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美文网 > 经典文章 > 生活随笔 > 生活随笔青山城游记范文(通用6篇)

生活随笔青山城游记范文(通用6篇)

生活随笔 时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活随笔青山城游记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 生活随笔青山城游记

四川青山城的导游词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们现在出发去游览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车前往大约需要20分钟,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时间,给诸位介绍一下青城山的概况。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这个故事并非传说,山上保存的唐碑诏书全文具在,足以作证。

说到道教文化,由于道教在青城山两仟多年的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历代高道的主持和经营,青城山一直作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护。可以说,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遗址、历史传说、饮食习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渗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发展也有几个起落。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崃山系的鹤鸣山(今大邑县境)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因张陵被其弟子尊为“天师”,所创道教也叫“天师道”。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到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创清微派,以行雷法为能事,将内丹术与符咒术相结合,称“可以驱邪,可以治病,可以达帝,可以啸命风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为“雷渊广福真人”,一时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兴旺起来。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后来陈在四川官员的帮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

各位贵宾,现在已到青城山前,眼前那座古典辉煌的山门和后面青翠入云的山林,总是让每一个来客感到―股浓浓的幽意,急于走进这清幽世界的心情也油然而生。请不要着急,让我们先看看山门旁的建福宫。

建福宫,在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时朝廷赐名“会庆建福宫。”丈人峰因宁封得名,相传宁封是黄帝时的制陶官员,能履蹈烈焰,随烟上下,又能驾御风云,宁封帮助黄帝学会“龙跷飞行”之术,打败了蚩尤,统一华夏,被黄帝封为统领五岳的“五岳丈人”。宋时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观九天丈人、储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宁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今建福宫是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和补建。

第二篇: 生活随笔青山城游记

山城游记,醉心秋色作文

金秋十月,偕同好友共同出行山城重庆。

一路上飞驰而过的高铁掠过农田,掠过层层叠叠的山峦与点缀其间的房屋错落,山城的雾气轻轻缭绕着波涛汹涌的嘉陵江与高低起伏的山岳,远望的视野中是白茫茫的雾气,让人想到雾都伦敦,但伦敦的地势是平坦一览无余的,山城的地势则让人感叹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山凿石,平路建屋。古代人的智慧同样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水墨山水的灵感,或许就来源于雾中的景色吧?倘若取景,又怎么能错过这里呢。有人说中国画不讲透视,那是因为苍茫的雾气中,远与近已经模糊,留存下的是山峰险峻的线条与恍若梦境一般的浪漫啊。透视在起伏的山势当中显得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远远看去,山城笼罩在朦胧中,近访其中,繁华的城勾起无数的记忆。品一杯清茶,倾听一曲清音绕梁,读着前人的烟霞满纸。我们是旅人,是行者,带着期待来临,背着感悟离开。每一次遇见,每一眼风景,都值得珍藏和记忆。

远离市区的喧嚣,我们选择一座小小的县城展开游玩的画卷。起初是雾气缭绕,后来是烟雨朦胧,虽没有江南的油纸伞,也有石板路与飘着雨的小巷,陌上野花散发淡淡的"清香,会不会有人在此深情回首,轻嗅青梅?只见新人笑,交付了余生的岁月静好,红尘摇曳,淹没昨日的风流缱绻纸短情长。拾一枝秋月瘦菊,掬一捧雨丝缠绵,如莲的心事在笔端和花间绽放成指尖放飞的风筝。

旅途当中也少不了熟悉当地风土人情,郊区的独栋楼房顶层不做装修,是为了给儿女结婚之用,这也是我们一路上一直疑惑、后来终于被解开的问题。我们品尝了久负盛名的烤鱼,味道鲜香麻辣,可惜鱼刺太多,吃起来不够爽快,不能酣畅淋漓。还有一个特色配菜是香辣土豆片,看着有一层红辣椒,不过也不算很辣。“辣”可谓是当地饮食的主题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山城这样的地方,湿气容易聚集,所以适当吃辣能够温中散寒除湿。我很喜欢吃辣的食物,席间的香辣脆骨、剁椒蒸鱼都十分好吃,和我一起去的人也很享受。

