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美文网 > 经典文章 > 励志文章 > 感恩励志文章(合集11篇)

感恩励志文章(合集11篇)

励志文章 时间:

每个年轻人最主要的是要记住,不要用粗野的情感,如喊叫、暴躁、凶狠来填补思想上的空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恩励志文章(合集1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 感恩励志文章

感恩的励志文章:我的母亲

文/老舍

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她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抢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象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三姐是母亲的右手。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大家都怕她晕过去。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甘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象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感恩的励志文章:懂得感恩,原来如此美好

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一名少年不幸落水了。

农民不假思索,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人。孩子得救了。

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个获救的孩子是一个贵族公子。

几天后,老贵族亲自带着礼物登门感谢,农民却拒绝了这份厚礼。

在他看来,当时救人只是出于自己的良心,自己并不能因为对方出身高贵就贪恋别人的财物。

故事到这儿并没有结束。

老贵族因为敬佩农民的善良与高尚,感念他的恩德,于是,决定资助农民的儿子到伦敦去接受高等教育。

农民接受了这份馈赠,能让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他多年来的梦想。

农民很快乐,因为他的儿子终于有了走进外面世界、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老贵族也很快乐,因为他终于为自己的恩人完成了梦想。

多年后,农民的儿子从伦敦圣玛丽医学院毕业了,他品学兼优,后来被英国皇家授勋封爵,并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他就是亚历山大•弗莱明,青霉素的发明者。

那名贵族公子也长大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患上了严重的肺炎,但幸运的是,依靠青霉素,他很快就痊愈了。

这名贵族公子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农民与贵族,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却为他们自己的后代甚至国家播下了善种。

人的一生往往会发生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时候,我们帮助别人或感恩别人,却可能冥冥之中有轮回。

这个故事,读了一遍眼角有泪,再读一遍,依然有泪珠滑落 ...

我想此刻,你的内心也无法平静吧 ...

原来,善意可以如此美妙 ...

原来,善意可以如此接力般地传递 ...

感恩的励志文章:感谢母亲告诉我,她曾有过的生命之爱

我们童年的时候,父亲和母亲与我的关系很深,尤其是母亲。记得小时候回家,父亲问我你考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就严厉地问,为什么不是考第一名?当我正发抖时,我母亲会一把把我抱走,说,别理你爸爸。我好感谢那样的拥抱,彷佛把一切无法承担的压力都纾解了。

我常感觉母亲有一双魔术师的手:我小时候盖的被子,是我母亲亲手绣出来的;人家送我母亲十几种毛线,她打成毛衣,每年过年就把旧毛衣拆了,用旧毛线编成新花样,看来又是一件新衣了。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跟在母亲身旁,看她买菜、选韭菜、包水饺。不论买什么菜,她总是会用食指跟大拇指的指甲掐菜,把老的地方拔掉,变成我们嘴里最好吃的菜。

我很同情现在的小孩。我的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做摘菜,你给他们四季豆,他们不知道要怎么处理。因为他们长大过程里没有人带着他们摘菜洗菜。他们也从来没有吃过好吃的东西,他们以为麦当劳是最好的,最近发现连那个油也有问题了。这是一个可怜的时代,再富有的人家,小孩子也都在吃很糟糕的东西。

美的感受,是需要时间的。我们那个年代的父母,在生活上花了很多的时间。譬如我盖的那床被子,现在看来多么奢侈,因为是母亲亲手绣出来的,而且母亲每个星期都会重新缝洗一次。

那个年代没有洗衣机,她要到河边去洗,拿木棒?打,被单洗完以后,用洗米水浆过,等到大太阳的时候把被单搭在竹竿上晒。我盖被子的时候,被单上就有阳光和米浆的味道。我想现在全世界买到最贵的名牌被,大概都没有那么奢侈。这几年我到日本,发现日本到现在还有人用这种方法洗被子、浆被子。这是一种生活情调,美的情调。

我觉得现在的人其实很穷,我们不肯在慢节奏的生活中花钱。其实,这才叫做生活的质量,才叫做富有。今天台湾的富豪,盖着乱七八糟的被单,被单被丢在洗衣机、佣人帮他洗出来,可能用的是化学含毒的洗衣粉。忽然觉得,我成长的过程是一个最富有的阶段,所有的手工面、手工的东西,都是买不到的精致。

人类的手,是一切美的起点。人类五种感官的活动,构成了美学。所谓美的感受,也源自于你对一个人的情感,对一个地方的情感,对一个事物的情感。我的第一堂美学课,其实是母亲给我上的,我们过去经常会走到院子去看那朵花、那片叶子,做很多没有目的的作为,她不像其他大人,看到小孩没事做的时候会慌张。

我尽量学着母亲的这种不慌张。在大学教书的时候,每年四月,羊蹄甲红成一遍,上课的时候我都可以感觉到,十九、二十岁正要恋爱的年轻人,根本就没有心听课。我会停止上课,带学生去花下坐一个钟头,聊天,或什么都不做。

我们需要有一个这样子的课。不是每天都要如此,而是教育者偶尔要带孩子出去看花,去听海浪的声音,让他脱掉鞋子去踩沙滩。教育不要那么功利,要让年轻人重新找回他们身体里的很多的渴望。

生活的美,需要人们舍得付出时间去创造。当今的职业父母的确有很多困难,很多人觉得佣人可以取代亲子关系。

我有一个朋友,爸爸已经九十几岁,这几年身体不好、坐在轮椅上。他请了三个佣人照顾爸爸。有一天他跟我说他累死了,下了班爸爸还抱怨。我就说,老兄,讲老实话,你爸爸不需要佣人,爸爸需要你。

我们完全忘记亲子的关系是什么。我告诉朋友,你父亲需要的不是医师也不是看护,在他心灵荒凉的时刻,他需要的是你握握他的手、搂搂他的肩膀,跟他撒娇。对上一辈如此,对下一辈亦是。

我给一个公司的员工上课。这些人多从名校毕业,平均年龄三十几岁。他们进到这家公司以后就有股票。他们每天看着股票,如果十年内离职,股票全部报销。所以没有一个人敢离职,人就卖给这家公司。

这是他们认为最好的管理。这家公司到现在还一直都是获利很好,可是同时他们也要付出代价。他们的主管很自豪地告诉我,这里没有人在晚上十一点以前回家,其中还有一个,八年了都没有休假。

有一天我讲课完,有人问问题,他说,“我女儿现在五岁了,您认为她应该去学小提琴还是钢琴?”

“你是那位八年没有休假、晚上十一点都不回家的爸爸吗?”我问道,他点点头。然后我给出了我的建议:“你可不可以不要关心要学小提琴还是钢琴,赶紧回家抱抱你的女儿?”

我知道他不能理解我的这个建议,但我真的希望一个五岁的孩子能够记住父亲的体温,将来她走到天涯海角,也能拥有很大的安慰和鼓励。这是人的最本质的、最根本的渴望,即便我带着走进课堂的是艺术,但我所要表达的,却不只是艺术,还有艺术旨在传达的生活哲学。

因此,我感谢我母亲的陪伴,感谢我们一起做过的看似无聊的事情。德国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学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贝多芬的音乐,是海涅的诗,是尼采的超人哲学。他们共同的人生梦想是“狂飙”,“狂飙”是生命飞扬的追求。感谢母亲记住了她青春时刻的热情、爱、与狂飙的梦想,并告诉我,她曾有过的生命之爱。

第二篇: 感恩励志文章

励志作文:《感恩励志》

3月25日下午,我们学校举行了“感恩励志”演讲会。听说,讲师还是从北京赶过来的薛老师。

昨天,老师通知同学们,明天都叫家长来,还要带小凳子,我们不知道干什么,恭敬不如从命,只好照办了。

今天下午13:35分,家长们陆续都来到了学校,我妈妈还没有来,都到了13:40了,妈妈还没来,我就去一生活区门口等她。看见了一辆公共汽车,我以为上面没有妈妈,感觉很伤心,因为我昨天犯了错误惹妈妈生气了,妈妈会不会就不来了,我在自言自语着。随后就往后走了走,没想到妈妈竟然从那辆车上下来了,我惊呆了,立刻拉着妈妈的手,往学校走去。到了学校,演讲马上就要开始。我把凳子给了妈妈,随后我坐到了我的座位上,这时,演讲会就要开始了。

演讲会开始了,薛老师用生动的语句跟同学和家长们讲着生动的每一句话。演出总共有三个话题,首先讲的是:“感恩祖国”。在这个话题里我明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日益强大,我们作为中国人民的孩子,不能危害祖国,不能做对祖国不益的事,要做对祖国有用的人。接下来的话题是:“感恩老师”。(励志作文)通过感恩老师这个话题,让我明白了,老师是多么的辛苦,老师头上的丝丝白发就是为我们操劳而长出老的,老师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了,我们又能回报老师些什么呢?只能听老师的话,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不说话,不搞小动作,替老师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第三个话题讲的是:“感恩父母”。在这个话题里,我知道了爸爸妈妈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还辛辛苦苦把我们拉扯大,有好车的东西都要让给我们,而我们还时不时的跟他们顶嘴,以后我们一定要多做家务活,多替爸爸妈妈做一些事,让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这次的演讲会,使我深受感动,我永远也忘不了这次的演讲会。

第三篇: 感恩励志文章

感恩励志班会主题文章:要懂得感恩与换位思考

作者:尹惟楚

认识一个女孩子。

成长在一个传统封建的农村家庭,在她下面还有一双弟妹。弟弟自然是重男轻女下的产物,每次一想到长辈们的行为她就特别揪心。

从小被灌输最多的思想就是要懂事。而这种懂事就是什么都应该让着弟弟,吃穿自然不必多说,还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便是弟弟拿着毛巾捂住她,哪怕已经呼吸困难,挣扎了很久她还是没有还手。平时无论她多么孝敬多么好,在他们看来都比不上那个好吃懒做、不求上进的弟弟。

从上初中开始,每到寒暑假她都会出去打工,而弟弟长这么大从来没尝试过自食其力,有次她提议要弟弟去她曾经工作过的农庄打暑假工,反而被父母痛骂了一顿。

最为过分的是他们甚至要求她在大学不要谈恋爱,好好工作,帮弟弟以后结婚存一笔钱。

我说你有想过改变或者反抗吗?

