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美文网 > 经典短文 > 生活感悟 > 到敦煌感受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神奇

到敦煌感受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神奇

生活感悟 时间: 推荐访问: 昭苏厚重的历史

在旅途

到敦煌感受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神奇

站在一边看

2014年9月,受朋友之邀,我带着妻子、女儿有幸去了一趟敦煌。在那里,我心灵震颤,强烈地感受到了其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神奇,集大美、大成于一体,叹为观止!短短的2天旅途中,有沉重,有感悟,有不可思议,结果都是值得回味的。

肃穆的佛影, 飘逸的飞天广袖, 曼妙的月舞身姿, 这是我对敦煌最初的认识。知道敦煌是因为莫高窟,去莫高窟是我童年时的一个梦。殊不知,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是中西文化名流荟萃之地,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它不仅有举世闻名的文物宝库,还有“大漠孤烟、古道驼铃、清泉绿洲”等多姿多采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

“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去到敦煌,骨子里感觉到了风物特异、景象极美。敦煌位于丝绸之路上,在多数人脑海里都感觉是荒无人烟的景象,许多诗词歌赋也赋予敦煌一种壮美的苍凉感。走过发现,长居祖国长江以南地带的我,还真的对西部有一种爱爱爱不完念念念不断的感觉。

我和妻子都是工薪族,女儿正在读大四,刚获得北大硕士研究生保送资格。对于我们来说,能到一趟敦煌旅行,还确实值得珍惜。

一下飞机,还是早晨七点多钟,我一个在中央电视台驻兰州记者站工作的朋友,还有随行的当地宣传部的一位接待同志就来接到了我们,于是乎我们就开始了美丽而难忘的敦煌旅行。

随行人特意说明,原本要约见敦煌研究院院长的,因这两天正好她飞北京有要事去了,不能成见。对此,我到现在还确实感到抱憾,不能面晤这位我心目中位处神圣而又特别崇拜的神奇老人。樊锦诗,这位70多岁的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的尊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道德最高奖“雷锋奖”获得者,被誉为“敦煌的女儿”。她的上任和卸任,都很特别。60岁,她从段文杰先生手里接过院长重任,这一干就是17年。77岁退休,也很特别。这样一份特别,因为是敦煌,也因为是樊锦诗。有一项工作,几乎跟编撰石窟考古报告一样艰难,樊锦诗在任上完成了,那就是建成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中心落成,樊锦诗十分开心。现在,游客在莫高窟的停留时间就由之前的2小时缩短至70分钟左右,由此大大减轻了文物的压力。樊锦诗曾经说过:“对政府部门来说,文物保护就是‘要钱要钱要钱’,旅游就是‘来钱来钱来钱’,于是,有个别人就会重旅游轻保护。我认为,要做‘负责任的旅游’,既要让游客玩好,也要保护好文物。但是,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

始行进入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我们在数字展示中心观看高清电影《千年莫高窟》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初略了解了敦煌千年历史,又清晰领略了洞窟内景概况,然后再去洞窟参观。

莫高窟是古丝绸路上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在神秘的三危山下的峭壁上,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莫高窟的敦煌石窟开凿在砾岩上,石窟壁画富丽多彩,栩栩逼真,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表现了敦煌及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是敦煌旅游必选之地。

史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到元朝终止营造。在唐朝武则天时代建造的洞窟已达到一千余龛。因之,俗称千佛洞。 莫高窟虽经千百年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保存洞窟492个,珍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因为灿烂,因为珍贵,因为瑰丽,因为举世闻名,莫高窟的辉煌的艺术,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吸引了不少学者对莫高窟的艺术进行专门研究,并形成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在国内,几经清理、保护、加固和维修,莫高窟今天得以崭新的姿态,欢迎中外游客前来观光,迎接中外学者进行国际学术文化交流,并被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敦煌历史的厚重,在这里体现无遗;敦煌历史的积淀,在这里处处可见。据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敦煌地区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铜器。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至今历历在目。西汉张骞二次出使西域,顺利地从乌孙凯旋而归。从此,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自西汉设郡到其后的的千年史期,丝绸之路几通几绝,敦煌历史也多经变迁。新中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八十年代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并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感觉了莫高窟的天工造化,我们又去下一站体会鸣沙山、月牙泉的自然神奇。

