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美文网 > 绕口令 > 印象青岩

印象青岩

绕口令 时间: 推荐访问: 青岩古镇

无数次去过花溪,但青岩却很少去,第一次去已经是十年以前的事了,是应朋友之邀去的,那是冲着青岩的一绝——青岩卤猪脚去的。那次我们在花溪办事,办完后去朋友那儿玩,朋友非要留我们吃饭,讲青岩的卤猪脚很有特色也很好吃,生拉硬拽硬要大家去青岩品尝,其实我是没有多大兴趣的,二十多岁的人,工作没着落,就像一朵漂浮不定的云,无法把握自己,所以多的是浮躁,少的是淡然,真的没心情品味青岩那些美食,吃的时候就没有多大感觉,也没留意青岩的古迹和风景,青岩在我的印象中并没留下太多的印迹。

这次到青岩是省诗词楹联学会组织去的,我和县诗词楹联学会的赵会长应邀参加在花溪召开、由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贵阳市诗词楹联学会和花溪区委区政府主办的花溪之夏系列活动,相聚中华诗词之乡青岩暨贵州省创建诗词之乡工程经验交流现场会,参观青岩是现场会的活动内容之一,我也想借这次机会好好探寻一下古镇青岩。

提起青岩古镇,自然就会想到它许多有特点的小吃,其实,青岩不光有小吃,还有很多有文化底蕴的东西值得挖掘,青岩古城的修建就值得探究。据说,朱元璋当皇帝的最大梦想是统一中国。为实现这一梦想,他决定用兵云南,把云南牢牢控制于手中。可是,无论是取道湖广,还是途经巴蜀,都必须经过贵州。于是,他采取“先安贵州、后取云南”的战略方针,并以“屯堡”的形式屯田驻军。

青岩作为一个军事据点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距治城(今贵阳城)50里的花溪大将山脉南端狮子山脚下设屯堡,属贵州前卫第九个百户所,隶贵州前卫左千户管辖。

最早,青岩堡的功能是为了防御,这话还得从朱元璋“调北征南”说起。明初,朱元璋在长江以北调兵30万征填滇黔,一来是为了消灭元朝在西南的残余势力,二来是为了控制西南边陲尤其是云南,最后达到巩固政权、统一中国的目的。史学研究表明,当时全国军队有200万。按当时的制度,每位辖有5个千户所(分左、右、中、前、后),每千户所辖10个百户所,驻军以百户所为单位设立屯堡。

明洪武四年(1371年),贵阳设贵州卫,与成都卫和武昌卫形成犄角之势,并开设驿道,使三卫信息相通。后设贵州前卫。明朝廷先后在贵州设置29卫,青岩实乃一普通屯堡而已,其目的就是保证军情传递、粮草畅通。云南平定后,青岩堡仍作为卫所之一,保证贵阳的军事安全。

然而,青岩堡战火不断。明天顺年初,高坡苗王干巴珠常常领着苗兵袭击汉移民之地,尤其是官府所在地。干巴珠虽未攻打贵阳,但离贵阳太近,威胁朝廷的统治。于是,朝廷用两年多的时间筹备粮草,征调数万兵力,以青岩为大本营,兵分四路攻打高坡。明天顺三年(1495年)发生了着名的“石门山战役”,擒拿苗王干巴珠,并押送京城处死。由此,青岩堡作为规模性的军事据点已现显。可见青岩古城主要是军事战役和军事防御用处的。

青岩虽是用于军事,它的文化底蕴却很浓厚,它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古城门、古寺庙、古牌坊以及民居均体现明清建筑特色。据贵阳市、花溪区文物管理部门全面考察,青岩有九寺八庙五阁二祠一宫二堂一院一楼一府等历史遗址36处。这次组委会就安排参观了“五阁”中的文昌宫、一院(青岩书院)和一府(状元府)等古迹,让我们享受了一顿古文化大餐。

到青岩你还不得不提这里很多独具特色的小吃,前面讲的卤猪脚是它的一绝,青岩卤猪脚的色、香、味都有独到之处,去青岩的人不品尝是一种遗憾。除了卤猪脚,还有青岩豆腐、加青菜磨的米豆腐、花溪米酒和玫瑰糖等美食。青岩豆腐的各类衍生制品在青岩无处不在,步入青岩的大街小巷,什么水豆腐、豆腐皮、脚板皮、泡豆腐、豆腐果、干豆腐、血豆腐、臭豆腐、豆腐圆子等让你眼花缭乱,如果有机会品尝到青岩人办的豆腐宴,那才叫真正的爽,青岩豆腐在花溪甚至在贵阳都享有盛名。花溪米酒,口感很好,不暴不烈很纯和,但你控制不住饮量的话,喝醉了你自己都不知道,前几年,我的几个朋友在花溪吃鹅肉时喝花溪米酒,就领教了花溪米酒的厉害,几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就醉了一回。玫瑰糖是花溪的土特产,制作工艺有点像我们这些地方的麻糖,只是加了些不同的成份,颜色和味道都不错,因为时间紧,组委会没有安排看它的制作流程,虽然品尝了,但多少还是有些遗憾。这几种食物,这次我们都有幸品尝了,也给这些代表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到青岩,真正吸引你的并不一定是它的美食,而是无处不在的文化氛围和古镇风韵,这次我们访问的第一站是青岩镇的龙井村,我们乘坐的是两辆大巴车,车到了村口,代表们陆陆续续下了车,村口有一道石门,一群布依族姑娘早已严阵以待摆好祝酒仪式,在石门里面拦住了大家。我们一行代表在省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张道煌先生的带领下,听完了布依族姑娘唱的祝酒歌,喝了敬酒才得以进去。

