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美文网 > 精美文章 > 读者文摘 > 莉迪亚之死 ——读《无声告白》有感

莉迪亚之死 ——读《无声告白》有感

读者文摘 时间: 推荐访问: 无声告白莉迪亚死因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以死为始,一片无声的压抑蔓延开来。

作者耐心地层层剥开死亡的袈裟,细腻地切割读者的心。

莉迪亚,父母的宠儿,在父母的眼中,只有这一个孩子,因为她继承了母亲的蓝眼睛。不幸的父亲是中国人。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无法实现的梦想。

詹姆斯的一生,“极力避免与众不同”,渴望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却始终迈不过种族的门槛。玛莉琳呢,她的医生梦在遇到詹姆斯时就悄然破灭了。詹姆斯作为一个“优秀的哈佛男人”,无形中也应了玛莉琳母亲的要求。也许相夫教子的生活也是玛莉琳的母亲对她的期望。“我母亲一辈子都想把我变成她那种类型的人”。

内斯和汉娜,拥有父亲的血统,应该说是幸运吧,因此逃过一劫。莉迪亚作为家庭的焦点,不得不用她稚嫩的肩膀承载父母亲的殷切期待。这期待,一遍遍拍打着莉迪亚幼小的心灵,她像一根纤细的琴弦,父亲和母亲都想在她身上弹奏属于自己的华美篇章,无奈,绷紧的弦终于在某一刻,断裂。这是无声的回响,沉默的告白,这诉说,应该鞭挞我们每一个自私的灵魂。

父母亲喜欢把自己的期待当成礼物送给莉迪亚。

父亲会送她《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我觉得你可能需要它。’他说,‘它能——呃,帮你赢得朋友,变得受欢迎。’”父亲的目光像利剑,一点点绞碎莉迪亚的心。破天荒的,有一次父亲终于送她想要的礼物,项链,但打开挂坠时,呆住了,里面有父亲的和她参加舞会时的相片。项链是银的,“‘我本来想买金的,但可靠人士告诉我,今年大家都戴银的。’”詹姆斯永远都在关心“大家”都在做什么,而忽略了女儿真正想要什么,多么可悲。

母亲热心辅导莉迪亚,会把铅笔削好,把作业放在粥碗的旁边。母亲会在她生日时送她《医学简史》、《罗莎琳徳·富兰克林与DNA》、《人体解剖学色彩图集》、《科学界的女先驱》、《你的身体是如何工作的》、《儿童化学实验》和《医学的故事》等等诸如此类的书籍。这些书,对莉迪亚来说,是一座座高山,光是看着就很有压迫力,无奈的是它们一直压在心头。也许在下一刻,她就会窒息而死。

这些还不够。母亲曾经离家出走,为了母亲能够回来,莉迪亚暗下决心,“母亲说什么,她就做什么。她要实现母亲的每一个意愿。”这是悲剧的一个征兆。从此,母亲将“倾尽余生指引莉迪亚,庇护她,像培育观赏玫瑰一样。”

终于,在某个夜晚,莉迪亚想到了当初的那个码头,这是开始还是结束?她最后还是踏入了湖里,在父母的眼光汇聚而成的海洋里沉没。

纪伯伦有首诗很精辟,“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每个生命个体都渴望活出自己的本色,而不是成为一个模具。“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可,很多人的一生,都在为博取别人的认同而努力,我不能说这有什么错,但是人生有无数种可能性,你就不想为自己活出,哪怕只有一丝丝与众不同的光彩?那光彩,是海浪拍打海岸时不断漂移的涟漪;丝丝缕缕,像空气萦绕在我们身旁的无形场域,蜕变于一声声无言的呼唤,它来自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要做的,是倾听,抛开一切纷扰的倾听,然后起航。你会知道梦的那边是梦还是现实的。

即使是一支羽毛,也有自己的色彩,不是吗?

我惊异于人类的可笑,不停地变换着角色,自然地遗忘自己过去曾背负的伤痛,奴性十足,反过来又鞭打着另一批无辜者,衔接得如流水般顺畅。

莉迪亚死了,但我们还活着,我们应该为她的死点开另一个逗号,这是无数链条的一环,不会结束。我们不该前仆后继,而是找到自己的那一个分岔路口,从此,天高海阔。

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篇: 许你一世情缘 下一篇: 名著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