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美文网 > 手机短信 > 爱情短信 > 奇特而文蕴深厚的昙华寺

奇特而文蕴深厚的昙华寺

爱情短信 时间: 推荐访问: 昙华寺公园

我第一次听到昙华寺的寺名,以为是把“昙花”误写成“昙华”。但又觉得,佛教中有能耐,有水平的高僧多了去,怎可能把寺庙的名称都弄错?必定是另有深意!

昙华寺位于昆明市,北市区的二环路边,我无法知道以前是什么样,但现在看来真有点寺不像寺,公园不像公园,那种花非花,雾非雾的感觉,成了一个集寺庙与园林式公园一体,别具一格的场所。

说它不像寺,是其中没有寺庙必需具备的三殿——山门殿、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更没有佛祖等众菩萨的塑像,可其中却有一个罗汉堂,有烧香的地方,还有点寺庙的气息;说它不像公园,是因四周被红墙围着,后园还有一个宝塔。谁见过公园里建宝塔的?可是那里却有着林园式公园常见的亭台、走廊、花木、草坪与游乐场等。

寺院被一条公路横断分为前后两块,中、后园是通过隧道联接。前园与后园的文化底蕴最深,中园基本是林园式的,供游人休闲的娱乐场所。

该寺除了罗汉堂和院门标有名称,其它建筑都不标名称,这也是少有的奇特现象。不知原因何在?即使想明确告诉别人这是什么殿,都不好说。

昙华寺的大门,为牌坊式建筑,琉璃飞檐,宝顶屋面,两侧为封闭式景窗红墙。

进大门后就是前园,直行是以三进院为主的建筑,两旁辅有亭台楼阁,假山水榭,花木竹林,回廊曲桥,错落有致。

直行第一殿宇,为工作室,正面有一副对联:“古寺寻芳试看昙华开几许,名园集萃谈笑春色在何方”。看了很有同感。我不就是到此寻找“昙花”还是“昙华”的原因吗?不就是想看看名园中究竟集萃了多少文物吗?

我继续直行至第二殿宇,那里的门联是:“白日寒林绿荫静,青霄野竹寺门低”。门柱两边是一对蟠龙,看样子很古老,有些地方已被游人摸得乌黑发亮。

在封建社会,这样的吉祥物没人敢用,即使权贵显赫的王公大臣也不敢用。龙是天子的象征,为皇帝专用,其他人用了就是犯上作乱,会招来杀头之祸。只有寺庙是方外之人的场所可以例外。

殿宇的中央,是优昙花的塑像,类似莲花台一般。两边的墙上有18幅石刻罗汉得道的壁画,每一幅都把罗汉的相貌刻画得超凡脱俗。看着一个个罗汉的奇异相貌,会把人的思绪带到遥远神秘的地方,仿佛你也进入了虚无缥缈的境界。

我触境生情地作了一首古诗《禅》禅本无心何以见,万念除尽佛祖显。本真恰似空中月,众生得度彼岸迁。

直行到第三殿宇,是罗汉堂,有两副对联,一副是劝人向善的:“出言要顺人心,做事需行天理”。哈哈,道理人人都懂,事到临头却不一定能做得到。否则还要什么人间修养,出家修行?另一副是写景的:“人邀皓月赋名花,鸟醉春山吟古寺”很是空灵。

院中有香炉等,右边还有请香的地方,这才感觉到寺庙的特有气息。其他地方很难感觉到这种氛围。

直径到了头,左右两边都有景点,左边是“兰茂园”;右边是“木兰园”。两者必居其一,我就向右边请香的地方走去。正中有副对联:“忙后不妨君小憩,闲来应许我重游”。给人以亲切和无尽的回味念头。

请香处的右边是“财运殿”,那里有三幅石雕壁画。第一幅,一和尚抬头,拱手单掌笑脸前行,标有“知足常乐”;第二幅,一和尚一手拄着葫芦杖,一手拿着佛珠回首微笑,标有“笑口常开”;第三幅,一和尚悠闲自得地斜坐在那里,面带笑容,标有“乐在其中”。看后很受熏陶,对世态炎凉也随之看开了许多。

出财运殿前行,拐进右边的优昙花门,有许多碑文,在碑文上方的墙上,横写着“优昙献瑞”。院中有一颗优昙树,看上去很古老,挂牌上标为:山玉兰科,树龄300年。周围还砌了围栏,加以保护。整个院子就是为了这棵树而建,可见其珍贵。墙上还有一块特大的草书《续建昙华寺碑》讲了修建昙华寺的时间,过程等等。