山城一行,岁月静美深远、心情清新恬淡。

第三篇: 生活随笔青山城游记

作文:留恋青山城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青城幽幽,水迢迢,这种美好的景象是我一直所向往的,终于在这天,我踏上了青城旅之路。走在两山相夹的小路上,两边的大树向小路投向浓荫;走在潮湿的小路上,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在山边的小溪,不时看到口渴的人捧起一汪清澈的泉水解渴。也不时看到流汗的人们把头捂进水里清凉一翻。游玩青城山,会有那攸攸古琴声伴随着你。飞翔的小鸟伴随着你。飘浮的白云伴随着你。无地墨润,山川蕴秀,滋长出青城山数不尽的典章风流。

于是,我们在行游顾步间听到了杜甫在吟唱,他漫步于“丹梯尽幽意”的迷漫,斟一壶滋润的乳酒,“浅盏开尝对马军”;于是,我们在雨情浓浓中看到了张大千在泼墨,他流连于“丈人悬树白雨飞”的幽长,既使远在他乡依旧“看山还是故乡青”;于是,仿佛这里的一人一物都充溢了灵气,在这浓郁的人文氛围中,将修身与养性完美地契合在一起,将对于生的咏叹坦荡荡在这入画的天地。吃,是绝对少不了的。坐在幽幽的山中,听着攸攸的琴声,悠悠的摇晃着椅子,品着清香的苦丁茶更是无与伦比,令人回味无穷。除此之外,还有青城四绝——白果炖鸡、青城泡菜、青城贡茶、洞天乳酒。

俗话说“山美、水美、人更美”,无论走到哪一个地方都会看到那甜美的微笑,不论是男女老少,连游客了被这微笑融化进去,所以到处都有着嬉戏的`笑声。在这里,无论是静静地坐在农家小院的藤椅上倾听深山中动物的鸣叫,还是带上一瓶水徒步登山,那布满流云、飞瀑、古树、奇葩的翠峰幽谷,岩壑溶洞,均无处不写意着“苔深不雨山常湿,林静无风暑自清”的清新意境,都无时不渲染着道教发源地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的清幽神韵,为都市人亲山、亲水、亲自然的愿望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梦想实现处,以至于老舍在他的作品《青蓉略记》里,惊叹青城山“青得出奇”,是一种使人吸到心中去的“似滴未滴,欲动未动的青翠”,让人产生一种超凡脱俗的感受,好像不知不觉地融入了道家物我两相忘的绝妙境地。

第四篇: 生活随笔青山城游记

生活随笔《游记》

生活随笔《游记》

那青青的柳枝就像美人的眼波,静时一汪碧水,动时顾盼身姿;柳枝有时看起来也像青色的飞瀑,朦朦胧胧,远看有色,近听无声

我在古亭里,不禁感叹。

早上,轮船的汽笛呜呜的叫着,好像在惊叹仙境般的德里湖我们也在轮船里欢呼不停!期待下一个景点的出现

游艇一直瀿洵。远处,有一阵隆隆的声响在山谷里回荡,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兴奋的寄望,看着窗外的景色,联想下一个景点是什么样的?

隆隆的声响越来越大,如同雷一般,震耳欲聋。

终于,德里大瀑布映入眼帘。

大瀑布就在眼前,它排山倒海,如万马奔腾,咆哮着,怒吼着,飞泻而下,落在下面的归春河里。

哇!瀑布像一整条银河倾泻而下,据说最宽处足有一百多米呢!老远就听到他雄浑的男高音了,现在这样近距离的观赏,还是非常的激动的。对面是越南的`班约瀑布,她就好似穿着白纱裙的婀娜多姿的仙女从绿树丛中跃下。

停留了几十分钟,我们又出发了。

轮船在湖面上缓缓行驶,两旁的柳树在微风中轻轻摇动,那青青的柳枝就像美人的眼波,静时一汪碧水,动时顾盼身姿;柳枝有时看起来也像青色的飞瀑,朦朦胧胧,远看有色,近听无声。