她说想过,但无论是父母还是亲戚,都是从小就教育她要隐忍,要懂事,所以性格比较懦弱。

我说你这不是懂事,是愚从,甚至以后很可能会因此而牺牲掉自己的幸福

这话自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她以后终究会和别人组建自己的家庭,但婚后原生家庭仍会习惯性地向她不断索取,但那时候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家庭的内部矛盾,而是她的原生家庭与自己小家庭之间的冲突,即便她还坚持“懂事”,但她还需要考虑他老公的感受与意见,毕竟他没有任何义务去帮她照顾兄妹。

沉默了一会,她说我知道自己最终会离开这个家,这个家以后也可能不再是我心中的首位,但这些都需要时间,需要一个契机。

有时候想,或许我们都习惯了在长辈们的指点中成长,遵循他们的意愿,沿着他们所规划的轨迹一路向前。而在反抗意识最为强烈的青春叛逆期,所作出的斗争却又是荒唐无趣。且最后亦会随着成长而逐渐成熟起来,最后变成一个他们口中懂事的人。

可是,什么是懂事?

在我看来,懂事无非就是懂得体谅长辈们的辛苦,在力所能及且不影响自身健康有效成长的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轻他们的负担。学会独立,懂得感恩。

而在现实生活里,在当下普遍的家庭现状中,懂事这个词却变得简单而又颇为有趣,就是无尽地隐忍、无端地顺从。

我一个姨父,年轻时候是一个军人,那时候在部队表现非常不错,服役期满后,上级挽留他留在部队发展。这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绝对是一个鱼跃龙门的好机会。可他父母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就吵翻了,坚持要他回来。而原因很简单,既担心他以后离家太远,毕竟那时候老人的本土思维严重。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便是姨父作为家里的长子,弟妹们尚未成家,他必须回去帮忙照料。

上级建议他可以在部队继续发展一段时间,时机到了就帮他转业到地方工作。可他父母说什么也不愿意,而且发动亲戚长辈都加入了劝说的队伍。姨父对于父母的言语向来都是孝从,最后只能满是遗憾地回了家。

而现在,当年被上级留下的那一批人,大部分都在部队有了很好的发展,次一点的也是转业回到家乡进入了各个机关。虽然姨父嘴上没有责怪过自己已逝的父母,但谁又可以说他内心没有羡慕与后悔。

当懂事变成一种约束,那么从这种品质上获得的认可越多,拥有这种品质所需付出的代价也越大。

曾有读者向我留言倾诉自己的故事。

他叫阿宾,大学时候在学校谈了一个女朋友,但父母一直反对他们在一起。原因很简单,姑娘家经济条件不怎么好。可除此之外,无论是仪表相貌、还是为人修养都很不错。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两人一路走来,感情比较深厚。

两人一直拖到毕业,可这时候阿宾的父母仍是不为所动,坚决要求他们分手。为此他们手段频出,不但以断绝关系相要挟,更是发动亲戚朋友反复劝说。

年轻人刚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本就不易,又要时刻忍受父母的高压,两人越走越绝望,最后悲痛相离。后来阿宾依据父母的要求谈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女朋友,再后来某一天他突然听到了女孩结婚的消息。

当天晚上,阿宾把自己喝成了一个傻逼,而父母则仍是在不亦乐乎地忙着规划他的人生。

我一直便认同一个道理:没有谁会为你的未来负责,除了你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世界上不存在比你更了解自己的人。谁也没必要为他人而无端作出委屈自己的改变,同样,你也没必要为父母的主观独断、甚至狭隘的眼界买单。很多时候你觉得错了,可他们仍然觉得无比正确。

职业规划的时候,你喜欢有挑战的工作,而他们觉得你不考公务员就是不懂事。因为在他们的格局里,安逸即是一种最大的幸福,但你却更执念于折腾的人生。

面对感情的时候,你觉得对方是一个与你兴致相投的灵魂伴侣,可父母却认为对方矮了丑了、胖了瘦了,家庭条件差了。因为他们不懂你们的心灵契合,所以只能从表观条件作出甄选。

当下有一种观点,即对待父母最好的态度便是四个字:孝而不顺。对此我深表赞同,百善孝为先,但这并 不意味着你需要无原则无底线地愚从。因为当下很多父母都有一个通病:过多参与成年子女的人生规划。

更有甚者早已“迷恋”上了这种家长式的权威,一旦孩子出现逆反就习惯性打压,不懂事更是成了他们“讨伐”的口号。当长辈们聚在一起谈论后辈,夸奖说哪家孩子真懂事。通常就只是因为那个孩子不违背长辈的意志,能够无条件地遵从他们的意愿。

可真正的懂事,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懂得感恩与换位思考的品质,但绝不能因为自己的愚昧与懦弱,而将之变成一种自我捆绑的绳索。

至少,你没必要做一个永远“懂事”的孩子。

感恩励志班会主题文章:一碗饭之恩

,读高中江西宜春青年袁建波因家庭困难,辍学赴福建打工。在火车上,他遇到了同去福建打工的湖北省石首市小河口镇农民严辉明。由于山洪暴发造成铁路中断,严辉明与袁建波等人结伴改乘汽车。汽车行至福建省境内后,因公路塌方,他们不得不转为步行。

接连而来的意外,用光了袁建波所带的100多元盘缠。在他饥肠辘辘时,严辉明为他送来了一碗面条。在随后一天一夜的路程里,严辉明还为袁建波垫付了70多元车费。在福州分手时,之后两人互留地址道别。

这一碗面条和70多元车费的“滴水之恩”,使袁建波念念不忘。他记住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古训,发誓要找到严辉明,以报答他的一饭之恩。他花了9年时间寻找恩人,写了数十封信寄往当年严辉明留下的地址,但一直得不到回音。今年2月,在小河口镇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袁建波终于联系上了已50岁的严辉明。电话中,袁建波声音颤抖地说:“9年了,我一直在寻找您,想当面感谢您,和您说说话……”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事;人生在世,也总会有人在你不如意时伸出帮助之手。危难见真情,相知在急难,雪中送炭,最为可贵。坦桑尼亚作家夏巴克·罗伯特说过:“考验朋友的侦察兵,再没有比患难更为合适。一帆风顺能带来朋友,而苦难却考验朋友。”挨饿的痛苦是最难受的。一饭之恩在特定的条件下是令人难忘的。

在大仲马的名著《基度山伯爵》中,最懂得金钱价值的银行家邓格拉司落入了基度山设下的陷阱后,几天没有进食,他不得已用十万法郎的支票换一只鸡、二万五千法郎的支票换一瓶酒。因为支票在石窟中是不能当饭吃的。对陷入困境和饥肠辘辘的袁建波来说,一碗面是最好的帮助,也是最难忘的帮助。

袁建波的品德之高尚,就在于他的处境改善以后,仍把别人的帮助一直记在心里,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还报一饭之恩同样是很了不起。袁建波把没有报还报一饭之恩视作为人生最大的遗憾,这种心情是多么难能可贵。

颇有戏剧性的是,给袁建波以帮助的严辉明,虽然是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但他的思想境界同样也是很高的。袁建波是知恩必报,严辉明是不求回报。他不给袁建波回信是故意的。严辉明告诉袁建波,9年前的那次路遇,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同路人该做的一点小事。

这些年,他对袁建波的每一封来信都细细地看过,并且为袁建波的勤奋上进、命运改变而高兴。他之所以没有回信,是因为不希望从袁建波身上得到任何回报。两个好人,联袂合唱出了人世间一曲动人的和谐颂歌。

无独有偶,日前读邓伟志先生文中提及不忘滴水之恩并涌泉相报的一个故事,也使我大受感动。巧得很,我从20***年1月出版的《中国高端访问》一书中一篇《写真》,得到了这个传闻的出处。1968年,从北京到陕北梁家河村插队,当时只有16岁。他不会做饭,农民吕侯生就把做饭的事承包了。

一次夜战回来,肚子饿得咕咕叫,屋里实在没有东西可吃,吕侯生便把玉米粒子舀了两大碗放进锅里,烧开煮熟,两人眨眼功夫就狼吞虎咽地吃完了。1994年,吕侯生右腿患了骨髓炎,在山穷水尽的时候,他给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写了一信求助,三次请吕侯生到福州住院治病,不但自己支付了吕侯生几万元医疗费,还在百忙中到医院陪护看望。

吕侯生激动地说,真不好意思,花你这么多钱。说:“谁让我们是朋友哩!”还对前来福州考察的延川县县长说,吕侯生是残疾人,政府要多加关照。此后,延川县民政局给吕侯生每月发放生活补贴。

小节也是节,小节见大节。不忘一饭之恩,看上去是小节,其实却是崇高的灵魂的力量。特别是当了大官后,能做到这一点,更是难能可贵。“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就是这个道理。读了帮助农民吕侯生的故事,更令人可敬可佩。善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黑格尔说得好:“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从百姓到高官,知恩图报的道德境界是相通的。我们再次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了它的不凡含义。我们庆幸上海从此有了一位好官。

感恩励志班会主题文章:感恩那些默默付出的人

一个行路人因为太疲惫,躺在路边睡着了。不久,一条毒蛇从草丛里钻了出来,爬向了那个沉睡的路人。眼看熟睡的路人就要死在蛇吻之下,就在这时,一个过路人经过这里,他打死了那条毒蛇后,没有惊醒行路人的好梦,就静静走开了。行路人一生都生活在别人的恩泽之中,但他却永远也不会知道那熟睡时发生的一切。

某一天晚上,同事回家后偶然发现阳台里的灯亮着,他以为是妻子忘记关了,就进去想要把灯关掉,但被妻子拦住了。他很好奇,他的妻子就指着窗外让他看。他看到窗外的路边,有一辆装满垃圾的三轮车,车上坐着捡垃圾的夫妇,他们正沐浴在自家阳台投射出的温润的灯光中,边说笑边开心的吃着东西。看着灯光中的那对夫妇,楼里的同事与妻子相视一笑,静静退出了阳台。窗外那对夫妇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生疏的城市中,有一盏灯是特意为他们点亮的。

用感恩之心为出现在你身边的人点亮!