到寨子里,最大的看点是几乎每家每户的院子都有围墙,围墙上题满了诗词,青岩的当地人称为“诗墙”,追溯到若干年以前,每家每户也有围墙,但那时的围墙是牛屎来糊的,今天却成了很有品味的“诗墙”,而且把青岩打造成为中华诗词之乡,的确让人感叹。以后我们又在古城里面看到了很多“诗墙”,之所以青岩能够获得中华诗词之乡的称号,应该也与此有关。青岩出了很多诗人,诗人的身份形形色色,有干部、有教师、有学生、有商人、有村干部、有农民。而且有好几个村的支书、村委会主任或副主任都是该村诗词学会的会长,龙井村的村委会主任就是该村诗词学会的会长。

参观访问完龙井村,我们在组委会的安排下,接着就到青岩古镇参观。

来到古镇,首先穿过两面是“诗墙”的石板路,再穿过一座“周王氏媳刘氏节孝坊”的牌坊,穿过几户民居的巷子,就看到了古城的定广门,远远望去,看到有很多古建筑,并有很多古树点缀其间。古镇虽不及云南丽江古城的规模,但在贵州境内还算是不错的景观了。椐记载,青岩古镇有630年的历史,在贵州算是保护得好的古建筑,古镇是一律的石板路、石墙,古城内所有的民居,盖的是小青瓦,墙是青砖或者木板壁,保留了古建筑的特色。

进古镇后,我们先参观文昌阁,文昌阁位于东街143号,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年间,乾隆年间重修,砖木结构,依山而建,为攒角重楼八角式。

文昌阁是青岩人培养文风、扶掖教化而建。按中国老百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文昌阁选址于古城制高点和中心,这符合道家“五行”的理念。从这点上看,文昌阁体现的是教化,作用是培养文风。

接着我们又去参观了青岩书院。清朝,青岩周边出秀才、举人共50多人,仅赵家一家就有10多人金榜题名,出了云贵两省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张家出张善芝、张恒芝等秀才十几个。这与青岩书院和青岩的各个私塾在青岩营造的读书氛围密不可分。我们到了那里,是否都还感受到它浓浓的文化气氛。书院规模很大,结构为三进四合院梯形,布局雄伟,每栋房屋空间均在4米,采光良好,环境优美,确实是读书的好地方。

接下来参观的是菊林书院,菊林书院也是青岩镇诗词楹联学会所在地,在所有参观的景点中,它应该算是现代点的,可它的文化氛围却很浓厚,书院里面展出了各位会员创作的诗词楹联作品和各自所出的诗词楹联的书,院子的围墙上到处是贵州省的书画名家题的“诗墙”。青岩镇诗词楹联学会的会长,67岁的饶东昌先生给我们讲解了菊林书院的工作情况和会员创作情况,他讲会员出书的钱大都是会员自己出,不是每个会员都很富有,但大家对诗词的热爱还是痴心不改,出了很多有分量的作品。我们都佩服他们的执着,也被青岩的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中华诗词之乡的称号应该受之不愧。

完成了菊林书院的参观,中午就是吃饭的时间了,是由青岩镇政府接待的,是在古城中进行的,青岩的几绝,米酒、卤猪脚、豆腐、青菜米豆腐都悉数端了上来,大家都痛痛快快的吃喝,大饱了口福,只可惜我不会喝酒,否则这么好的菜,我也会一醉方休。

吃完中午饭后,安排去的是状元府,状元府是状元赵以炯的居住地,赵以炯是云贵高原出的第一个状元。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以炯从青岩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获一甲第一名,成为云南贵州两省“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的第一人。这是一件让贵州人振奋,让各地文人对贵州的文士刮目相看,震动全国的大事。状元府还有值得称道的是除了赵以炯先考进士后再考起状元外,这有他的其他三兄弟,其中两个中进士,一个中经魁,而且他们的父亲在37岁时追剿太平天国义军时阵亡,抚养四个孩子成才的是他们的母亲赵陈氏,也因为如此,他们的母亲赵陈氏被皇帝诰封为一品夫人,给后人留下许多佳话。

因为晚上还有笔会,有很多古迹和景点无法参观了,完成了状元府的参观后,就结束了青岩古镇的行程。

这次青岩古镇寻古,虽行程匆匆,但却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感触,古镇的路、古镇的墙、古镇的房屋、古镇的树、古镇的文化、古镇的寺庙,无不体现小镇古色古香的韵味,你如果到了这里,在东方吐白,或在夕阳西下,或在夜深人静,悠闲地漫步在青岩古镇的石板路上,享受这难得的古韵,你一定会忘了城市的喧嚣,忘了世间的烦恼,忘了人事的纷争。

青岩古韵浓厚,有机会游青岩古镇,你一定不枉此行!

作者简介:唐德友;男;贵州金沙籍贯;出生于1971年9月;大学本科;供职于金沙县禹谟镇党委政府;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兼职金沙县文联副主席,金沙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禹谟镇文联主席。

文/唐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