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美文网 > 经典语录 >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一:《开国大典》教后反思】

我本次执教的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长文,写的是1949年开国大典这一历史时刻,宏伟壮观的场面,人们的表现和翻身做主人的无比激动的心情。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逐个场面转换,在宏伟的气势、概括的叙述中,也有精彩的细节描写,用词准确凝练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首先,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通过让学生自己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情,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重点学习教学《开国大典》的“典礼”这部分时,这是一个动态的场面描写。我先让学生理清脉落: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宣布政府成立──开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然后找准“宣布政府成立”这一语例,重点让学生欣赏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达大河长江之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这一排比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揭示其中的写作方法,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接着抓住这一节中的“欢呼,欢跃”两词,根据排比句型的迁移和对课文的理解,设计训练。

语文是一门情感丰富的学科,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影响是深广的,有力度的。那些飞扬着作者浓郁的人文灵性的语言文字含蕴着丰富的情愫。由此可见,真正的语文教学不再只是以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目的,而是融人的言语情感,言语体验和言语实践于一体的人文教育。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增强情感体验,使语文课堂生活洋溢着人性之美呢。除了通过视,听手段把学生带入某种情境中以外,还可让学生直接进入文中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去感受他人情感,共享他人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于自己的心中,触发情感转化。

在实现第三项教学目标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开国大典》、奥运会神八飞天时升国旗时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体会这一面面五星红旗升起,是在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发威了;东方的巨人崛起了,强大了。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

教学中,视频的适当应用,也起到了背景铺垫、情境营造、升华感情、对比感受、强化体验的效果。这对历史感较强,年代较久远的内容,无疑也是必要的。我们可喜地看到,两位执教老师在教学中,还力求课前谈话调节氛围,课中与学生平等交流、注意倾听的种种细节,让我们体会到课改中所提倡民主平等合作的和谐课堂、民主课堂、人文课堂的理念正渗透进老师心灵深入,自觉外化为教学行为。

最后在课后延伸中让学生自己假设自己在1949年10月1日,站在天安门广场上······让学生直接进入文中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去感受当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和无比自豪的感受。

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但课堂中出意两次小小的意外,打乱了思绪,不够镇定、冷静,导致对教材的处理没能完成课前的预设,未能体现朗读的层次性。

“细节决定成败”,是我本次公开课后得到的教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别样精彩。

【篇二:《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一课,记叙了1949年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

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文章比较长。所以只能抓住重点段、重点词句来教。

备课时,我只预设了二个课时,结果呢,二个课时还是没有讲完,用了三个课时。

因时间关系,没有给学生们放映《开国大典》的电影,孩子们长在新社会,很难理解那种翻身作主人的感受,很难理解群众见到毛主席那种激动的心情。怎样把孩子们带入课堂呢?只能让孩子们进入角色了,一部分同学扮演工人,一部分同学扮演农民,一部分同学扮演学生……,总之,按第一自然段交待的参加开国大典的各类人员,他们想扮演哪一类都行。接着,给孩子们创设情境,在旧社会,我们国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今天,1949年10月1日,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来参加开国大典,大家的心情怎么样?就这样把孩子们带入课堂。

首先,让孩子们带着要求自读课文。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细读课文,会使人激情澎湃,会让人读着喜欢。听到孩子们的琅琅书声,知道他们已进入老师预设的情境了。

课文着重写了“会场、大典、阅兵、游行”四个场面的盛况。上第一课时时,学生们就知道课文讲了这四部分的内容。上第二课时时,我没有将每一个内容都详细地讲。还是让孩子们沉浸在角色中,借助课件,出示画面,把学生带入情境后,再让他们浏览课文,再利用课件,出示要求,要学生按要求作答,来讨论交流。

难以理解是第七自然和第八自然段及最后一段的几个句子。如:读第七自然段时,要他们边读边展开想象,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全国各地,各地的人民群众会怎么样?进而让学生理解“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句话。第八自然段最后一句——“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理解。让大家明白: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从此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从此站起来了。

学生们带着“与会者”的喜悦,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完了课文。本来应是一个完美的结束,可是,因超出了二课时,三课时又不满,我只好临时给学生们加了一个要求: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这样引来了一个小小的插曲:“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车上,跟铁人一样。”这句话是比喻句吗?本来安静的教室里炸开了锅,大家争来争去,最后只等我来一锤定音,当我宣布是比喻句时,有个孩子举手提出:“老师,战士是人,铁人也是人,你不是说过,同类事物不是比喻句吗?”接着,我先表扬了他,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分析“战士”和“铁人”是否是同类事物,还举例“老师像辛勤的园丁。”这一句叫同学们分析、判断。最后,让大家明白:老师和园丁、战士和铁人仍属于性质不同的事物,所以这两句都是比喻句。

【篇三:《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

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an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根据它在内容安排上的特点,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看一看.

开国大典这个盛况,事件重大,意义深远.在电影,电视中常见播放,也可见到图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或展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到这感人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二,画一画.