1、不懂珍惜,守着金山也不会快乐

2、不懂宽容,再多的朋友也终将离去。

3、不懂感恩,再优秀也难以成功。

4、不懂行动,再聪明也难以圆梦。

5、不懂合作,再拼搏也难以大成。

6、不懂积累,再挣钱也难以大富。

7、不懂满足,再富有也难以幸福。

8、不懂养生,再治疗也难以长寿。

有一种东西不可利用。那就是善良。

有一种东西不可欺骗,那就是感情。

有一种东西不可愚弄,那就是真诚。

有一种东西不可缺少,那就是友情。

有一种东西不可言传,那就是思念。

有一种东西不可原谅,那就是背叛。

有一种东西不可拯救,那就是绝望。

有一种东西不可忘怀,那就是感恩。

第四篇: 感恩励志文章

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徘徊在我们的身边,耐心地为我们答疑解惑。他们陪伴着我们成长,鼓励我们,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憧憬,他们就是敬爱的老师。千千万万的老师辛勤耕耘于三尺讲台,用自己的努力换来我们的成熟与成功;千千万万的老师用正直的品质,伟大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把我们一点点地塑造成一个大写的人。

我现在六年级,刚刚跨入初中,还在担心适应不了初中的学习生活,却遇到了这么多的好老师。其中就有我的班主任王老师,也是我的数学老师。她除了教会我们什么是分数、比例和有理数、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个合格的中学生。

记得那是刚开学不久的一节自习课上,上课铃响了,王老师按惯例没来教室,而此时教室里却炸开了锅,有大声说话的、有在聊家常的、还有在讨论学习和玩游戏的……整个教室就像个菜市场,一片噪杂,完全没理会那上课铃声。没几分钟,这噪杂声引来了我们班主任王老师,她并没有对我们马上进行严厉的批评,而是给我们讲了一个管宁割席分坐的故事: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在面对外界的干扰时,管宁能不受干扰,读书如故,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这一下子让我们从中受到了教育,告诉自己现在已经长大,是一名中学生了,要尽快适应中学生活,更要学会自律,这样才能对得起学校与老师的信任。现在在自习课上,我们已经能安静的学习了。

还有我们的语文迮老师,她上课严谨而不失幽默,上课氛围总是一片欢乐,也让我们更容易接受更多的新知识。上课之前,她经常会给我们讲一些励志故事,那些故事时刻激励着我和同学们,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那个故事是讲凿壁偷光的,虽然我们小学时就已经学过,但当迮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起这个小故事时,我们大家还是坐得端端正正地认真地听着老师娓娓道来。最后,老师深入浅出地教育我们:“我们现在条件比那时好多了,有电灯,有电脑,还有空调,更应该努力读书才是。”我们要学习凿壁借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好学的恒心与毅力。

另外,我们的英语老师则是一位上课时严厉,下课了能与我们聊天的好老师、好朋友。一次,上课铃响了,我们都赶紧坐好,有一位同学却还没回教室,一会儿,老师进来了,还是不见那位同学的踪影,老师也发现了,但为了不影响我们,老师先讲起课来。大约5分钟后,一声“报告”打破了课堂,那位同学终于回来了,老师没有追问他原因,只是笑着一句:“_公子,你终于回来啦?”一句话引得我们哄堂大笑,那位同学红着脸,回到了座位上,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课堂了。虽然这是一个小幽默、不是一次严厉的批评,但我想这应该也让这位同学永远牢记了吧!

还有我们的地理老师、美术老师、音乐老师、体育老师等个个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教会了我们知识、培养了我们情操、锻炼了我们的体魄!

亲爱的老师,您就像一位辛勤耕耘的园丁,培育我们茁壮成长;您就像一支蜡烛,照亮我们,耗尽自己,你们的高尚品质让我们感动,你们的奉献精神令我们敬仰!

曾经有人说:“教育不仅要让每个人都有梦,更要让每一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能力。”因此,***总书记充满深情地称老师为“筑梦人”。让我们汇聚力量,向敬爱的老师,向伟大的筑梦人致敬!

第五篇: 感恩励志文章

感恩父母励志文章一:你养我长大 我陪你变老

我离开家的时间,超过有生之年的一半长了。记忆里的爸爸总是停留在我小时候冲我吹胡子瞪眼扬言要揍我的画面,那时的他生龙活虎、风华正茂。

第一次发现爸爸变老,是有次我回家,跟他一起包饺子,漫不经心地说着话,一转头,看见他松松垮垮的下巴,和严重下垂的眼角。那一刻真正理解了那句话:父母的衰老是一瞬间的。

从那之后我开始害怕,怕我来不及好好跟他相处,他就不在了。我越来越多地给他打电话。他忙,我也忙,但是我尽量多抽出时间跟他聊天,聊我小时候,聊他小时候,聊他和妈妈的事,聊早已经去世的爷爷奶奶,甚至聊姑姑们的种.种。我就是想趁着他还能跟我聊,多知道一些关于他的事。我明白即使我再拼命攥紧,时间的沙漏也会在指缝中漏掉一些东西,但总好过最后我两手空空。

我的手机越来越好,数码相机越来越高级,我竟然很少给他拍照,更别提拍视频。意识到这个问题,今年秋天的时候,陪爸爸一起去看花展,各种花开得明媚妖娆,我不断怂恿他拍照。爸爸说:“不照啦,不照啦,你们年轻人照吧,我年纪大了都不好意思跟花照相了。”

我说:“我记得你以前有个专门的相册,放单人照的。”

爸爸说:“嗯,确实有一个。”

那是一本特别简单的相册,32开。那时候他还年轻,经常出差,用的还是老式交卷相机,无论到那里都拍一张单人照,洗出来,按顺序摆在相册里。他说,以后要摆满中国地图。

忘了是哪一年开始,相片不再增加了。

爸爸说:“照着照着,发现不认识相册里的自己了。”

听到这句话,我忍不住鼻子发酸,但是依旧坚持让爸爸拍照。他终于被我说服,说:“好吧,还是跟花照一张吧,要不以后更不好意思照啦。”

这是两个月前的对话,我记得清清楚楚。这两天看《流放的老国王》,想起那番对话,当时忍住的眼泪顿时就掉了下来。德里达说:“当人们写作的时候,总是在请求原谅。”阿尔诺?盖格尔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在写这篇文的时候,想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关于老年痴呆症父母的故事,井上靖写过《我的母亲手记》。跟那一本比起来,《流放的老国王》故事性更强,对父亲一生的回顾更细腻、更感人。深受小农经济浸润的父亲如何在战争年代九死一生,然后变成一只固守家园的“蟹”,顽固不化地缩进壳子里,再不愿意探出头来。儿女们从来没有深究过其中的原因。父亲的举止反常并且不断做错事,儿女们也只想到责怪、反感、厌倦,从来没有静下心来跟父亲谈一谈。“那些年我们都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父亲是老鼠,我们是一群老鼠,而疾病是猫。”直到所有人都认识到“猫”的真相,做儿女的才开始漫长的反思过程,并且变勇敢,学着面对这个不可逆转的事实。

不可逆转。衰老是不分贫富贵贱的,这是每个儿女在面对双亲时最无奈的事实。即使父母没有患上阿尔兹海默症,他们的白发和皱纹也让人惦念和忧心。阿尔诺?盖格尔有段话精准地描述了这种无力感,他的原话是针对老年痴呆症父母的,但是我觉得它适用于所有父母。他说,很多人说父母年纪大了反倒像孩子,这是不对的,孩子的特性是向前发展,是取得能力,而老年人会逐渐丧失能力。与孩子在一起,你感受到的是进步,而与老人在一起,你感受到的是丧失。

“我如同在慢动作电影中看着父亲漫漫滴着血,生命一点点从他身上渗漏出去,整个人的品质和个性一滴一滴从个这个人的身上渗漏掉。”

这是最触动我的一段话,顺着它我几乎想到了很多可能发生在我爸爸身上的坏的可能性。其实事实已经说明一切了,爸爸时不时会说,眼睛花啦不戴眼镜不能看书啦;颈椎疼得厉害有时候手臂抬不起来;以前能吃的东西现在反而开始过敏;以前搬动家里的大花盆毫不费力气,现在不敢轻易动了怕扭到腰……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呈现的都是老态。他像一棵只活一季的树,已经贡献了绿色和阴凉、花朵和果实,步入秋冬的时候再送我一束柴禾,就真要消失了。

米兰·昆德拉说:“在我们称之为生命的不可回避的溃败面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理解它。”因为理解,所以慈悲,所以很多人年纪小的时候讨厌背课文,但是年纪大了之后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会泪流满面。

顺着这本书的回忆,我还想到了爸妈的婚姻,第一次能够正确对父母之间关系进行一次梳理。书中的父母离了婚,我自己的爸妈也一样。

爸妈离婚好几年,我都没有正面跟爸爸聊过这件事。他是那么骄傲的一个人,永远不认为自己有错,甚至不认为妈妈离开他之后能够过得好。后来妈妈再婚了,过得很好很好,我跟爸爸婉转提起这件事,他才挤出一句:“她就是不肯听我的,太倔。”

那时候我误以为他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希望妻子臣服于他的意志。直到很多年过去,我自己也要处理跟先生之间的关系,有一次我们吵架,他冲我吼:“我是为你好,你就是不领情!”我才恍惚明白,那些看似固执的男人并不是单纯地希望妻子臣服于他,而是偏执地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爱对方。不得要领,铸成过错。

阿尔诺·盖格尔在书中写到:“他们对婚姻的想象建立在无知上,他们还像大多数人一样,忽略了一种小小的状况:没有人能够改变别人。性格比善意更为坚挺。”“两人身上都带有可能使人幸福的元素,但是,仔细观察,这些元素属于不同幸福方式,是完全相反的。最终,导致两人各自感觉不幸福。”

我再也找不到比这更贴切的句子来阐释一段失败的婚姻。这是我爸妈夫妻关系终结的根源,也为我自己的婚姻敲响了警钟。我写过很多爱情故事,也有很多读者给我写邮件,倾诉他们的恋爱、婚姻苦恼,我想,我说了太多的话,竟然都不如这几句精准。

俄罗斯有句俗话说,生命中除了我们犯的错误,没有任何其他的事情会重现。这句话警醒,却太悲观。我更希望世人能够更加聪明一些,在过去的错误上学到东西,减少未来发生悲剧的可能。也许我们干预不了政治,左右不了时局,至少我们可以拿出更多的行动力,对父母好一些,多家人好一些。

我曾经跟妈妈说:“妈妈,我觉得好遗憾啊,在我的童年记忆里,从来没有骑在爸爸脖子上的经历。小伙伴们都有的。”

那时候我爸妈已经离婚,妈妈对爸爸是有怨恨的,但是听到我这句话的时候,她立刻纠正说:“你记错了呀,是有的。不光是骑脖子。你很小的时候,你爸爸特别喜欢用一只手托着你,另一只手扶着你的腰,把你举得很高很高,还不断跟我说:‘你看你看,这丫头又胖了呢,但我还是举得动!’你开心得很呢。”

真恨自己记忆力不好啊,竟然忘记了这么美好的事。

我想,在时光机发明之前,我是没办法穿越回去考证这件事了,但我相信妈妈的记忆不会有错。我来不及回到过去,看到爸爸如何疼爱我。幸好我还有现在,和厚厚的一叠未来。当我陪着他给家里的牡丹剪枝的时候,当我给他炖五花肉做扁豆焖面的时候,当我先生为了哄他高兴故意输他两盘棋的时候,看他笑得那么开心,我想,幸好啊,我还有机会陪你笑着变老。

感恩父母励志文章二:若不容父母,何以容天下?

