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美文网 > 故事 > 幽默故事 > 老老家的馋嘴猫

老老家的馋嘴猫

幽默故事 时间: 推荐访问: 馋嘴的小花猫

我幼年的成长记忆是在爷爷奶奶家的。熙熙攘攘,彩虹糖的一段日子。

除了小时候,在陌生他人的印象里,我应该一直是个易令人尴尬不易相处的灰色角色,不善沟通是一回事,最主要是长着一副冷漠脸,正如我老娘所说不笑时,好像别人欠我几百万似的。但孩童时我可不是这样的,反之,我是个喜气又和气的小孩。我后来把这这种画风改变称之为迁徙的基因变异.....

我现在都说我老家在某镇,但其实真正意义上我的老家确确应该是一个称之为“某某井”四面环山的小山村。

我爸爸应该是那个年代第一批发迹成为所谓万元户的的村里人。他本来是一个啥数学老师的,但年青么,志在千里,不安分来回折腾,养蜜啊 倒卖货物,跑工程啥...的等等最后也真让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那么走出小山村,对与祖辈囿于土地靠老天赏饭吃的我们来说就是第一要事了.我家确确的说是我小家,--爸爸妈妈带着我姐弟很快就迁离了老老家,来到了隔壁的我现在称之为老家的某镇置产安家。

在读幼儿园之前,记忆中我已搬到镇里了, 但我一个农村的孩子真是不习惯这里的生活.没有小伙伴,没有随时想吃就有吃的吃食-----在我们农村真的一切都可以尝一尝,地里的甘蔗玉米红薯茭白...,山上的桃子李子梨子...太多的野果野花啥的不管生的熟的,都可以到嘴里。自家没有的食物,也可拿现成的和自有的邻里换一换,何况我爷爷奶奶和隔壁的叔叔家那时都是开小卖部的,嘴巴几乎一刻没让停。每天的小日子除了吃,就是和小伙伴山里田里到处游荡....生活方式就是一个典型小二流子状态.

可到了镇里就不一样了.两点一线,家里家门口,家里家门口,最远也就到隔壁 .要吃零食也只能向妈妈要5分,一毛的,可吃完了也就结了,而且妈妈也不是每次都给.一对比老老家的日子,百无聊赖不说.最主要是嘴巴也淡出鸟来了.虽已到了镇上,还是望穿秋水一有机会就赶集似的回有爷爷奶奶的老老家 。

那个年代,特别是农村还保有现在已逐渐没落的很多生活习俗。还留在记忆里的美好片段都是由这些节日节气镜头编联的。

中国情人节就是个最美好的日子了--七夕。现在也许可能也真的只有所谓情人在过了吧.可在那时,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对与馋猫似的小破孩来说,真是一件可期盼的大事了。那时的七夕节应该是女儿节.临近这个日子,老妈妈们就要给已出嫁的女儿家里送各式各样的零嘴,一担一担,一萝筐一箩筐的....女儿们接收到后,除了自家留点,大多的必定分成一小份一小份再分享给就近和要好的邻里朋友。样式越多,代表娘家越富足,但就算不多,也是妈妈对女儿的一份心意啦。这个日子的小仪式在我整个孩童期,是在有点羡慕人家的小心思中度过的。我没有外婆.我家外婆在我妈妈未成年时就已经过世了。妈妈常说宁要讨饭娘,不要当官爹 。我外公还在,但自然妈妈也是没有这个待遇的。小遗憾是有的,但这个日子我还是非常非常的期盼的,因为大多数人还是都有外婆的啊,且我还有非常非常疼爱我的爷爷奶奶啦。七夕相间,邻里亲朋接连不断一拨又一拨流水席似的一小份一小份的零嘴送到我爷爷奶奶家来,第一受益人当然是我们这些馋嘴猫了。。。

到了粽子节-包粽子当然是头等大事了。家家户户先忙着准备把干的粽叶泡发,再一枚一枚的清洗干净.后续的流程就是糯米浸泡、各式各样的馅准备起来:豆子,红枣..、花生等等.后续一般会约定一个时间点聚集在一家,一群姑姑婶婶帮忙完成包的流程了.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是一群女人,叽叽喳喳..八卦开坛..好不热闹。帮忙是互相的,别家开包了,也群拥约去。我们小孩子在旁有时等不及第一笼粽子蒸熟,包的时候趁大人稍不留神就把馅都偷吃了.. .当然我们小孩子最期待还是讨蛋这个过程了。说实话我是不爱吃蛋的,但我还是期望我的蛋袋装的满满的。我的蛋袋一般是奶奶和二姑姑帮忙打的,网状的,用红色的线,好像用手指串来串去一两下就打好了,哎!可真心灵手巧啊.到了正日子,小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每人脖子上至少挂着这样一个蛋袋,群拥走亲戚去,向每户-大人讨喜蛋.在我们农村,亲朋好友都住的挺近的,同族同宗啥的都聚集在一起,500年,不,50年前全村应该都是一家吧。装满了后,先比蛋的数量再比蛋的个头,小朋友也是有攀比心里的.更小的时候我其实是分不清蛋还有分鸭蛋,鹅蛋,鸡蛋啥,感觉都是一个品种,就是都是蛋。所有的蛋都是用红色燃料染过的,染的深色点就是正红色,浅点就是玫红色了,那时就感觉好看、缤纷、红红火火。避不避邪啥的,或对与节日的意义是长大后知道的事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但哀思是留给大人的,对于孩童的我们来说,清明节就是个郊游踏青的好日子了.这个节气是在春天。万物复苏,野外一切生机盎然。那时的农村还没有公墓,老百姓先人逝去还是照随古老的土葬,安息在自有的土地里.我们小孩除了跟着自家大人扫墓外,更多的是愿意尾随其他家去跑。小孩多,才能增热闹又添喜气.主人家们也是非常乐意的.除了大人祭奠先人的流程外,我们小孩最期待的节奏就是扫墓尾程放鞭炮、再则给我们发放糖果了。当然这也是我们不亦乐乎、屁颠屁颠、尾随不掉跟着他人扫墓、满山野最大的来由了。这时的扫墓主人家就算是对平时对头的小孩、亦或是陌生小孩,一般也会好客对待.糖果都是一大把一大把抓来装到我们的兜里。可我们那点小口袋又能放几颗呢,兜不住了,主人家最后还会帮忙揽折我们小肚子前围的衣服,这样一来就可以包裹更多的糖果了.想起来,都是口水...哈哈