第五篇: 生活随笔青山城游记

山城游记散文

山城顾名思义就是依山而建的城市或城镇,而我所在的这座小县城四面环山,可算是名副其实了。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尽管脚下的山城没有太多的矿产资源或者珍奇之物,但是也有它不同于别处的独特魅力。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景观,以及憨厚朴实的风土人情,都值得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们感到自豪和骄傲,也足以令天南海北的客人感到亲切和温暖。

这里有历史上著名的“三贤”——春秋时期的燕伋,赴鲁从师孔丘,归里设教,育化桑梓;西汉丞相司直郭钦,执法不避权贵,闻名于世;唐将段秀实,奋击叛贼,以死报国,朝野上下赞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燕伋,他是孔子的七十二贤弟子之一,二十多岁前往鲁国拜孔子为师,学成之后返回故乡创办私塾,在山城开启了教育的先河,传扬孔孟之道近二十年。由于相距千里,燕伋日益思念自己的老师,于是每日清晨用衣襟装一捧黄土到开阔地带垫在脚下遥望鲁国,日久年深形成了高约十几米的土台,后人尊称“望鲁台”,因其距今已两千四百多年,亦称为“中华尊师第一台”。它地处山城的西北角,背靠大山,目浴大河,可以称得上是一块风水宝地,如今修缮一新的望鲁台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从东边进入山城,顺着横贯东西的一条省道,不足十分钟车程就会来到燕伋望鲁台的牌楼前,路北的正前方立着一块功德碑,铭记着一些历史的印记,大理石的路面上深深地刻着“念师、尊师……”等等用来表现燕伋高尚品质的文字。再往北行走十几步就是高高挺立的大理石牌楼,两边静卧着巨大的石狮镇守门户,威武之气浩然冲天,使人由此开始便产生了几分敬畏的情愫。走过牌楼向西转弯二十多米就能够看见开阔平坦的燕伋望鲁台广场,广场两侧则竖立着一排排迎风招展的彩旗,最引人注目的是旗座上镌刻着孔子七十二贤弟子的名讳、生辰等资料,从微小之处彰显着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广场正北方矗立着一尊高大的汉白玉燕伋雕像,古朴的服饰,长长的胡须,双眼炯炯有神,双手持一卷竹简,一股沁人心脾的书香气息从春秋一下子传到了今朝,让人心底不由得升起一腔“行千里路,破万卷书”的豪气。

雕像身后由下至上延伸着三层近百级的台阶大道,拾级而上到第一层平台之后往东行进,路过一排老屋便会看见最古老的燕伋望鲁台入口。沿着一条两米左右宽的石阶缓缓地爬坡,台阶的顶层正对着“燕伋塾坛”遗址,简朴的门楼上是双层的雕梁画栋,透过门缝仿佛可以听见从院子里飘出来的朗朗读书声,那抑扬顿挫的音调如天籁一般令人陶醉。推开两扇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陈旧但却整洁的窑洞,它们分别为思师亭、尊师祠、启文坛、燕伋望鲁石刻图、民俗宫等人文景观,内部陈设或记录着燕伋求学、育人、尊师的物品和故事,院子西边的竹林旁边立着一块六棱碑,上书“木铎千秋”,其蕴意相当深远。一边用心汲取着浓郁的儒家思想精华,一边出门转向东边走过一段陡坡台阶远远地就可以看见宏大的古建筑,踏进红色的铜钉大门迎面又是一尊较之前小一些的燕伋塑像,唯一不同的是他手中的竹简是展开的,虽然个头小但气势没有一丁点减弱,一个用来祭奠的石鼎装满了香灰。大院正北方,二十四根粗壮的红色柱子支撑起最宏大的“燕伋祠”,抬腿轻轻地步入大殿,一缕不知从何而来的清风犹如醍醐灌顶,使人瞬间变得神清气爽,心境也豁然开朗。大殿前方是一尊泰然而坐的燕伋铜像,此像更加栩栩如生,面含微笑,慈眉善目,右手持一卷书简,左手则轻轻放在三卷书简之上,身后从右往左摘录着数行《论语》,好像他一刻都不能离开书籍似的,那勤奋好学,严以致学的风范更是力穿古今。迈出“燕伋祠”的大门,在它的正背面便是最神秘也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望鲁台”,“中华尊师第一台”几个中国繁体书法苍劲浑厚,金字塔式的土台四周绿草盈盈,疾步登上台顶放眼望去,山城的一草一木尽收眼底,使人们更加对燕伋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筑台望鲁的尊师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