我们都是父母生而养大的,但是每位父母都不是完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成了很多人不愿意孝顺父母的理由。

例如有的父母脾气暴躁,有的父母厚此薄彼,有的父母愚笨贫穷,有的父母观念落后,有的父母身体不健全,特别是父母年老了,头脑不好用了,脏了、臭了、屎尿都拉床上了、脾气更坏了等等。

父母是我们修行的最初对象,我们每个人要从父母这里开始,学会包容与爱。

无论父母如何,我们都要去爱他,孝敬他,尊重他。

一个连父母都不肯包容的人,肯定是一位斤斤计较、眦牙必报、不大气的“小人”。

没有大气,何以成大事?所以以前皇帝选拔官员会把有孝心放在第一位。

那么,选择伴侣的人,一定要把是否有孝心放在第一位,男孩对父母是否有责任感,女孩对父母是否温顺,对父母是索取还是报恩。否则,连父母都不包容的人,将来不可能会包容你的缺点、你父母的缺点,在社会上,他(她)的人缘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为人父母的无论自己的孩子什么样,都会去爱他,养他,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一生平安顺利、快乐幸福。然而,如果做父母的连包容自己父母的心都没有,自己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又哪来一颗宽广的心?

没有宽广的心胸,人生处处皆障碍,又哪来的出息?哪来的快乐幸福?将来孩子大了,父母年迈需要孩子的时候,孩子肯定会跟父母斤斤计较。

做人要尽孝道,这就是改变命运的第一步。因为我们做人,父母都容不得,何以容天下?

为人父母的,如果想要孩子拥有幸福、顺利的人生,自己就要好好孝敬年迈的父母;胸怀大志的人,首先要从容得下自己的父母开始做起,要容得下父母的固执,耐心细致地照顾好父母,这是修行的第一步。

一切财富、名誉、地位,都是外在表象。德行才是根本,厚德载物这句话丝毫不假。为什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之后能够轻松获得财富?因为厚德才能载物,千金财富必定是千金人物。

第六篇: 感恩励志文章

感恩励志短文章:感谢身边有你

这一生,我们会遇到很多人,有些人擦肩而过,有些人陪我们走了一段路,然后挥手告别,也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连个告别都没有。

不过,或迟或早,我们总会遇见那个人,他走到你身边,轻轻掸了掸身上的风尘,然后伏在你耳边温柔的说一句:余生请你多指教。

还有两个人,从你出生开始,就参与到了你的生命里,你和他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在他们的目送里渐行渐远,然后用背影告诉他们:不必追。

还有那些许久未见的人,我们曾经一起哭过笑过,疯过闹过,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分开了。刚开始还打打电话,久而久之越来越难找到话茬。

感谢身边有你,让我原谅了生活里所有的刁难。你走近我,冬天里忽然就有了一场春暖花开的惊艳。

感谢至亲至爱的家人,感谢给我指点迷途的人,感谢选择相信我的人,感谢路过我青春的人,感谢途径我生命的每一个人,也感谢那些善良的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感谢我曾经犯过的错让我成长,感谢我曾经错过的人让我成熟,感谢时间抚平一切,让故事继续,感谢未来尚早,一切都还来得及。

还有一个人,一定要好好感谢,那就是你自己。毕竟,这一路走来,唯一一个不管何时都会陪着你,无论何地都不曾抛弃你的,就是那个了不起的自己。

亲爱的,去给那些你想感谢的人一个拥抱吧,感谢他们成就了今天的你。

感恩励志短文章: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

生活,就是朝起暮落的辗转,人生,就是月缺月圆的浮沉,行于尘世,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是人生的阳光和雨露。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定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胸怀若谷的人,一个心地澄明的人。心怀感恩,便能感受到一滴水的润泽,一朵花的芬芳,才能从他人的微笑中读出温暖。

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心中有多少怨,就有多少苦。

要相信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原因,并有助于你,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宇宙中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来帮助你实现目标和梦想的,要么为了考验你,要么为了成就你,心存感恩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

不惊扰别人的宁静就是慈悲; 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就是善良。

人活着,发自己的光 就好,不要吹灭 别人的灯,做自己 该做的事。

包容别人 是一种修养,不是懦弱,也不是胆怯,而是谅人所难,扬人所长,补人之短,恕人之过。包容是 一种美德,也是一 种善待,善 待别人的同时,也是善待自己。

漫长人生中,什么都不是一眼看到头的,一时的春风得意算不了什么,一时的失败也不能算数。人生进退是常事,想要成功,关键在于能不能“熬”得住。

所谓“熬”,是不轻易放弃,不轻易改变,是欢喜中持有一份凝重,悲哀时多留一丝希望;是对生活的负责任,是谨慎对待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日子。

人生不在年龄,贵在心理年轻;衣着不在时尚,贵在舒适合体;膳食不在丰富,贵在营养均衡;居室不在大小,贵在整洁舒畅;养生不在刻意,贵在顺其自然。

人生,要懂得感恩,感恩,不一定是感谢大恩大德,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良的人性美。

感恩一切好的,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感恩一切不好的,增强了我们追求幸福的能力。有感恩的心,才会有好的心态,才能发现更多的美好。

感恩励志短文章:以感恩的心态面对一切

有一个叫史蒂文斯的中年男人在一家公司里当程序员,他已经在这家软件公司里干了8年。然而,就在这一年,公司倒闭了。这时,史蒂文斯的第三个儿子刚刚降生,巨大的经济压力使他喘不过气来。

于是,史蒂文斯开始了漫长的找工作生涯。然而一个月过去了,他一无所获。一天,史蒂文斯在报上看到一家软件公司要招聘程序员,待遇非常好。他立刻赶到公司,准备参加应聘。应聘的人数实在太多了,竞争将会异常激烈。经过简单交谈,公司通知他一个星期后参加笔试。在笔试中,史蒂文斯再次轻松过关,剩下的只有两天后的面试了。

然而,在这最后一关中,史蒂文斯没被选项中。不过史蒂文斯并没有怨恨,而是给这家公司写了封信,以表感谢之情。信中这样写道:“感谢贵公司花费人力、物力,为我提供了笔试、面试的机会。虽然我落聘了,但通过应聘使我大长见识,获益匪浅。”

那家公司收到回信后,无不为这样的一封信而感动,最后总裁也知道了这件事情。3个月后,新年来临,史蒂文斯收一张精美的新年贺卡,上面写着:尊敬的史蒂文斯先生,如果您愿意,请和我们共度新年,贺卡是他上次应聘的公司寄来的。原来,公司又出现了空缺,他们第一个就想到了史蒂文斯。

史蒂文斯应聘的这家公司就是美国著名的微软公司,而十几年后,史蒂文斯凭着出色的业绩,一直做到了公司的副总裁。

许多的时候,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虔诚地给所有认识和不认识我的人。只为他们曾给予过我的一句叮咛、一次微笑、一份关爱,足以让我在生活安然时深深地回味而动情。以感恩的心态面对一切,包括失败,你会发现,人生其实很精彩。

第七篇: 感恩励志文章

幸福是什么?是内心的一种满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那么,我们的满足感、幸福感也会油然而生,学会感恩的人幸福指数自然高于他人。感恩是一种心理体会,感恩的心理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默默地盘点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以及在生命过程中,别人给予自己的一切。我们一出生起,就被周围的人呵护、关心、爱护和帮助着,我们的生存、成长、成熟的每时每刻都伴随着别人的汗水。

首先,感谢父母,是父母给予了宝贵的生命,是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大千世界,馈赠我们一段精彩的人生体验,让我们能看到,感受到世间的一切甜美与苦涩,是父母的无私的爱,使我们能够茁壮成长;

其次,感谢老师,是他们甘为人梯、谆谆教诲,开启了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畅游于知识的海洋,运用人类文明成果,大大地缩短了我们的学习曲线;

同时,我们还得感谢兄弟姐妹,是他们在我们的困难之时,伸出援助之手,鼎立相助;感谢爱人,我们携手相伴,走过风雨、走过春秋;感谢朋友,朋友是我们疲惫心灵憩息的驿站,受伤心灵停靠的港湾,朋友的理解、支持、鼓励和安慰更是人生难得的财富;感谢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好景色;感谢祖国这方热土,把我们养大;感谢先烈们,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了新生的祖国;

感谢党,是党的培养和教育,让我们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感谢军人,仰望蓝天,是强大的空军在日夜监视着这片领空;放眼大海,是强大的海军在风浪中守卫着海的碧波;看看祖国的版图,绵长的边防线上,是强大的陆军战士伴着艰苦的生活条件,忍受着孤独、寂寞和思念亲人之苦,保一方平安,扞卫着祖国的尊严,为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感谢农民,看看我们吃的,我们的一日三餐的粮食、蔬菜还有水果是农民们的辛苦劳动换来的;感谢工人,瞧瞧我们穿的,我们身上的衣服布料是纺织工人每天在机器前走上60多里路换来的;感谢环卫工人,留心我们每天上班、下班的马路,我们每天走在干净的街道上,那是环卫工人天不亮就起来无声无息清扫的;感谢农民工,我们城市的高楼大厦都是农民工撇家舍业一专一瓦盖起来的;感谢科技工作者,他们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把氢弹、原子弹……神舟飞船等研发成功,让中华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单的,我们的身上或身边都凝结着无数人辛勤的汗水,我们的血液里理应流淌着感恩的思绪,流到心脏,汇集成感恩的心,这颗感恩的心就是我们幸福的源泉之一。

第八篇: 感恩励志文章

励志文章1:莫非,母爱,真的就是一场又一场的辜负?