再右拐,有一个园门,上标“凝香”,对联是:“凿开曲径通幽径,搜出真山作假山”,道出了隧道是后来凿开的。

过了园门,沿着小道走几步,有一块“瑞应洞天”的石碑,再前行几步就到了隧道洞口,上方写着“别有洞天”,隧道大概200多米长,穿过去就是中园。

上了中园,才觉得一路拐来拐去,再穿越幽深的隧道,真有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感觉。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牌坊,上面横书“灵敏胜地”,左右两副对联,一副是:“冬去春来梅竹笑,花潮人海柏松新”。还有一副是:“游古寺花香鸟语,登高塔海阔天空”。牌坊背面横书“岚静云逸”,一副对联是:“大啸一声金马应,长空万里碧鸡飞”,显然是说昆明的金马与碧鸡牌坊。还有一副是:“洞入桃园别有天,奇邻瑞应疑无路。”这些横批和对联,基本上把园中的主要景点概括完了。

中间的园林部分,我没有细看,也来不及看,只是草草转了一下,就直奔“瑞应塔”去了。但中园有一副对联不可不提:“有不可一世之气,能毕形万物于言”。好像是说写文章时,要有不可一世之气概,才能把万物的形状用精彩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大气派!

“瑞应塔”那儿地势高踞中园和前园之上,加之塔身高48米,更有高不可攀的感觉。宝塔为七层八角叠旋式建筑。塔基为白玉栏护围,正面基座上标有“云南第一塔”,可见其壮观。周围辟有莲池、草坪、亭台、花木等景点。更增添了塔的光辉。

塔门前有九龙茶碗,茶碗直径约2.2米,高1.1米。大概是为镇塔所用。

如果要爬上顶层,年轻人都会气喘吁吁,何况老年人了。但是每一层的门正中,都有启发你一探究竟的名称,激励你一层一层地向上爬去,真是别出心裁啊!我不断给自己打气:“我倒要看看上一层还能写什么!”于是努力向上登去。

第一层名为“一帆风顺”;第二层“二度春秋”;第三层“三思而行”;第四层“四海归心”;第五层“五彩缤纷”这与整个塔里的名称不协调,与佛教氛围也不协调,如果改为“五蕴皆空”就好了;第六层“六根清净”第七层“七步登天”。啊!我终于七步登上了天,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

塔顶有两幅不错的对联,为了印证我到过塔顶,现录于此与大家分享:“佛影临窗送夕辉,钟声应塔惊春梦。”“凭栏我观三春景,面壁谁除六欲根。”

塔中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一踏进大门,就被“观古今名塔,品千年文化”的对联所吸引。那里不仅有中外古今名塔的宣传资料,还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展览。如果细看这些资料,估计一天都够忙的。我只能看个大概。

先说古今名塔,中国的就有:“大理千寻塔”、“西安大雁塔”、“杭州雷锋塔、六和塔”、“苏州报恩寺塔、虎丘塔”、“登封嵩岳寺塔”、“开封铁塔”、“山西飞红塔”、“应县释迦塔”等。还有:“中国古塔三个发展阶段、四个组成部分、五种基本功能、八种主要类型、云南古塔俏神州”等系列介绍。

再说世界的主要名塔有:“埃及的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仰光大金塔”、“比萨斜塔、”“伦敦塔”、“埃菲尔铁塔”、“东京塔”、“加拿大国家电视塔”、“马来西亚双子塔”、“哈利法塔”等。看了图像和简介,真是大开眼界,犹如亲身游览了古今中外的名塔一般。

然后说中华传统文化,首先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见吉凶,吉凶生大业”的图像与文字的观摩。再看“天干地支,十二生肖”的简介;还有“汉字编码”、“螺旋计数”、“龙图腾柱”简介,最后看到的是“艺术作品创作理念简介”等。光看这些标题,也就知道塔里的文化是多么专业、多么高深了。

塔的外围,有“南诏德化碑”的大型石刻全文,(原碑在大理的南诏寺遗址中,已残缺不全)。还有“春城赋”大型石刻。赋很长,大概有两千多字,要看完的话,也得十几分钟。已是中午12点了,我饥饿难挨,只好急急赶往中园就餐,顾不得细看。

中园的快餐,是在“瑞应楼”内,只有两荤两素的套餐,没有其他选择。我已很久不吃荤了,荤到嘴中就有腥臭味。便于配菜的人商量,是否可以把两荤换成两素。她说:“荤换素可以,素换荤不行!”

幸好我是荤换素,顺利地换过以后,就端着碗去找座位,看到一个白净而穿着讲究的老人,一个人坐在角落用餐,看来是个有学问的人,我就过去与他共坐一桌。

我边吃边向他请教道:”先生,请问正规寺庙都是提供斋饭,绝对不允许开荤,可这里价格牌上明标着:二荤二素,每份12元。而且没有别的选择,是不是有点怪?”