除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之外,山城还有碧波荡漾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千湖、休闲胜地——莲花山狩猎场等优美的自然风光,虽然比不上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但也是山水依依、鸟语花香的清新秀丽之地。

这些自然景致中最受都市人喜欢的莫过于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了,它的水域面积达八千五百多亩,既是一个植物园,也是一个动物园,更是一座大型的"天然氧吧。千湖公园由西往东全程七千多米,可以驾车也可以选择步行,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步行应该是上佳之选,这样一来就可以仔细欣赏沿途的美景、呼吸干净的空气。步入公园的门户区迎接人们的是两行金黄色的旗子,可以让人感受到古时皇家的贵气,在它的尽头往北行至湖边就会踏上隐藏于茂密杨树林里的木栈道,弯弯曲曲的木质走廊别具一格,恍如穿越了时光。木栈道上不对称地布置着几座长亭,设有长长的椅子,悬挂着珍禽、鱼类等等的介绍,供游人休息和了解千湖。每到盛夏时节,杨树厚厚的叶子遮天蔽日,凉风习习的长亭便成了人们休闲纳凉的好去处,偶尔也有羞涩的情侣相依而坐,诉说着甜蜜的情话,畅想着幸福的未来。而到了中秋时节,树叶相继变色,大片大片的金黄气势壮观之极,在一阵阵秋风里木栈道上时不时会飘落几枚枯黄,令游人能零距离地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并从萧瑟的秋景中悟出几许处世的道理。

走出木栈道不远就是观鸟台,在这里可以观赏湿地公园里的大天鹅、白鹭、绿翅鸭、豆雁等一百多种珍禽,当然不能一次就可以看到所有的鸟类,到底能够目睹多少芳颜,那就要看运气如何了。由此再往湿地公园深处行走,有秦风民俗园、亲水湾景区、纸坊湾风景区等等建设风格不同、娱乐项目众多的景区……最不能遗忘的是漫漫黄沙、层层碧水,这是自然中的自然,没有半点人为的雕琢,如若遇到天高云淡、阳光明媚的日子,脚踩着绵软的沙粒,用手触摸着平静的湖水,吸一口潮湿的空气,那心旷神怡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如果遭遇雨丝纷飞、风浪拍岸的天气,撑一把雨伞观赏烟云密布的湖面上“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盛景,倾听滚滚浪花此起彼伏弹奏“十面埋伏”的佳音,都是人生的一大乐事。等待游玩结束之后,一定要去公园内的农家乐品尝一下风味独特的饭菜,要是大酒店具有大家闺秀的瑰丽和大气,那么农家乐就独有小家碧玉的柔美和精致。热情好客的农家乐主人从来不按饭菜算账,只按人头收费,每人二十到三十元之间,苜蓿芽、荠菜、豆芽、凉皮、凉粉等各种各样的野菜和小吃,还有味道鲜美的千湖鱼,汇聚在一起散发着让人垂涎的浓浓香味,食之难忘,流连忘返,着实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做岭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山城的魅力几天几夜也说不尽,唯有到此一游,唯有来此一尝,方能领会这美景、美食的悠悠神韵,方能体会这一方水土醉人的风土人情。