是本闲书,随手一翻,蹦出一句“母爱,是一场又一场的辜负”。

刺目,伤心。掩卷,潸然泪下。

是的,掏心掏肺的付出,不等转身就被辜负。不变的,是依旧执着的付出,即便转身落泪,还是笑着付出。这个一直被伤害的固执的人就是那个被称作“母亲”的人。

三十七八年前,大门口一溜坐着三个小不点,就那么眼巴巴地等着巷子东头出现一个身影:拎着笼或者背个包,远远地就冲着我们挥手。

——除了外婆还会有谁?我们等的是笼里包里的好吃的。

记忆里,只要进了我家的门,外婆从不歇息。给我们裁剪缝制衣服,一张一张地贴袼褙,一双一双地纳鞋,一匹一匹地织布……外婆满眼都是活儿。也是后来我才知道,因为老给我家拿东西,舅妈一直跟外婆闹别扭,甚至吵架。因为老跑我家帮衬母亲,连舅舅也不给外婆好脸色。可外婆就是管不住自己的腿脚,老往我家跑。外婆家顿顿都是麦面馍馍,我家连红薯馍玉米糕都吃不饱,那时的我就是想不通,外婆咋不爱吃好的?

记忆里,没见过母亲照顾外婆,只有外婆忙不迭地为了我们吃饱穿暖而忙活的身影。我们长大了,事儿自然就更多了,母亲也就更忙活了。

外婆病重时,赶上哥哥遇上车祸,母亲陪着他;外婆病危时,赶上姐姐在医院准备生产,母亲陪着她。是的,母亲牵着挂着永远放心不下的,总是她的孩子们:哪怕自己已苍颜白发,孩子们正身强力壮!

——母亲只能涕泪横流地拍打着外婆的灵柩,无法原谅自己的自私!

十多年前,我也做母亲了。贫血,又是剖腹产。

母亲不让我抱儿子,怕累着我;不让儿子跟我一起住,怕吵着我;甚至霸道到喂奶粉给他吃,说她女儿干瘦干瘦的,那小家伙咂的不是奶而是她女儿的血!

我跟母亲的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我说,你多嫌我儿子;她说,你儿子累了我女儿。我说,我娃不要你管;她说,我才懒得管你娃我只想管好我娃。我说,好东西我娃吃了就行了;她说,你娃是娃我娃也是娃……

战争的结局只有一种——

我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痛诉着母亲不疼爱我儿子的“斑斑劣迹”,而母亲只是小心地赔着笑不停地向我道歉,说“我错了还不行”,说“月子里不敢生气不敢哭,对身体不好……”

那家伙在省儿童医院住院时,已经半身不遂的母亲竟然雇了辆小车从乡下赶到省城。只是为了当面说句“我娃甭怕,有妈哩”,递给我她攒的三千块钱。

母亲病危时,我陪着那家伙输液,放心不下不忍走开。

昏迷了三天,母亲走了。我赶到时,母亲已经彻彻底底地走了。

拍打着母亲的灵柩,我不能原谅自己。就是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跪在外婆灵柩前的母亲——我们何以自私得如此相似?

莫非,母爱,真的就是一场又一场的辜负?

我捂住了自己的脸,可倔强憋屈的泪还是从手指间滑落……

励志文章2: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变老

我的母亲传统并且内敛,却也是一位相当爱美的女性,五十岁左右白了头。母亲习惯节俭,害怕花钱,这么多年来一直是自己到商店买染发剂到家里自己染发,有时候也让父亲帮她。一年下来循环往复就得好几次,我却一次都没帮她染过,母亲也不想麻烦我,总是一个人偷偷的就做了。

依然记得十几岁的时候,帮三十几岁的母亲挑白头发的情形。常常是午饭后的间隙,一人一把椅子搬到正屋的门囗,面对面而坐。晌午时暖和的冬阳照在母亲的头上,那几条或十几条的白发,便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在太阳底下银光闪闪。母亲怕疼,每把她扯掉一条,她疼得微眯一下眼睛,尽量如此,总让我继续。

似乎长白发,就代表着一个人美好的年华开始老去,而女人最介意的就是别人说她比实际年龄看上去老许多。

去年母亲在吃菜时,不小心把门牙旁边的一颗牙齿咬断了,缺了一个口子,看起来挺滑稽的,乍一看,有点儿像08年宋丹丹和赵本山搭挡的小品《火炬手》中宋丹丹的扮相。母亲为此苦恼不已,很长时间都不敢张开嘴巴开怀大笑。于是,我找了一个时间,带母亲去牙科医院种植了一颗进口牙。此后母亲又恢复了自信,笑起来也不再遮遮掩掩,大大方方露出一囗整齐有序的白牙。

时光倒回四五十年前,母亲十几岁,算是大家闺秀吧,颇具才华,写作文唱歌从来不输其他人,在老家的十里八乡被人号称“铁娘子”。外公是村支部书记,外婆勤劳能干,因此母亲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那样的年代是相当美好的。村里村外的其他人家只有逢年过节才能闻到肉腥,而母亲家一周能凭借工分粮票吃上一二顿肉。

可惜命运弄人。母亲出身好,却嫁得不好。父亲家徒四壁,囊中羞涩,生活常常难以为继。父亲又是个酒鬼外加赌徒,母亲嫁过去以后,每天起早贪黑,做牛做马,山里水里田里,赚取微薄的收入供一家人生活所需。接着我和老弟相继出生,日子就更加捉襟见肘,步履维艰。生活的艰辛把三十几岁的母亲变得沧桑不已,华发早生。

母亲对我和老弟的付出却从来都是殚精竭虑,疼爱有加。每逢出去走亲戚时,收回来的糖果饼干之类,自己从来不舍得吃一粒或是一块,总是留下给我们狼吞虎咽。到了我们该上学的年龄,更是母亲发愁的时候,一二百块的学费常常得东拼西凑,还不能齐,许多时候母亲不得不低眉顺眼去找她那做老师的发小XX帮忙,才能解燃眉之急。

这样的日子,一直到母亲四十好几,我们姐弟稍稍出息之时,于是义不容辞就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这时候的母亲虽然不到五十,却是老态早现,常年累月的劳作,贫困潦倒的生活,致使母亲的脸上早早隽刻上了岁月的风霜,那布满了老茧的双手青筋暴露,看起来“灯尽油枯”一般的荒凉。

小时候你为我撑起一片天,现在我长大了,请让我为你撑起一片天。愿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伟大而平凡的母亲。

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到老!用余生陪伴你一起看海枯石烂,一起等地老天荒。

励志文章3:有一种爱,叫你妈想你了

十八岁离开家乡,到另外一座城市读大学。大三那年的冬天特别冷。

早上天刚刚亮接到爸爸打来的电话。听到我的声音之后,爸爸在那一头停了几秒钟,然后说:“还没起床吧?你妈想你了……”然后把电话递给了妈妈。我捂着手机说,妈妈你一大早就想我了呀,还没有起床。妈妈跟往常一样问我早上有没有课,也交代说出门多穿衣服,要起床吃早餐之类的,然后挂掉了电话。

一个小时之后妈妈又打来电话。原来前一天晚上爸爸梦到我,惊醒之后就让妈妈给我打电话。又害怕打扰我和室友休息,两个人从凌晨四点一直等到七点。爸爸拨通了我的电话,依然是不善于表达,说妈妈想我了。

离开家乡之后,每一次打电话都是跟妈妈絮絮叨叨半天。爸爸很少说话。其实每一次通话,爸爸都在电话旁边守着,要说什么话都让妈妈说了。如果打电话回家爸爸接到电话,也会跟我说你妈没在家,等她回来再给你打。

从那一天之后,有时候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是爸爸,也可以说两句,然后把电话递给妈妈。再后来偶尔也会接到爸爸打来的电话,总是不忘记说一句“你妈想你了。”

什么时候放假回来?你妈想你了!

你妈想你了,让我给你说天气凉了多穿点衣服。

那个,晚上不要回家太晚。你妈惦记着呢。

你妈想你了,让我给你打一个电话……

我说我知道我妈想我了,爸爸你不想我?爸爸没有正面回答过我的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爸爸,都是如此——不善于表达对儿女的爱和想念。

小时候爸爸在家的时间不多。有时候半个月都见不到一次,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已经睡了,或者是我起床的时候,爸爸刚回家在补觉。

那时候盼望着放寒暑假,除了不用上学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可以多见爸爸。记忆中,在我小时候爸爸总是很忙,很少陪我玩。不是出去工作就是在家睡觉。爸爸睡觉的时候我会在旁边玩,给他画手表,扎小辫子,剪胡须……爸爸只顾睡他的觉,也不生气。

爸爸妈妈说富养闺女穷养儿,从小对弟弟的管束多一点。有一件小事,记忆犹新。那时候我都念初一了,一天回家跟爸爸说什么,爸爸声音稍微大了一点,我当时就脸上挂不住哭了。之后爸爸连大声跟我说话都没有。后来提起这件事,妈妈说我是被惯坏了,在家里一丁点委屈都受不了。

上大学的第二年,假期回家,看到爸爸在阳台上看报纸,微微驼的背,白了一半的头发,突然意识到这个心目中的英雄开始衰老了。鼻子一阵酸,然后搬个凳子坐爸爸身边,跟他聊聊天。那是第一次单独跟爸爸认真的谈心。之前爸爸想要说什么,都让妈妈代言了。

种.种原因,我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念大学的城市工作。定下来之后回到家,对爸爸妈妈说:“我会好好工作,做一个让你们骄傲的女儿。”爸爸拍拍我的肩膀:“你不需要让我们骄傲,只要过得幸福,我们就满足了。”

工作一年多,想要在工作的地方买一个小房子。为什么要买现在也说不清楚。也许是拿到钱不知道怎么花,也许是刚刚分手心里特别没有安全感。爸爸当时不同意,说我一个人在外地,房子只会是羁绊和负担。第二天不知道为什么又改变注意不反对了。然后爸爸给我打了一笔钱,对我说:“你一个人在外面,我跟你妈希望你有一个家,而不是一个房子。离家那么远,别委屈了自己。”

再后来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视频的时候也是妈妈说的多,爸爸把自己放在摄像头的外面,依然话不多。只是看着屏幕里的我,听我和妈妈的对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越来越能感受到父爱的力量,当委屈的时候,难过的时候,开始意识到内心对爸爸依赖也是一股力量。那是山一样的力量。于是小时候对爸爸那种简单的崇拜,变得更深刻。

正如刘书宏所说:爸爸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儿女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亲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长大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爸爸给的无声、温暖的力量。如今,我已经学会照顾好自己,也拥有了克服任何困难的勇气。

看到一个8岁的小男孩,写他医生爸爸的作文,不由得心有戚戚焉。

我的爸爸是一名外科医生,外科医生很少有休息的时候,经常要加班。每天回家都是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很不高兴。

爸爸很爱睡懒觉,我不喜欢这样,我希望爸爸不要睡懒觉,不要经常去加班,我希望他和我们一起的时候要开心还要有精神。要多陪陪我们。

爸爸好像并不明白我们的心思,还是每天早出晚归,一个电话就又被叫走了,休息天就想着一直睡懒觉,连狗都讨厌他。

一句“连狗都讨厌他”,让人哭笑不得。

胡军的女儿也对他说“你不觉得弟弟嫌弃你吗?”

