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爱情短信 时间: 推荐访问: 广州大学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张三解说。孔子发掘他的时期世间道理,以感悟教导弟子:大的学问道理,在于知道明白的道德,在于和平民亲善,做事要把什么事情都看透并做到最好。知道事物发展的最后才能定神,人的心神定下来身心才能静止:人的心神要静止才能安定下来:人安定下来才能思考,人能思考才有所得。(这是孔子教育弟子的话。)物体都有头尾,事件都有始终。知道物体和时间的先后变化次序,就接近世界的本来面目。古代要给国人传播道德的人,都是先治理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国家的人,必须做到家庭生活秩序合理严明;要治理自己的家庭的人(就是要建立和谐家庭秩序的人)要先有自己的美好品德:想要有美好品德的人,必须先使自己的内心公正;要先有公正的内心,必须要有诚挚的人生心态,先有稳定的端正的人生心态,然后用所见事物的道理充实自己的见识。人们观察事物的道理然后形成见识,有了正确的见识以后就有真实纯正的内心,有真实纯正的内心以后人的心态就端正了,心态端正以后人的自己修为就有一定的提高,人自身的修为提高以后就能治理好自己和谐平等家庭:人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以后再治理自己的国家;国家实现秩序以后天下就太平了。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来要都以修养自身为本。这些人当中,人的本性混乱而没有实现太平秩序的,是不对的。这些人当中本末倒置,自己喜欢的事物存留的时候反而时间少,自己讨厌的事物反而经常出现在自己面前,这样的情况没看到过!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讠是)天之明命。”《帝 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古书《康诰》里面说:“克明德。”古书《大甲》里面说:“顾(讠是)天之明命。” 古书《帝 典》里面说:“克明峻德。”这些都是古人自己反思查几的行为。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汤之,《盘铭》里面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里面说:“作新民。”《诗》里面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都是在说君子做大事万事都要做到最好,有时候应该全力向新事物靠齐。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 于丘隅。”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 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 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瑟兮(亻闲)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兮!”如切 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闲)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兮者,道盛德至善,民 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 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孔子说,《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 于丘隅。”孔子说:对于人所能发展的方向,就是人应该知道该做什么做到什么样子,这样的人才比鸟兽先进一些。《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做君上,要朝仁慈一方都考虑;做人臣,要朝尊重君主方向度考虑;作为晚辈,要多向孝方面考虑;作为人父,要多朝仁慈的方向考虑;与本国的人交流交往的时候;要多讲信用。《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瑟兮(亻闲)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兮!”如切 如磋者,是在说道学,如琢如磨者,是思考的人在提高自身修养。瑟兮(亻闲)兮者,是说古代人讨论思考问题良久以后放松发抖的动作也; 赫兮喧兮者,是古代人在寒暄表明自己身份是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兮者,孔子认为古代的君子做人做到相当境界,有美好的品德而且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最好,于是古人在诗经里多加记载,道盛德至善,不能忘记也。这一部分前一部分是将做事做人的止境道理,后一部分是在勉励学生效法古人做人中君子。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听别人叙说不幸的时候,自己也应当是凡人的心态,也能让世间少有不幸。没有普遍感情的人不让他把话说完,对万民好的志向敬畏。这是知本。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 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 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 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 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 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的格物致知,就是说要扩展自己的知识,就应该多观察事物并且思考清晰事物其中的道理。 大概人生来本来就有求知的一些心理,而世界的事物由包含了许多道理,万物的道理没有穷尽,所以人们不断追求学问,不断追求探索知识。在开始向世人教授大学的时候,要向世人先说明这些人类发展知识的动因和其中的一些浅显道理。人求知就是能充分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这就是格物致知。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 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使自身的意志真诚,就是不自欺。生活中像君子这些恶恶臭,好好色这样的行为都是君子在对自己表示愧疚。所以君子在平时做人的时候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小人物在平时闲居时候什么都做不知道约束自己,无所不至,见到君子以后又开始讨厌自己的行为,掩盖他自己的不好行为,表现他的一些好的生活德行。人们看到这些人,就好像能看直接到他们的心肝肺,这么活着有什么益处。人的真诚在于内心,自己形象在于外表。所以君子应该关注自己的平时的形象。曾子说:平时所看的东西,平时说教的东西,在表现和评论时候都应该有个规矩。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都是古代君子的美好行为,所以君子应该先诚实自己的意志。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说的明正心智,自己有偏颇,不能正心,心有恐惧,也不能心正,心有爱好欢乐,也不能心正,心中有忧患,也不能心正。正心时候人要做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就是平时所说的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 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这个比较简单。孔子说齐家前要修身,齐家的人平时除了多关心自己还要关心家人多尊重家人的个人品好,才能做到修己齐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于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

平时所说的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家人没有教养而从家里走出来教育他人的人几乎没有。平时那些能从自己家走出来教国事君的事长的使大众的人大多都是生活里的孝者,悌者,还有慈者。《康诰》曰:“如保赤子。”诚心诚意去追求,即使追不到也不离目标不遥远。哪里有先出嫁然后再教养的姑娘呢?姑娘如此,君子更甚。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整个国家的人都要开始作乱。这其中的玄机就是这样的,世界发展到现在就是这个样子,谁也改变不了。这就是平时所说的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用仁治理天下,万民顺从;桀纣用暴力治理天下,万民顺从。古代君王所倡导的和他所专长的不一样并且引起矛盾,人民便不再顺从。君子有严格要求自己然后在严格要求别人的,有不严格要求自己也不严格要求别人的。自身的过错不去整改,还暗讽他人的,这样的人没有。这些东西都是平时生活中的道理,是在生活小道理中养成的好品行。所以说故治国在于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未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悻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日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渭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32)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孔子说能治理国家的能人能臣才能平定天下。(当时是战国,华夏分裂时期。孔子这样说是有历史背景的。)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君子(国君的孩子是指国家诸臣)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这就是所说的絜矩之道。絜矩之道就是量才使用但是不强人所难,不要求别人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让实在难以调和的两种极端人群牵强合作。

《诗》说:治理国家的君子,不随意改变国家万民的意图。

君子应该重德,治理万民时候得财有方,知道善德还有财务的厉害关系,要按君子之道散财聚民。这样才能服众,做到清正廉洁,不被其他事物所扰。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康诰》《楚书》舅犯的意思综合说明,治理万民要用常理,不是用其他偏门左道。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日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秦誓》里这段话是在说只有仁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这样的人会毁掉国家的命运。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因此做君子是有大的方向的:君子必忠信,君子去骄泰。

孔子说:挣钱有度,用之有方。国家府库不应无故大量闲居钱财或者国君不以聚财炫富为乐,要用钱济民,以万民民生的大义为重。

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 第一页 下一篇: 星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