当然最重要的节日还是过年了。

除夕年夜饭是在镇上自家吃的。到了大年初一起个大早,喝了妈妈煮的红糖水,吃了碗带一双鸡蛋的长寿面条,全家就往老老家赶了.人还未达,一般远远地就看见爷爷奶奶已在家们口迎接我们了.老老家虽在乡村,但地理位置那时也算是小村的中心吧.四间两层落地水泥排屋,朝南迎大马路而建,左手两间是我家的,右手两间则是爷爷弟弟伯伯家的.爷爷正职工作是在供销社管理财务事宜,也许也是平时的耳濡目染,他那时就有了小生意经.从记事起,主妇的奶奶除了基本的家务农活,爷爷还让帮着看着自家的小卖部生意.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我家的斜对面就是一个类似赌场的场所,应该就是赌场,赌徒聚集的场所,我为啥那么小就清楚呢,因为这是我家老爹的一大爱好,他一般一回老老家就往那里奔。那会儿赌场白天除了过年,一般是少有人迹的,那时的农村人主要还是依赖田地生活的,白天肯定是要干农活的,就是再好吃懒做的家伙,最多也就尸位素餐,睡睡懒觉或四方游荡,不敢光天化日之下出现在赌场的,到了晚上才会出动。过年就不一样了,全体劳动人民的农活名正眼顺的暂时都停歇了,外来务工一族也都带着“成把骂你”回来过年了。这时期几乎就是赌徒的美好人生了:全面开赌,大杀四方...当然结果可能也是输的内裤都当了。赌场的左手边是一块较大的空地,类似于人家的打谷场或庭院的场所,但因为是开放式的 ,又在赌场边上,潜移中也就成为了村里的一个公共场所,也算是村里人头最汇集的地方了吧.特别是一有节假日啥的,走街串巷的各类小生意人全都会汇集到这,各种吃的玩的应有尽有,就怕你家大人掏不出钱了。其中人偶布袋戏团的到来应该是最受我们小朋友欢迎的了.说是戏团,也就是一两个人在布帘后台各种学舌,惟妙惟俏。他们一般是驻扎表演一段时间,一天多场,小朋友的我是百看不厌的。当然也就看个热闹,内容是不太关注的,应该是看不懂。赌场的正前方直走200米不到右拐就有家私人开的电影院了。放映场所也就是个露天的农家庭院吧,没有座位,来看电影如不想干站着,就自家带把櫈子过来吧。影院老板是做流动性生意的,哪里有生意就到哪里放映,不都是固定在家里的。所以一有片子放映,这院子肯定是挤破头的恐怖。那时农村电视机还几乎绝迹,就算有我瞧不到的漏网之鱼,我猜那时应该也没啥节目可以收看的到吧。所以一部电影放了N遍,影院还是天天人头攒动-爆满。大人肯定是要买票的,小朋友呢,基本都是尾随混进去的,同村邻里的,一般老板也不会计较.那时的我们时时处于待命状态,个个随身携带小板凳,看准时机冲进去霸占有利位置,一天盯几场,奶奶妈妈不来催吃饭睡觉,是不舍离开的。那时很小但爸爸妈妈还是有给压岁钱傍身的,大张的压岁钱一般更多的是大人之间的人情来往,为了财务上要保证平衡,人家给你小孩,你又再给人家孩子,走个流程吧了,到不了我们手上的。但有两处来源的压岁钱肯定是放在我们这里的,一是爸爸妈妈给的压岁钱,但在更小的时候也真的只是压岁钱而已,是不能花的,过了初一就要还回去。再就是爷爷奶奶给的了,他们的压岁钱一般在过年前就会亲自交付到我们手里了,偶尔太忙也肯定会托人带给我们,不会耽搁到年后,他们的观念是压岁钱肯定是用来压岁的。记得最最早是5毛钱,待遇逐渐提高到1快,5块....5毛--我的财产,真是可以任意支配的、是我个人的财产欧.可以买瓜子,买豆饼..买小只鞭炮 、小烟花放...一切切我喜欢吃的零嘴,玩的玩意。虽说是个小财主了,但我还是有理财观念的,这比钱我一般是要花到正月十五的,花光了,可以回镇上了。

白驹过隙,我们姐妹兄弟早已长大,但一枕香甜还是常会回到老老家的小屁孩、馋嘴猫的时光里。

还在老老家的我最亲爱的爷爷奶奶,身体要健康欧!!!我爱你们

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