对乞食这一行为的厌恶和无奈。

  再看她葬花时的吟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托物言志,借境抒情,自是香艳凄凉至极,谁读了不洒一掬同情之泪呢。然再一想,不免叹其矫情。居此富贵人家,锦衣玉食,呼奴唤仆,只但是,正因终身大事的无着落,就做此消极绝望状,那天下千千万万忍受着物质的贫寒,精神的溃乏和处于被凌辱被欺压地位的女子们,包括此刻受了感情的伤,还要每日为生存和男生们一样打拚的女子们,是不是都该纷纷自尽呢?

  她的过分夸张的痛苦体验,她厌世的颓废思想,她对感情只是呻吟,从不争取主动的消极态度,不能不说,其中都有自卑感徘徊不去的鬼影。

  平常的人物分析中,总是把她当做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我一向不解她逆在何处。如果说表此刻她对爱

  情的追求上,那她远没有尤三姐的大胆,也没有薛宝钗的主动运用手段。

  她是方式是隐晦的,被动的,温文的。。。。。。而从来不是叛逆的,正因相爱是每个男生女生都会有的正常心理需求,算不上叛逆。

  她正因自卑而过分自尊,她正因自尊而易受伤害,正因伤害而忧愁。忧愁,是她美丽的一部分。

  戴望舒《雨巷》诗中那是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谁呢?就是林黛玉。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注定,她是薄命的,“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丁香般的惆怅。。。。。。。”

  注定,在被她泪水织成的雨巷中“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圯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她病态的美,被曹雪芹描摹到了极致。让人如何不爱她。

  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碧落凡尘

  《红楼梦》中,“世外仙姝寂寞林”与“山中高士晶莹雪”是美的双璧。黛玉的美是一种感性而诗意的存在,宝钗的美则一种理性的世俗的存在。长期以来,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宝钗无疑是最难定性的一个,人们无法简单的将她划入“好人”或“坏人”的行列。她既是“无情”的,也是“动人”的。从“人”的角度讲,她遵从着她认可的道德、信念、理想,与时俯仰地活着。从艺术魅力上说,她性格的多面性引起了从未停止的争论,成为文学史上“反角正写”的经典。从思想好处上看,宝钗的形象对作品主题的表现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宝钗动人的一面代表着封建礼教“温情”、“完美”的表象,是极具诱惑力的。但读者能够透过宝玉对她由昵而敬之到弃之而去的过程,领悟到了所谓世俗理想的本质,在令人目眩神迷的表象背后,竟是如此的庸俗和冷酷。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相当耐人寻味的一节。占花名儿抽签时,黛玉抽得一支“风露清愁”的芙蓉花签,芙蓉花也即莲花。宝钗掣得的是牡丹花签,诗云:“任是无情也动人”。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种花来分别比喻两人呢?我们能够从宋代周敦颐所写的影响深远的《爱莲说》中找到答案:“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花与牡丹的这种比较正契合了作者对世俗理想的叛逆之心。宝钗代表着那个时代备受推崇的“美德”,她的广受好评,正如人们对牡丹的爱,是“宜乎众矣”。但作者对此却是不屑的,他独爱芙蓉花的真性情。因此,作者撇开了众多称颂牡丹的诗句,单挑了全唐诗中唯一说牡丹无情的诗来配宝钗,无疑是饶有深意的。

  一、宝钗的“动人”

  在“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黛玉、宝钗无疑是美中魁首。相对于“娇袭一身之病”的黛玉来说,宝钗的健康美又要略胜一筹。她“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怪不得宝玉为她的雪白一段酥臂,竟然魂悠悠出窍,被黛玉讥为“呆雁”。曹雪芹把宝钗的美表现为一种雍容娴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审美标准看来,代表的是一种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正与她的“安分随时”的性格相契合。

  论才情,她也堪与黛玉比肩。黛玉是灵气充溢的“仙才”,而宝钗则是“全才”。她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甚至连《西厢》、《琵琶》“元人百种”也多有涉猎。她能随意道出《唐诗品汇总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来,谈论理财之道时又能顺口道出《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除此之外,她对画论也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具娴熟谙晓;医学药理知之甚笃,经验丰富言之成理,甚至于参禅悟机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如此才情卓著,为她的“动人”凭添了优雅智性的神韵。

  然而,才、貌并不是宝钗的最动人之出,曹雪芹要表现的,是这位“品格端方”女子的“人情练达”之动人。在这方面,率性而叛逆的黛玉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古语云:“事上谄者,临下必骄”,而宝钗竟能够两全,以至贾府上下,无有不说她好的。连深爱黛玉的作者也忍不住赠了黛玉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黛玉放纵着闺阁知识分子特有的感情,写诗作画,沉溺情感,一任自然的纾放着她的性灵。而宝钗则秉持世俗的理智,谨守封建妇德,几乎放下个人的感情和追求,尽心尽力地维持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正统风范,一步一步实现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生理想:夫有治国才,妻有停机德。这也是封建时代女性的最高人生理想。宝钗的所有人情练达都因这个最终理想而带了明显的功利色彩,将纯情少女本该有的朝气和灵性完全掩盖了。但在统治者眼里,宝钗的品行却是最合心意也是最动人的。

上一篇: 悲惨世界简介 下一篇: 悄无声息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