爸爸的社会角色,承担了更多的责任,疏于表达的时候,儿女小时候是很难理解,爸爸在用另外一种方式爱着家和家人。

有一天,他们会懂得,爸爸一直在笨拙的表达着自己的爱和想念,像爸爸对我说的“你妈想你了。”

这一份深沉的爱,在我们离开家之后,会变成一种力量,让我们拥有克服任何困难的勇气。

父爱,从未走远。

励志文章4:一想到父母期待的眼神,我们只有忍气吞声

看完《无声告白》后,我一直在想,这本获得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的小说更适合国人来阅读,伍绮诗的华裔身份,和她细腻的文字,写出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长久以来的弊害。但我更多的是在想,我的朋友N。

N是我大学最要好的朋友。一起打球,一起翘课,甚至一起去开房(当然是带着各自的女友)。我跟他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喜欢玩游戏,从小到大,从CS玩到CF,从传奇玩到DotA、英雄联盟,曾在系里私下的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大杀四方,赢得MVP。而我则喜欢看书和电影。大学四年,他对我看的书和电影的不屑,就跟我对他玩的游戏不屑是一样,只不过,我看书的能力远不及他玩游戏的能力,至少我一次也没获得过MVP。

毕业前,我跟他在校门口的大排档就着龙虾喝啤酒,我随口问他,“毕业后准备干嘛?”那时候,毕业的愁绪笼罩着整个大四,很多同学都出去实习了,校园也空旷了许多。我和他依旧在学校里一起闲着,对于未来,我们真的没想好。那时候,同学间每当谈起毕业后要做什么时,都会摇摇头说“不知道”,一笑而过。

我以为这次也是这样,但他突然说:“我有可能回老家。”

“为什么?”我很诧异。

“我爸在他们单位安排了一个职位,让我回去考场试就行了。”

“你就没有自己的打算?”那时候,尽管我不知道自己能找到什么工作,但我知道自己喜爱文字这一行,至少可以靠文字混一口饭吃。我以为N和我一样,也有藏在心底的打算,比如进入行业,并且这一行业对他而言都很有前途和钱途。

“我妈说在外面离家太远,都这么大了,也该成家。而且你也知道,在外面也挺苦的,工资不高不说,还要租房,管自己吃喝,每天下班后面对的都是自己。”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实在无处反驳。我跟他也去过几家公司面过试,但结果都不如意。甚至一度让我心灰意冷,觉得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梦想就已经死了。

N又接着说,“你知道吗,我读小学的时候,我父母有一次要离婚,我哭了整整一个礼拜求他们不要离,我这辈子从没像那样哭过。后来也许是看我哭的太厉害,他们就没离成。但从那以后,我就尽一切可能地要让他们开心,害怕他们还会离婚。高二分科的时候,其实我文理科都差不多,本来想轻松些选文科的,但我爸让我选理科,我就选了理科。而我妈一直让我好好学习,不要早恋、不要翘课、不要打游戏,一定要考所好大学。”

“但我记得你说过,高中时你谈过恋爱,也翘过课,打过游戏,甚至还打过架。”我说。

“但我也选择了理科,也考上了大学,而且还是所不错的大学。”他十分自信地说道。

“所以,你就这样回去?”

“嗯,回去。尽管当时他们没有离婚,但我知道他们过得并不开心。我想以后还是让他们多开心些。”

看完书后,我就立刻把它推荐给了N。N现在在老家,上着他老爸安排的工作,也快要结婚了,婚礼就定在今年的农历九月初三,那天是他的生日。在我看来,N和莉迪亚并没有区别,尽管他要比她大很多。

故事里,詹姆斯一家是美籍华裔,尽管他们已经是第二代、第三代,但血液里流淌的依旧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排行第二的莉迪亚,因为母亲自己未实现的职业梦想,成了母亲梦想的替代品,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结局。对于此,身在在国内的我们,其实更深有体会。

过了一个星期,我问N:“书看过了没有,莉迪亚是不是跟你很像?”

“也许有些人天生就没有选择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开明的父母和一个和谐的家庭。”他回答道。

事实上,他的这个逻辑并不成立。大学毕业那会,我父母也让我回去考公务员,但后来,我还是偷偷来了魔都,进了媒体行业,做着我喜欢的文字工作。尽管那段时间父母也跟我闹得很僵,但现在他们早已释怀了。而我另一个朋友,曾十分有勇气地对他父母说,“也许未来我挣不到很多钱,没钱买房,也不能给你们养老,但我能够保证过得正直、快乐,你们还会认我这个儿子吗?”他的父母只是对他说,“只要你过的好就行,我们不需要你养老。”当时我听完朋友的故事后,真想给他父母点一万个zan。

N听完后跟我扯皮,说,“你看,莉迪亚最后不还是死了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回答的:

“重要的不是死,也不是在哪个年龄死,而是在死的那一刻我们正在做什么。”

莉迪亚在死前,已经抛下母亲对他的期待,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的死,让詹姆斯一家开始反思。詹姆斯和妻子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哥哥和妹妹则反思自己的人生定位。这也正是我们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只有发生天大的不幸后,才会反躬自问。但这种代价,实在太大了。

如今,二十岁出头的我们,都经历着被父母逼做着他们安排的工作、相亲、结婚、甚至生儿育女。很多人在抗争一段时间后,最后都徒劳地放弃了,顺从父母的心愿。但,其实所谓“听话”、“孝顺”不是你一味地迎合父母,按照他们的期待去履行为你设定好的人生。

真正的长大,不是年龄上的慢慢累积,而是在你可以摆脱掉他人的期待后,做回你真正的自己。我们自己和父母都应当知晓,家不应该成为下一代人生中的第一道枷锁。

励志文章5: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也是父亲第一次喊我坐到他的身边,与他坐同一条板凳。

家里没有椅子,只有板凳,长条板凳,还有几张小板凳。小板凳是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坐的。父亲从不和母亲坐一条板凳,也从不和我们孩子坐一条板凳。家里来了人,客人或者同村的男人,父亲会起身往边上挪一挪,示意来客坐下,坐在他身边,而不是让他们坐另一条板凳,边上其实是有另外的板凳的。让来客和自己坐同一条板凳,不但父亲是这样,村里的其他男人也是这样。让一个人坐在另一条板凳上,就见外了。据说村里有个男人走亲戚,就因为亲戚没和他坐一条板凳,没谈几句,就起身离去了。他觉得亲戚明显是看不起他。

第一次坐在父亲身边,其实挺别扭。坐了一会,我就找了个借口,起身走开了。

不过,从那以后,只要我们父子一起坐下来,父亲就会让我坐在他身边。如果是我先坐在板凳上,他就会主动坐到我身边,而我也会像父亲那样,往一边挪一挪。

工作之后,我学会了抽烟。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坐在板凳上,闲聊,父亲掏出烟,自己点了一根。忽然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把烟盒递到我面前说,你也抽一根吧。那是父亲第一次递烟给我。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烟雾从板凳的两端漂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与大多数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在城里生活很多年后,每次看到城里的父子俩在一起亲热打闹,我都羡慕得不得了。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与其说是一种沟通,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仪式。

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人了。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母亲就会适时走过来喊他们,吃饭,喝酒。

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惴惴不安地站在父亲身后。父亲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那是惟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说田里还有很多农活。可父母明明答应这次是要住几天的啊。后来还是妻子的话提醒了我,一定是我哪儿做得不好,伤了父亲。难道是因为我没有和父亲坐在一起吗?不是我不情愿,真的是沙发太小了啊。我的心,隐隐地痛。后来有了大房子,也买了三人坐的长沙发,可是,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来了。

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他对我的工作特别感兴趣,无论我当初在政府机关工作,还是后来调到报社上班,他都听得津津有味,虽然对我的工作内容,他基本上一点也不了解。有一次,是我升职之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涛涛不绝。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我都会往边上挪一挪,留出一个空位,我觉得,父亲还坐在我身边。我们父子俩,还像以往一样,不怎么说话,只是安静地坐着,坐在陈旧而弥香的板凳上,任时光穿梭。

第九篇: 感恩励志文章

有关感恩励志文章:只有一种好吃的

因为不会做饭,我总是被公司的程序员小哥嘲笑。他说他替我以后的老公感到难过,或者我根本会因为不会做饭而嫁不出去。

和我们合租的一个小姑娘,每天晚上九十点的时候开始炒菜,第二天带到公司去,她说真是吃够了外卖,自己做的健康。我和甜妞也觉得,这样好棒,自己做饭的话,我们的胃就能逃掉外卖的摧残了。

但是我们发现,因为不会做饭,当时连炒锅都没有买,甚至连切菜用的案板也没有,周六周天也只是简简单单煮个面。

我才不相信只有我不会做,肯定很多人都不会做饭。这只能怪一个人,都怪这个世界上最勤劳的大厨——妈妈。

从高中开始住校,连着大学,一下子吃了七年的食堂。好不容易放假回趟家,这个大厨总是要问无数遍,中午你想吃什么,晚上你想吃什么,然后张张罗罗那么久,只换来我随便吃两口就说饱了。

我妈也说我,这么大年纪了,只会西红柿炒鸡蛋怎么办?但是,每次我踏进厨房,我妈又说,赶快出去不要碍事,能不能回去继续玩你的手机?