他看了看我说:“听你的口音,不是本地人吧?”我说:“不是,来了几年,还不熟悉。”

他正好把饭吃完,掏出手帕擦了擦嘴,看来很讲卫生,很注意环保,餐巾纸都不用。然后滔滔不绝地谈了起来:“这个寺,建于崇祯年间,因道光年地震后重修。咸丰七年毁于兵乱,文化大革命被完全破坏,原来规模很大的寺庙就这样没了。1971年在废墟上改为昆明市绿化苗圃,1981年扩建成仿江南古典园林式的公园,尽管寺名没变,实际上已不是正规寺庙。也就没有寺庙的那些规矩了。”

我说:“哦!原来花非花,雾非雾,就是这个原因啊!我还以为是特色呢。先生了解得这么详尽,以前是干什么的?”

“退休前是规划处的!”

“哈哈,我说呢,一般人怎么会知道这么多!我算是运气好,遇上了你!真得谢谢你!只是觉得寺名有点怪,昙花就昙花了呗?为何叫昙华呢?”

老先生往后靠了靠说:看来你是个长心眼的人。那我就跟你说说:据说很久以前,从印度传来的一棵优昙树,很是珍贵。这种树是拘那含佛,悟道时身后遮风避雨的。据佛经记载:“优昙婆罗树十分巨大,花名“灵瑞花”,叶似梨,果实大的如拳头,小的如拇指,生于树干。生熟皆可食,只是味道不好。花朵隐藏在花托之中,人眼很难看到。《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云:“阿难曰:世间有优昙钵树,但有实无华,天下有佛,乃华出耳。”《法华经》上曰:‘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因此被誉为佛树佛花,就树创寺,取名昙华寺。昙花都是夜间开,一开便谢,很少有人见到,此花比昙花更难一见,所以叫优昙花——优于昙花的意思。你想啊,三千年一开花,是不是很珍贵,很难得?

我五体投地说:“是啊,这种花确实神奇,可与天宫的蟠桃相比。现在我终于明白,昙华寺名的来头了;也明白了寺中的对联,为什么大多与“昙华”有关;为什么好几处都有“优昙献瑞”。包括那塔名都叫“瑞应塔”,原来也是为了这棵神奇的树而建造。真佩服先生的强记博闻!”

老先生也像是找到了知音一样,满脸堆笑,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是我们有缘,要不我还没地方说呢。从来都没人像你这样问过我。”

我的饭,早已吃完,于是起身向老先生鞠了一个躬,告别回前园的左边去了。

前园左边的文化氛围更浓,有诗碑园,兰茂园,每个园中都是石碑、壁碑林立,还曲径通幽。

诗碑园中,有许多名家的的书法,正草隶篆应有尽有,看了真想拿纸笔来临摹一番,可惜没有带。

右侧小园中,存放着朱德早期进步思想的文字碑,还有朱德赠映空和尚诗文碑等。

朱德的书法,早年的是楷书,非常饱满,稳重,很像他的性格。晚年大概受了毛泽东的影响,也习起草书来,而且写得很不错,看来是下了功夫的。

兰茂园,是为明朝著名学者兰茂先生所建。他曾在昙华寺一带为百姓治病,深受人们爱戴,并在草堂一带种过枇杷树,为此专门修建了纪念他的兰茂园,门前有一副对联:"昙华献瑞古寺生辉,本草称奇名师传世”。把兰茂先生当作千古奇人,与佛树上的优昙花同联媲美,很有创意。

兰茂先生,还是音韵学家、医药学家。园内有兰茂先生半身塑像,旁边还有一个济世救人的大葫芦,只是葫芦嘴已被毁掉,大概是文化大革命留下的伤痕?

回廊墙壁上镶嵌着石碑,是他作的《韵略易通》、《声律发蒙》、《兰茂诗词选》,看了这些,我对吟诗作对有了进一步了解。还有《兰茂先生劝孝歌》《滇南本草》等著作。

即使他的生平事迹,都刻了满满的一走廊,我只选几块石碑上的标题,便能反映出他为何受到后人的如此敬仰:《神童》《圣人》《治富贵病》《起死回生》。从这些标题便能看出,他从小就是神通,最终成了圣人,他的医术高超,能治疑难杂症,起死回生等。

我一直看到寺中无人,管理人员前来催我,才意犹未尽地离去。

出得寺庙我在想:这寺里不但有许多文化碑文,诗词佳联可供欣赏,还有一些烈士,名人等的塑像,墨迹可供敬仰。比如,后院有专门为爱国华侨,陈性初先生盖的亭子,并立了石碑;中园有清代的云南清官,钱沣的半身塑像,他因为民请命,不惧权贵,得罪了和珅,被和珅折磨致死;前园有兰茂圣人的半身塑像和朱德纪念馆等。真是既受到了教育,又大开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确实是收获满满的,充实忙碌的一天。

正像寺中一副对联说的那样:“忙后不妨君小憩,闲来应许我重游”。待我悠闲时,一定再度重游昙华寺,细细领略其中的文化底蕴,享受那里的精神大餐。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 解语花 下一篇: 蝶恋花.薄风晓露壶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