第六篇: 生活随笔青山城游记

生活随笔:青山城游记

早上出了驻地,一行人乘坐旅行社的车辆,在和导游一起唱歌的过程中,向青城山出发。

车子到了山前,便被这天然的绿色城池惊呆,还没有进山,已经感觉到了悠然的道气和绿山的深沉。

天上下着小雨,在盛夏的季节,感觉特别清爽。

山门之北,是一座道观,好象是“德福宫”吧,现在已经记不清了。沿阶而上,庄严、肃穆、稳重、高雅的气氛特别强烈。一棵棵张开怀抱也搂不住的大松树、柏树,笔直的刺向天际,有“参天松柏无穷碧”的意境。看到这种大自然的杰作,都被这人间天堂所独有的美景所叹服。听着导游的解说,因为道观有皇族来过或住过,观名就变成了“宫”。进入观中,建筑非常紧凑,看到了诸葛孔明用过的七星灯,许多的.旅人都在旁边贴上了自己的名字,希望七星神灯能为自己祈祷福寿安康,我静静地观望,真真的大道存在于每个人的心底,即能是七星神灯能求到的?

出了德福宫,向山上进发。青城山门既是山门也是城门,瓦顶上的小神仙门,还在不知疲惫地伫立着,好象是在等些什么?走了不远的路程,来到青城山的旅游服务住所,里面的墙壁上,对青城之道,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道教神学、道教经学、道教音乐、道教武术等有了大概的了解。

一行人继续向山上进发,到了月城湖边。月城湖是一个包围在山当中,处于半山腰,方圆半径大约400米的小湖。站在月城湖边,放眼四眺,周围果然是山的城池,树的汪洋。三面环山,山上山中山下都是茂密的参天大树,不得不叹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由于下午要去都江堰,就接受了导游的建议,准备乘缆车上山。掏钱买了船票,乘船过湖。到了对岸,上了大约100米的小坡,到了缆车入口。两人一组,排队而入,等候时机,顺势乘车,不荡不悠,稳稳当当,离地十米,凌空而上。脚下的南方热带植物,洒脱地展放着,不管可不可以结果。快到山顶,一个丈于大小的“道”字,刻在崖壁上,山顶的小贩叫着,要照相的举起手来,我们都不感兴趣。落地后,等齐了队友,继续向山顶进发。过了两处道观,似乎都没有什么留恋的地方。

大约走了二里多路程,到了上清宫前。站地远眺,周围都是树,什么也看不见。按照导游的介绍,看到了蒋中正先生提写的“上清宫”三个比笔力苍劲的仿宋体大字。蒋介石,一个军阀,一代枭雄,一个没有抓住中国革命的要害----百姓,就不可能成功典范。怀念他,因为他是中国人。

进入上清宫,两边是厢房,中间有小观,上到最里面,才发现此宫真雄伟。中间端做三大仙,正中应该是老子。两边12小仙,个头矮了一半。宫前的台阶下,有两个巨大的“道、德”,我想中国僧道儒三教精华的最深处,应该是一家,这也是中国三教和平共处的根本原因。向左行,拐个湾,走到了书画展览房,中国文化载体和神仙住在一起,是茫茫人海找不到您的知音还是滚滚的红尘没有您的归宿?徐悲鸿、张大千的真迹还存,我是一凡人,没有看懂。

出了宫门,导游引导下,众人都没有向老君阁进发的意图。开始找路下山,导游引部分人走了一条路,另一拨人走了一条路,刚开始,路好陡,台阶小,湾不少。沿途买黄瓜、西红柿的本地人也不少。走了一回会,崖壁上有小建筑,里面供奉的神仙,都不认识我。继续下行,路时陡时缓。过了天师崖,路逐渐不再陡,行人都很累,过了天师殿,走一会,一个小殿,后来都没有人进入看。沿途的道教音乐都是沿路安装的播音器里放出来,空洞、悠然,很有气氛。走走停停,道路旁边都是树木和山脚,能见度不大。

快走到山下,另一拨人还没有下来,整个感觉,是在山中走了一遭,没有看清山的模样。当人累了以后,兴致就小了不少,有人已经走不动了。

到了山下,先下来的在山门口照相,等后下来的队友,后一起乘车向都江堰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