那个时候还没总是吃外卖,不知道妈妈做的饭吃到胃里的那种安心和舒服。还总想着,要不要全家一起下个馆子改善改善。那个时候我的胃和当时的我一样,充满了年轻的叛逆。没有预见到,多年后,能吃一顿妈妈做的饭,才是改善。也不知道,现在最大的纠结,是中午点哪家的外卖。

我的老板姐姐是北京人,每回她妈妈打电话问她回家吃什么,她都一口不耐烦地说随便都可以,匆匆挂掉电话。我和程序员小哥总是羡慕又嫉妒地朝她翻白眼,怎么这么不知足。有妈妈守着的孩子,都不知道离家的孩子有多想爸爸妈妈做的饭。没在爸爸妈妈身边,冬至忘了吃饺子,腊八没喝腊八粥,小年夜也不知道吃什么。

每次我从家回北京来,我妈把家里能拿走的都想让我拿走,恨不得家里的米都让我扛上。甜妞爸爸总是往她包里塞超多特产面,又炒了够她吃一个月的肉让她带走。还有一个朋友,他说他妈妈做的饭真的不是那么好吃,不是做咸了就是炒糊了,但是每次离家,他还是很想把能带的都带走。他说,好吃的那么多,但是只有妈妈做的饭,有家的味道。

之前看韩国综艺节目《无限挑战》,有一期是刘在石他们做海外派送特辑。有一个89岁的妈妈,她的儿子在非洲加蓬工作,三十年没有回家。妈妈那么老了,不能坐飞机去看儿子,所以主持人郑俊河为她儿子送去了她亲手做的菜。

一个60多岁的老人,三十年没有吃过妈妈做的饭了,只吃了几口,他就说想起了母亲。后来知道这是妈妈亲手做的,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妈妈的味道,印象有多深刻?三十年都抹不掉。

就算我们吃遍了全世界的山珍海味,尝到妈妈做的菜,味蕾还是会一下子打开,随之而来的,是汹涌澎湃的记忆。

今天小年,过年的氛围已经越来越浓。再过几天就可以回家了,我们又可以吃到妈妈做的饭了。但是,我再也不想说什么随便了,我要把妈妈的拿手菜吃个遍,只要是妈妈做的,一个拍黄瓜都会觉得美味。

我们这辈子会吃到很多很多好吃的,会买到很多很多让我们一口就惊艳的食物,我们可以花钱买来各种美味的餐,去各种有名的餐馆。但是只有一种好吃的,是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到的,那就是妈妈做的饭。

有关感恩励志文章:假如你选择了“不够爱”的那个人

作者:艾明雅(80后作家)

大龄女友难得和同一个相亲对象约会三次,问我:你觉得他如何?我答:还行啊,你要结婚也OK,你愿意就好。一周之后,她又对我说,还是忍不了不咸不淡,分手了。我答:没什么好遗憾的,气质各方面也就一般。

她炸毛:一周之前你可不是这样说的!还全心祝福我来着!

我怎么说的?我说还行。是,本来就是还行。你要将就,我就祝福将就;你要等待,我便支持你等待。

她黯然失色:好险,我差点就嫁给了你心中的一个最最平淡无奇的男人。

不不不,我压根不在乎你嫁给谁,王孙贵胄,排档老板,他平淡或是超群,有什么关系。我只在乎你,我只在乎他是否是个善良的人,是否会善待你。

就像多少女人问我,不够爱,但还行的那个人,可不可以嫁。

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需要勇气。因为太不好看,太不够浪漫。我,完全可以满脸坚韧斗志满满地告诉你,你绝对不可以嫁给不够爱的好人,你应该相信爱情等到八十岁等那份足够,这样我才能混进高尚价值观,显得时尚又起范儿,独立又率性。

可我知道,有一天,有些姑娘就是腻烦了等。她感到岁月蹉跎,发觉自己讨厌孤单胜过渴求爱情。她打算嫁给一个“还行”的夫君生一个塌鼻梁的孩子,腻了每到过年孤身旅行在朋友圈里po美了图的高冷女神范儿,只想能带着黄金戒指和亲戚一起穿睡衣打麻将,愿意收下老公的工资卡打着哈欠去买买市场小菜,她接纳这俗世光辉与安稳----

我想说,那就请认真给自己挑选一个有诚意的好人。如果此生寻不到爱情,诚意会让你们最终成为两个善良的人,比起那些海誓山盟却最终用爱来折磨彼此的人,你们已经足够幸运。

你们依然可以相敬如宾,鹣鲽情深五十年。

我知道你觉得这无趣极了,我当年也这样觉得。

谁不想:惊天动地遇到的是那个人,轰轰烈烈爱着的也是那个人,然后再海誓山盟嫁的也是那个人,婚后婆媳和睦灵魂伴侣依然是那个人。

可最终多少人:两条板凳一杯清茶遇到那一个,然后客客气气地相处那一个,然后不惊不险地嫁给那一个,却在某一个瞬间发现,细水长流依赖上了这一个。

昨日在网络上看和菜头写上海姑娘受不了偏远男友家的年夜饭,连夜直播出逃。便有少女说:不够爱。

无独有偶,有人说:婚前恐惧,也是不够爱。

你们害怕不够爱,是因为这是少女对待感情的万金油公式,一切不愉快,婚后的鸡毛蒜皮,那些生活中的桎梏,统统可以划归到“不够爱”。你们是对的,但我却想问,足够爱的你,就能做到包容他的一切?恐怕不能吧,你和你那个爱的要死的EX同样该吵的吵,该闹的闹,该分的,照样不留情面分掉。

我未曾看到你因为够爱,就多留给他几分薄面。

为什么?因为比起爱,你的诚意更少。决定做一个温润包容的人的决心更少。你们未免太高估了爱情,却低估了人性本身的诚与善。你们以为只有靠爱情才能做到那些事:忍受平穷与平淡,修炼善意与包容——可是你们是否知道,一个人本身的善良与诚意,也有可能会超越爱情的力量。

这几日,看了一部休闲美剧《风中的女王》,却意外被几个女人的命运所感动。她六岁就得知自己此生的命运就是政治联姻,可是,她以最大诚意,决定努力去爱上那个她不得不嫁的人。

唯有这样,一个无趣的事情,却成为happy ending。不知结局究竟如何,可是,只有这样,才有机会。

一个人有了诚意,即使不爱,也会善待。

一个人有了诚意,即使分手,也不会出逃于对方老家一顿不那么光彩的年夜饭。

一个人有了诚意,才会即使不以爱之名行善,也不会以不爱之名作恶。

这便是我20***年,给自己的忠告,给身边朋友的善意,给世界的姿态:去做个好人。不论是对谁,去做个好人。

因为很多事情,当执行的人开始怀着诚意,它的结局就极有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样糟糕。

婚姻从不是完美的关系。嫁给一个不够爱的人,便愈发不完美了。可如果我们的人生最终会happy ending,我们又何必去计较,当年,它有个不那么光鲜亮丽的初始。

而你呢,女人,你自己,当你决定嫁给一个不那么爱的人,决定以一个受害者的姿态长久沉湎于自己的悲情,将这一腔悲恨发泄给年龄,朋友,父母,世俗,你可曾想过,在这段关系你,除了空悲戚,你还有另外一种选择,是以最大诚意携手这个人,反转剧情。

因为最终,决定我们在婚姻里成为了好的或者更残酷的人,拥有了一段怎样的婚姻,不是因为遇到了爱的还是不爱的人。而是我们希望自己,鞭策自己,以婚姻为界,之后的人生里自己愿意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

当不够爱,却被善待,请怀着诚意,感恩此生。往后便会知道,平安喜乐,波澜不惊,过年穿着睡衣打打麻将,这本身,已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幸运。

有关感恩励志文章: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

善良的人总是快乐,感恩的人总是知足!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些感动。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生活……包括感恩逆境和敌人。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当挫折、失败来临时,是一味地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还是对生活满怀感恩,跌倒了再爬起来?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如果我们时时能用感恩的心来看这个世间,则会觉得这个世间很可爱、很富有!树上小鸟的轻唱,太阳无私的光明与热能,路旁花朵的芬芳,都会令你感到心旷神怡。

“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谁能想到这段豁达而美妙的文字,竟出自一位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的高位瘫痪的残疾人——世界科学巨匠霍金。命运之神对霍金,在常人看来是苛刻得不能再苛刻了。可他仍感到自己很富有:一根能活动的手指,一个能思维的大脑……这些都让他感到满足,并对生活充满了感恩之心。因而,他的人生是充实而快乐的。

对生活、对世界、对身边熟悉和陌生的人、对我们的朋友和对手,真的要感谢他们给了我们这样一份精彩的生活。

真诚地感恩逆境,它是一次人生的淬火,让我们得到锤炼;它是一个课堂,让我们学会了刻苦、忍耐、淡泊和宽容;它是一块“试金石”,使我们体味真正的友谊,真正的朋友,体味一个冷暖人生;它是一笔财富,经历了它,会让我们精神富有,终生享用。逆境砺炼心志,教会我们体味真诚,体味人生,让我们心存感恩,在人生的道路上风雨兼程。

其实,幸福的感觉不是由处境和外在的条件决定的,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感恩的心。想想我们得到过的爱,哪怕它并不多;想想亲人、朋友,甚至是不相干的人为我们做过的事,哪怕它只是举手之劳;想想早晨扑面而来的清新的空气,想想拂过我们额前发丝的调皮的风儿……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谢生活?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有了它,你会平和面对动荡不安,积极应付挫折困难,于寒冬里感受到暖意,在风雨中体会到幸福。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即使家财万贯,他仍是个贫穷的人;懂得感恩并知恩报恩,才是天下最富有和最快乐的人。

第十篇: 感恩励志文章

望大千世界,美无处不在,爱如影相随,只因心中充满希翼。只有用心去聆听自然地和谐与相容,在生活中学会感恩,懂得奉献,才能将天地间美的真谛诠释得淋漓尽致。

感恩是接受别人无私的帮助,心存感激之情再去帮助别人。感恩与奉献之间有如太极八卦图一般,永恒流转,生生不息,呈动态平衡且统一的整体形象,这其中可谓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人生在世,跌宕起伏,扑朔迷离,而人生的价值也正体现在奉献之中,他既表现为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也融会和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唯有不断为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作奉献,人生才会更光彩,自身的价值才能更好实现,而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

鲁迅说过:“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去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是的,奉献有时是一种牺牲,但是,唯有如此,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充实,灵魂的价值才能得以升格。

一个人,要做到奉献,需要一点精神,一种境界,应超越私欲,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而这一切,源于一种对于祖国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这便需要我们学会去感恩。

鸟儿在空中翱翔,谱写这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鸟儿对滋养它天空的感恩;鱼儿在浩瀚的大海中畅游,游画出一条优美的圆弧,那是鱼儿对哺育它的大海的感恩;花儿在天地间绽放,点缀出一道多彩的画面,那是花儿对养育它的大地的感恩。世界因为感恩儿多彩,人间因为感恩儿融洽,寰宇因为感恩而真挚。

感恩,首先要学会感激。感激伤害过你的人,因为他们磨练了你的意志;感激欺骗过你的人,因为他们炼就了你的谨慎;感激辱骂过你的人,因为他们唤起了你的尊严;感激抛弃过你的人,因为他们教会了你独立。

感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领悟,喔们只有用心去报答他人对你的真情,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做一条顶天立地的汉子,才会问心无愧,坦然地面对社会,面对祖国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我们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更应不懈地努力,击楫奋进,自强不息。用实际行动时时刻刻为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因此,我们要心存感激,学会感恩,懂得奉献。用努力,奋斗去点燃生命之火,让生命熠熠生辉,让爱在宇宙中传播!