鸣沙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敦煌城南。山体由流沙堆积而成。它像金子一样灿黄,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远远望去,景色奇丽,蔚为壮观!登上山顶,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细看那山坡上的沙浪如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时而萦回涡旋,真是迭宕有致,妙趣横生。还有那沙山下的一泓清泉,像一个妙龄少女,温存地依偎在情人的怀抱中。极目远眺,天地豁然开朗,心胸顿时开阔,童心不由萌发!下山最为有趣,顺坡而下,只觉两肋生风,一跳十步,驾空驭虚,仿佛有羽化成仙飘飘然的感觉。当人多结伴下滑,推动流沙疾速下跌,只见沙浪滚滚,犹如山洪奔泻。此时就会听到咚咚咚的响声,似敲锣打鼓,又像笙笛吹奏,令人动魄惊心而又玩味无穷。

鸣沙山是怎样形成的?为啥发出锣鼓声?这是敦煌自然景观中的又一个谜。如果你掬沙细看,还会发现山上的沙粒有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称之为“五色沙”。晶莹闪亮,五彩缤纷,是鸣沙“三宝”之一。为什么沙分五色呢?那又有传说。我们一路且行且记、惊听惊见,叹为奇观,但实不能考证,权且听信。

历来水火不能相容,沙漠清泉难以共存。但在鸣沙山中,却能看到沙漠与清泉相伴为邻的奇景,这就是天下沙漠第一泉——月牙泉。远远望去,月牙泉最像初五的一弯新月,落在黄沙里。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

月牙泉,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

离奇的传说,大自然的奥秘给鸣沙山、月牙泉涂上了一层神秘绚丽的色彩。其实,历代文献对鸣沙山、月牙泉都有明确的记载。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东汉《辛氏三秦记》,自此之后,关于鸣沙山、月牙泉的记载紧密地连在一起,屡见于史籍。有史为证,“沙岭晴鸣”、“月牙晓澈”均被列为“敦煌八景”之一。

告别了自然神奇鸣沙山、月牙泉美景,第二天一早我们继续旅行,前去寻访千古名句中令人心驰神往的玉门关、阳关。

一路向西,行驶在无尽戈壁中。几个小时的车程,景色都已看厌,就在昏昏欲睡时,一座古城兀然出现在眼前。我顿时了无睡意,有种释然的感觉——终于到了,玉门关遗址。下车环顾四周,却一片空荡。惊讶。跑去问导游,才终于明白缘故。经过历史沙尘的洗礼,曾经宏伟的玉门关早已灰飞烟灭。如今,只剩下一座名叫“小方盘城”的黄土小城。悲凉感油然而生。我想,如果不是旁边立着块遗址的石头性标志,根本是无人问津。这孤城无言地矗立于秋阳下,仿佛在朝代更迭后,已厌倦了诉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千百年前,玄奘踏出这里,众多商人踏出这里,就告别了故乡。

出了玉门关,再西行,我们在太阳当顶时赶到了汉长城遗址。艳阳下,我驻足凝望,这长城,曾坚定不移的守护着脚下这片土地,可岁月的车轮无情地碾过,只留下这一排土墙,依然见证着历史的流淌。悲壮,是我唯一的感受。我捧起一抔土,这泥土,一定浸染过无数戍边烈士的鲜血。不然,怎么会如此殷红?

小憩了一会,中午2:00时,我们又驱车前往阳关。参观完阳关前的博物馆,又骑上马,沿着遥远年代商人们走过的古路,直达阳关遗址。阳关,位于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处,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它凭水为隘,据川当险,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中西交通的重要门户。阳关历史文化,是丝绸之路文化、中国长城文化和敦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敦煌学的重要研究对象。“阳关大道”是康庄、光明、幸福之路的代名词。阳关驰名中外,“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名句,更是令人心驰神往。

但历史毕竟是历史,眼前的景象却感觉不太一样。也许,只有那山坡上的阳关烽燧,才知道是否发生过一段动人的故事吧。只可惜,一切都过去了。

是的。历史太过沉重,戈壁太过苍茫,后人,已无需刻意地去揣摩何谓沧海桑田何谓物是人非,无言的黄土早已把这份苍凉悲壮诠释得淋漓尽致。当我们真正揭开历史面纱时,却没有多么激动的心情。我终于明白,历史,就是如此。如此令人神往,如此令人慨叹,如此令人无奈。当然,也是如此伟大。

由于单位急电,我的行程必须改变。于是,我带着一份肃穆,告别了苍茫戈壁,告别了历史敦煌。飞机缓缓地升空,飞往我的家乡,我于敦煌的旅途也渐渐地拉下帷幕,完结于阳关前对历史的感悟。一路上,我一直在想,敦煌太美了,在某年某月某日,我可以再走进她,和她交流与她私语,用我的笔、我的心,感受、记录、书写、刻画她,续写我旅行时遇到的世界之奇妙体验和特别感受。也许,我和她的邂逅也会成为一种永恒,与天地同老。

邮编:423600

QQ邮箱<1535719561@qq.com>

新浪邮箱

 

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