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an门广场的位置,天an门城楼的布置和前来参加典礼的群众队伍云集"侗字形广场的情况.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引导学生画一画"侗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再说说各位置上的设施.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三,比一比.

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在第三段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展开想象,深刻挖掘.具体教学如下:读熟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的顺序.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这次"欢呼"是在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时候发出的欢呼,这里的"一齐"可以说大家都一起欢呼,说明大家的心是一致的,无比激动.还可引申问,是不是只有在场的人才欢呼呢联系下文可以知道全国人民都在欢呼,这里表达出全国各族人民无比激动的心情,表达了人们无比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30万人激动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这个"欢呼",是在毛主席宣读"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公告时,人们发出的欢呼.为什么用"热烈的欢呼"呢说说热烈是什么意思,比一比,用不用热烈一样吗反映了什么呢表达出人们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热爱.

3.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拍手,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这个"欢呼"是人们观看阅兵式的一个个雄伟的场面而发出的."不断"是指一阵接一阵,也体现出阅兵式的场面一个比一个壮观.表达出人民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时,还要抓住"齐步行进","一字形","整整齐齐","完全一致"这些词,体会人民解放军的步调一致,纪律严明的作风,也蕴含着人们对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全国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的赞颂.

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可分别采用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读.语调要高昂,情绪要饱满,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

四,写一写.

文章最后一段写了群众游行.先写了广场上的礼花,灯火交相辉映;再写了游行队伍从天an门城楼经过的情形.

最后讲了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在读熟课文,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节日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断.写出节日夜晚灯火,焰花,彩旗交相辉映的情景.再写参加活动人员的表现,及观众的表现等,通过写,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篇四:《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一文,记述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全过程。该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先是介绍举行的地点和会场概况,又从早上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描写到典礼结束的群众游行。文章运用大量的成语以及形容词,将开国大典这一事件描绘的生动形象,仿佛浮在读者的脑海里。

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首先要引起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我会提问有没有人知道开国大典是哪一天,并在导课时运用多媒体软件,播放当时的报道和照片,并让同学们描绘出照片中发生的人和事,从而引出本篇文章——《开国大典》。

本篇文章的重点是了解开国大典的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个过程;难点则是要学会缩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这篇文章尽可能的缩到最小篇幅。所以在授课中我会侧重于熟读课文,并让学生总结每段段义并根据段义划分部分,总结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本篇课文要求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响起一阵掌声”。由于这段课文的背诵有六小节,难度较大,所以我引导学生分小节的熟读背诵,每小节在背诵重要仔细阅读、一句一句的读、边读边记,直到完全背诵下来。我会要求同学自主的完成课后的问题,熟记生字和成语解释,并且课后复习。

【篇五: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12月1日,我上了《开国大典》一文,感受颇深,现总结如下几点体会: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按提示分段,分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通过读文章、画句子、写批注。体会对人物、环境、活动的场面描写,感受人民群众无比自豪,无比激动的心情。还有主席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人民群众对主席的爱戴。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抓住文中场面描写,引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在学习场面描写时,由于文章长,场面描写多,只是重点的让学生朗读了,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群众激动、兴奋的场面。还指导不到位。自己没有投入,没有激情。朗读效果不理想。

5、教学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了画主席和群众的反应,从反映中与体会群众的心情。其次,就是场面描写的学习,画出了读了,理解了。如果在及时的进行一个场面描写的小练笔会更好。

【篇六:《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

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根据它在内容安排上的特点,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学:

一、看一看。

开国大典这个盛况,事件重大,意义深远。在电影、电视中常见播放,也可见到图片。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多媒体设备,这是很好的资源,于是课前我让学生收看“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到这感人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二、画一画。

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天安门城楼的布置和前来参加典礼的群众队伍云集“侗”字形广场的情况。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我引导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侗”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再说说各位置上的设施。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三、写一写。

课文第二段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广场上的会场布置,这是一个极好的写作训练的题材。我思考让学生学习这样的方法来介绍一个场景。刚开始,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场地来写,心想这样可以给予学生较大的选择余地,可是当学生把作业交上来后,我才发觉我这样的布置无疑是给自己出了难题。学生的描写五花八门,有好多我根本不知道,也就不能判定学生的叙述是否符合要求,这实在是失去了原来的意义。看来必须选择一个既要是学生都熟悉的,又是学生有东西可以写的。在思考了之后,我将眼光落在了我们的新校园上。我们的学校是新建成的,校园是欧式建筑,面积很大,我们迁入新校园已经一年了,学生对校园环境十分熟悉了,绝对有物可写。而且在讲评时,因为是学生最熟悉的,所以人人可以参与,这才是真正达到了我当初设计此题的初衷,何乐而不为。于是第二次进行写话练习,学生写的明显比第一次好,在讲评的时候,每位同学都很投入,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这既是给同学做点评,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写作,真可谓一举两得。

没想到新校舍还为我的语文教学出了力,真是意想不到啊!紧紧抓住校园环境的有利因素为教学服务,这应该渗透到我的日常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