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

伤感散文 时间: 推荐访问: 58同城

赶集

“蜿蜒的小路旁,沿途一路曲折”

大山里的路弯弯曲曲,尽管近年来通往镇里的路都染上了水泥,杂草间也是险峻叠生,若不是山里的人,即使有娴熟的技术也不敢乱作造次。站在高山之巅,纵观大山之伟岸,山与山间沟壑不断,绵延不绝。冬日里袅袅炊烟,几处烟来几人家,半山腰的雾层下住着好些人家,以山田为界,大大小小的分出了许多小聚居,人们根据习俗、姓氏、地形命名,或在山沟或在丘陵,每座山里养着一样的人,一样靠山为生。早年间路还没有打上水泥的时候,村与村间通着各种捷径,就是村民口中的山路,是用来赶集用的。

“赶集”或许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大多数的人都是在电视里认识到这个词,有些人甚至会跟某网上的“赶集”联系到一起,意思虽然是一样的,聚集起来买卖东西,可是感觉完全不一样,有趣多了。一个月里会有初一十五,十九二一之类的,村民们以这个为集期,五天一集。每到赶集的时候大家都会早早的起来,吃过早饭后就会到集市上去,挑选着喜爱的用品、衣服、肉菜。镇上的小贩会更早些,天不亮就要出发,到远的村子半夜就要开始准备了,小龙马车就会成为重要的工具,载满大家的生活用品。也有附近的村民会将自己种的菜啊水果的拿出吆喝,太阳出来的时候集市上开始热闹了起来,作为集市的村子仿佛成了一个闹市,时不时传来女人的笑声、小孩的哭声、小贩的吆喝声、各种讨价还价声 声声入耳。这里没有规定的区域,哪里有空地架上一块木板就可以买卖了,没有规定的管理人员,结束的时候小贩们会自觉的整理好那块地方,一时间又恢复了它原本的宁静。

小的时候,听到赶集会异常兴奋,经常问外婆什么时候赶集啊。只有到了赶集的时候才会见识到各种漂亮的衣服、鞋子,还有好吃的东西,一到放学就会快些到集市里去,找到外婆叫她给我买好吃的东西,那时最稀罕的是吃根糖葫芦了,小贩扛在肩膀的糖葫芦整齐的插在稻草上,不时地转着肩膀的家伙 一边的吆喝着“糖葫芦,糖葫芦,糖葫芦呦”经常身后是跟着一串的小朋友。还有就是麦芽糖,小贩拿着两块铁状物,两指间隔着一块空隙,摇一下吆喝一声,远远地就能听的到着清脆的声音“genggeng”现在想想这就是儿时集市的声音,在肌肉中游走。那时候满大街都是人,大人小孩,老的少的,卖东西的小贩格外的多,特别喜欢在铺子前摸摸衣服 尝尝瓜子花生,在衣服堆里人群里跑来跑去,有趣极了。现在人越长大越不喜欢种场合,没有当初那种渴望,铺子上的东西也不会喜欢了,听说平常的时候赶集也不会很热闹了,一条街一眼就可以望尽,稀稀拉拉的,不再有很多的小贩。

年前的最后一个集市让我赶上了,赶集的前一天晚上爸爸就说“大家早点睡,明天早点起来去赶集”弟弟妹妹有些激动早早就睡下了。第二天爸爸骑着三轮车带着我们一起朝隔壁村的集市去了,因为是年前的最后的一个集市,人有些多,小贩也多了起来,马路旁摆满各种年货和花的红的大棉袄。来的人也有很多,从附近村子里来的 从别的山里来的,都是赶着车来采购年货的,大家高高兴兴的挑选着,碰到熟人会停下脚步拉几句家常,接着忙自己的年货。跟儿时相比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一年中最热闹的一个集市竟然跟以前都无法比拟了,没有了原来的味道了,就连从前的小贩都换了一批。我在人群中来回了几趟,眼睛看乏了脚也有些累了,我不再继续下去,坐在马路旁边看老爷爷写对联,字是好看的,可是人们却喜欢印刷的对联,不管贵上几倍的价格,不顾对子是否对仗 工整,我看了许久,竟然没有人发现对联上除了纸好看些以外,内容简直乱七八糟,更不要说仄起平收了。

长大后的赶集没有了曾经的感觉,少了一份渴望,不再对事物感到新鲜,挂着的衣服也没有喜欢的了,糖果就那么几样,买的人不是很多,铺子小了 小贩少了,没有了吆喝的声音,没有了扛糖葫芦的大叔,替代他们的是机器的喇叭,两个轮子的摩托。“赶集”在很久就有了,这里的跟别处的又有些不一样,它选在村子里,不是必须到镇里去的那种。这样的模式更方便了大家,希望它能够继续的延续下去,不要因为某宝的出现替代了。

蜿蜒的小路旁是丛生的树木,沿途是一路曲折,大山里边会有另一个世界,没有劣质的空气,没有嘈杂的环境,没有刺鼻的味道,没有喧哗的街道,皎洁的月亮下一片宁静,用自己的习俗过着幸福的日子。

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