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岳麓书院

甜言蜜语的话 时间: 推荐访问: 岳麓书院门票

趣谈岳麓书院

湖南岳麓书院又称千年书院,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合称我国古代四大书院。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肇始于此,至今1039年。书院办学仅二、三十年就成绩斐然,为表彰周式办学成绩,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岳麓书院院长周式予以褒奖,封国子监主薄,请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岳麓,不想留在京城做官,请求回岳麓书院。皇帝就赐他经书并亲书“岳麓书院”匾额悬挂于大门正十方。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岳麓书院才人辈出。至清末1903年,在举国“废书院、兴新学”的大潮中,岳麓书院与隔湘江相望的另一所千年学府——城南书院一道改制,成立新式学堂——湖南高等学堂,成为今天湖南大学的前身。难为可贵的是岳麓书院文脉历经千年,至今不绝。

岳麓书院的面积为两平方米,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万幸“文夕大火”不曾烧到湘江西岸,使这座千年书院得以保全。主轴线的主体建筑依次为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讲堂两侧是半学斋、教学斋,是学生的教室和宿舍。两侧是主体建筑东路黄瓦红柱的是文庙,西路百泉轩及园林建筑,这是古代书院比较典型的格局。岳麓书院前门,是一座造型简洁的大门临街而立,门上方高悬一匾“千年学府”,楹柱上一副对联:“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简单的一联高度概括了岳麓书院在培育人才,发展地方教育方面所作出的历史贡献。这座门里面才是建于宋代的岳麓书院大门。

进入前门是后是赫曦台,建筑很有特色,成“凸”字型,是典型的湖南地方戏台样式,青瓦顶,空花琉璃脊,弓形封火山墙,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开敞,可登石级而上。“赫曦”字出自屈原的《离骚》,赫,红如火烧,指的就是红色;曦,指早上的阳光。赫曦就是日出赤红的意思。关于赫曦台的命名,还有一段来历。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千里迢迢从福建崇安来到岳麓书院,与当时另一位著名理学家,岳麓书院主教张拭一同讲学进行学术交流,两位名家经常相约登岳麓山观日出,每当看到旭日腾空,霞光万丈,世间万物一派生机,便激动不已,于是就将观日的地方称为“赫曦”,后来张拭在岳麓峰顶看日出的地方筑台,朱熹题名“赫曦台”。后来山顶的赫曦台倒塌,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在书院的大门前重新筑台,意在追念朱熹。台经多次修葺,保留至今。左边墙壁上是“寿”字,此字用二笔写成,形如龙蛇盘绕,被人们传为仙迹。相传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在书院举行重赴鹿鸣宴宴会(鹿鸣宴指古代的地方官宴请科举考试中的考官和中试的学生的宴会,因为宴会上通常都演奏《诗经鹿鸣》从而得名。重赴鹿鸣宴是指鹿鸣宴六十年后而举行的宴会),这天,达官贵人、科场举子云集岳麓书院,大家谈古论今,吟诗作赋,热闹非凡,正当兴头,一位衣衫褴褛,脚着草鞋的老道人来到院内,自称前来赴宴,那些士人见来者只不过是一个无名老道,便不是很善意地叫他先写几个字,道人当然明白其中之意,随手拿起墙边的扫帚,伸入黄泥水中,将扫把一举,唰!唰!两笔写下丈多高的“寿”字,然后把扫帚一丢扬长而去,众人惊得目瞪口呆。在看那字,健笔如龙,力透骨肌,方知遇到了仙人。山长罗典在惊叹之余,曾托人寻访过此位老道人的仙迹,但却不知下落。后来为了弥补过失,也同样为了对称,罗典在右边的墙壁上补书了一个“福”字。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寿”字状如龙蛇缠绕,暗指“藏龙”,而这个“福”字用一笔写成,笔力强劲,形如猛虎下山,暗指“卧虎”。这里是借“福”、“寿”二字的迹象保养岳麓书院,也说明了岳麓书院是个藏龙卧虎、人才辈出之地。除去故事的传奇色彩,福寿也是中国老百姓的一种期盼。在屏风的另一面可以看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张拭,明代著名理学家、心学创始人王守仁以及毛泽东留下的与赫曦台有关的诗句。

过赫曦台是岳麓书院的地标性建筑——岳麓书院大门。大门是明朝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建造的。大门上方的“岳麓书院”为宋代真宗皇帝的题字。来此游览的人必在此照相,因为大门两侧的那副对联实在太有名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清代嘉庆年间,岳麓书院进行大修,完工以后,门人请山长袁名曜撰写对联。袁名曜出了上联“唯楚有才”请学生应对。大家苦思不得结果。恰好贡生张中阶路过,他吐口而出:“于斯为盛”,对的十分巧妙。山长的上联初看似乎简单,实则有难度。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虽有才,晋实用之”。这就要求下联也出自典故。张中阶对的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都出自典故,意义关切,实为佳作。对联意思是说,楚国人才众多,而在这里尤为兴盛。这是前人对岳麓书院人才辈出的赞誉。大门左右两墙上也有一副当代学者的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边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上联的意思是说,无论古往今来,治理国家,都是把培育人才作为急迫的任务,切不可忽视世界的历史潮流和千年学府的作用。下联的意思是说,做学问,既有继承,有要有革新,英雄豪杰就在于能顺应时势,融会变通,试想一想,宋代的朱熹、张拭,近代的毛泽东、蔡和森,他们的治学方法,不是值得后人深思和仿效的吗?

大门之后是二门,中间开有三张门,花岗石门框;左右为过道,通南北斋舍。原门建于明代嘉靖元年,1984年重建的。二门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这里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岳衡山,因为衡山的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尾,“麓”为尾的意思,即南岳的最未一峰。岳麓书院因山而得名,岳麓山也因为有了岳麓书院而更加的有灵气;“坛席”即席位,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两旁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说岳麓书院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之中。这样的环境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难怪乎岳麓书院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撰联者是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的监督程颂万先生。二门过厅两边有清代山长罗典所撰的联:”地接衡湘,大泽深山龙虎气;学宗邹鲁,礼门义路圣贤心。”这幅对联用22个字把岳麓书院的独特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儒学说传统描写得淋漓尽致,恰倒好处。

过了二门后就进入讲堂,讲堂内有三块匾:第一块匾:“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汉书》在评价献王的时候,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该匾是湖南工专校长题写的,并作为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山办学时的校训悬挂于此。显然这块匾对毛泽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致后来他也题写了“实事求是”来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并将其作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第二块匾:“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是一种理学思想。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赐匾,意在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告诉人们在这里求学,可以获得德性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的最高境界,原匾在战乱中散失,现匾为1984年根据康熙手迹重制的。最里面的那块“道南正脉”匾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的,其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匾为原物,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学。宽大的讲堂左右墙壁上有四个大字“忠、孝、廉、节”,它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这里讲学时亲笔所书。讲堂的正中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堂,这是以前老师讲课的地方,上面摆着两把椅子是为了纪念张试和朱熹这两位大师论讲于坛上而设的,表示两位大师平起平坐,不分秋色。当年两位会讲的时候,盛况空前,从全国各地赶来听讲的人数达数千,就连池塘里的水都被喝干了,可见当时朱、张两人名声之大。现在,空空荡荡的讲堂没有了桌椅,但可以想见,过去,这里可是众多学子埋头读书,老先生在上面孜孜不倦讲书的地方。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都曾在这里听过课,后来,他们都成了国家有用的人材,这种渗透着人文精神的讲堂就使我们更加感到亲切了。

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 寒雨 下一篇: 秋池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