行动起来吧!学会感恩,懂得奉献,让我们用行动去回报祖国,用歌声去祝福祖国!

感谢挫折,才能成长

生活是面镜子,你看到的其实是你自己的样子。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那么就必须先去做那个太阳。当我们将温暖洒向四周时,幸福的光芒才会折射出来。

成长有时候是一个残酷的过程,它让我们原本有滋有味的生活变得平淡如水。岁月的流逝冲刷掉了我们儿时的好奇、少年的活力、青年的血气,每天周而复始的生活、疲于奔命的工作让日子越来越寡淡无味、平凡无奇,曾经属于我们的那些美好时光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热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绪,发挥热情能带给人真正的自信,能够让人更加投入地生活和工作,变得更成功、更有亲和力、更加受欢迎,一个成功和处处受欢迎的人还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毫无意义、百无聊赖吗。

只要我们愿意让自己热情起来,生活马上就会焕然一新。因为我们开始变得专注于生活,专注于我们所做的事,专注于身边的人,而不再一味只把目光放在生活给了我们什么,如何让我们不快乐。

挫折从来都不招人待见,但却是成长者的阶梯。挫折带给庸人的是苦难,却是杰出者最宝贵的财富。上帝永远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在他给你一分天才的同时,也必然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

挫折和苦难就像是一条狗,总在不经意时向我们扑过来。如果我们选择畏惧和躲避,这条“势利”的狗就会凶残地咬着我们不撒嘴。但如果我们直面它并直起身子,朝它挥舞拳头大声吆喝,它就会灰溜溜地夹着尾巴逃走。

挫折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能让强者更强大,弱者更懦弱。唯有那些在挫折中成长的人才懂得挫折的可贵,才懂得是挫折让自己成长,才懂得感谢挫折。越是这样的人,才越容易取得辉煌的成就,有时候成功的法则就是这样简单,虽然你为此付出了很多艰辛,但你毕竟是成功了,不是吗?

挫折有时候并没有那么可怕,其实我们害怕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挫折带给我们的变化,我们不适应那种无所适从的感觉,所以我们排斥,我们痛哭,我们难过,这当然不会给事情带来任何帮助。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这才是面对挫折该有的态度!

烦恼会造成人的失败,破灭人的希望,使天才流于平庸,所以没有人喜欢烦恼。所有人都不愿意被烦恼缠身,然而人们却又不自觉地被烦恼左右,在庸人自扰中蹉跎了岁月、消磨了光阴。

没有人能计算清楚烦恼究竟给我们造成了多大的损失与灾祸。我们把过多的时间用在了烦恼上,浪费了解决问题的时间,眼看着最坏的结果在我们眼前呈现。然后我们以为自己烦恼的事情终于应验,其实我们只不过是被无谓的烦恼打败了而已。

当一个人烦恼时,就没有办法正常思考,没有办法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正确的思路,我们心甘情愿地为烦恼所困而不能自拔,犹如饮鸩止渴般让问题一步一步走到崩溃的边缘。其实,任何事情都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只要我们不被烦恼纠缠,我们就有足够的时间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何况我们所烦恼和担忧的事情绝大部分是不会发生的,就像下面的兰特先生一样。

一个致力于把事情做好的人是永远没时间烦恼的,因为他非常清楚杞人忧天对事情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让我们烦恼的事情往往都是不会发生或者无可挽回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对于一个用心生活、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无疑都是小事,就像狄士雷里说的那样:生命太短促了,不能再只为小事烦恼。

生活的道理其实就是这样简单,上天对每个人没有什么亲疏之分,人们的差别最终取决于自身的努力程度。外部环境提供的只是一个契机而已,能够抓住契机的人自然能够成就自己!

世界上没有生不逢时这回事儿,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卓越的人物无论何时都有办法让自己变得卓越。

失败难免让人有挫败感,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被失败打败,而是被挫败感困住了前进的脚步。所以,挫败感不是一件好东西,早点把它用完,我们才能更从容地应对失败,才能越挫越勇,才能迎接成功。

第十一篇: 感恩励志文章

励志文章1:莫非,母爱,真的就是一场又一场的辜负?

是本闲书,随手一翻,蹦出一句“母爱,是一场又一场的辜负”。

刺目,伤心。掩卷,潸然泪下。

是的,掏心掏肺的付出,不等转身就被辜负。不变的,是依旧执着的付出,即便转身落泪,还是笑着付出。这个一直被伤害的固执的人就是那个被称作“母亲”的人。

三十七八年前,大门口一溜坐着三个小不点,就那么眼巴巴地等着巷子东头出现一个身影:拎着笼或者背个包,远远地就冲着我们挥手。

——除了外婆还会有谁?我们等的是笼里包里的好吃的。

记忆里,只要进了我家的门,外婆从不歇息。给我们裁剪缝制衣服,一张一张地贴袼褙,一双一双地纳鞋,一匹一匹地织布……外婆满眼都是活儿。也是后来我才知道,因为老给我家拿东西,舅妈一直跟外婆闹别扭,甚至吵架。因为老跑我家帮衬母亲,连舅舅也不给外婆好脸色。可外婆就是管不住自己的腿脚,老往我家跑。外婆家顿顿都是麦面馍馍,我家连红薯馍玉米糕都吃不饱,那时的我就是想不通,外婆咋不爱吃好的?

记忆里,没见过母亲照顾外婆,只有外婆忙不迭地为了我们吃饱穿暖而忙活的身影。我们长大了,事儿自然就更多了,母亲也就更忙活了。

外婆病重时,赶上哥哥遇上车祸,母亲陪着他;外婆病危时,赶上姐姐在医院准备生产,母亲陪着她。是的,母亲牵着挂着永远放心不下的,总是她的孩子们:哪怕自己已苍颜白发,孩子们正身强力壮!

——母亲只能涕泪横流地拍打着外婆的灵柩,无法原谅自己的自私!

十多年前,我也做母亲了。贫血,又是剖腹产。

母亲不让我抱儿子,怕累着我;不让儿子跟我一起住,怕吵着我;甚至霸道到喂奶粉给他吃,说她女儿干瘦干瘦的,那小家伙咂的不是奶而是她女儿的血!

我跟母亲的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我说,你多嫌我儿子;她说,你儿子累了我女儿。我说,我娃不要你管;她说,我才懒得管你娃我只想管好我娃。我说,好东西我娃吃了就行了;她说,你娃是娃我娃也是娃……

战争的结局只有一种——

我一把鼻涕一把泪地痛诉着母亲不疼爱我儿子的“斑斑劣迹”,而母亲只是小心地赔着笑不停地向我道歉,说“我错了还不行”,说“月子里不敢生气不敢哭,对身体不好……”

那家伙在省儿童医院住院时,已经半身不遂的母亲竟然雇了辆小车从乡下赶到省城。只是为了当面说句“我娃甭怕,有妈哩”,递给我她攒的三千块钱。

母亲病危时,我陪着那家伙输液,放心不下不忍走开。

昏迷了三天,母亲走了。我赶到时,母亲已经彻彻底底地走了。

拍打着母亲的灵柩,我不能原谅自己。就是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跪在外婆灵柩前的母亲——我们何以自私得如此相似?

莫非,母爱,真的就是一场又一场的辜负?

我捂住了自己的脸,可倔强憋屈的泪还是从手指间滑落……

励志文章2: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变老

每读一次台湾女作家龙应台老师的《目送》一书,总会让我热泪盈眶,那朴实真挚的文字,让人走心的同时心生折服,深刻的领悟到“百善孝当先”的真谛。

作者在一篇文章中描述她的母亲:

“她曾经是个多么耽溺于美的女人啊。六十五岁的时候,突然去文了眉和眼线,七十岁的时候,还问我该不该去隆鼻。多少次,她和我站在梳妆镜前,她说‘女儿,你要化妆。女人,就是要漂亮’。”年逾古稀的老母亲,身着花色旗袍,头发花白微卷,浓妆淡抹,面庞柔和,姿态极为优雅。虽是高龄暮色,眼神却一点不显混浊,总是神采奕奕。

龙应台在洒满阳光的老屋子里,在古老的铜镜面前,耐下心来帮老母亲洗脚去死皮老茧,修剪指甲,搽指甲油,打腮红,涂口红,不用说话,就很温馨。这幅画面实在唯美,以至于多年鲜活的存在我脑海当中。能够想象她们母女俩彼时眼里的温柔,一定像一滩洒满星光的湖水,泛起粼粼波光。

比起龙应台来,我觉得自己羞愧难当,人到中年的我从未帮六十花甲的母亲洗过一次脚,也不曾作过一次深情的拥抱和爱的亲吻。

我的母亲传统并且内敛,却也是一位相当爱美的女性,五十岁左右白了头。母亲习惯节俭,害怕花钱,这么多年来一直是自己到商店买染发剂到家里自己染发,有时候也让父亲帮她。一年下来循环往复就得好几次,我却一次都没帮她染过,母亲也不想麻烦我,总是一个人偷偷的就做了。

依然记得十几岁的时候,帮三十几岁的母亲挑白头发的情形。常常是午饭后的间隙,一人一把椅子搬到正屋的门囗,面对面而坐。晌午时暖和的冬阳照在母亲的头上,那几条或十几条的白发,便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在太阳底下银光闪闪。母亲怕疼,每把她扯掉一条,她疼得微眯一下眼睛,尽量如此,总让我继续。

似乎长白发,就代表着一个人美好的年华开始老去,而女人最介意的就是别人说她比实际年龄看上去老许多。

去年母亲在吃菜时,不小心把门牙旁边的一颗牙齿咬断了,缺了一个口子,看起来挺滑稽的,乍一看,有点儿像宋丹丹和赵本山搭挡的小品《火炬手》中宋丹丹的扮相。母亲为此苦恼不已,很长时间都不敢张开嘴巴开怀大笑。于是,我找了一个时间,带母亲去牙科医院种植了一颗进口牙。此后母亲又恢复了自信,笑起来也不再遮遮掩掩,大大方方露出一囗整齐有序的白牙。

时光倒回四五十年前,母亲十几岁,算是大家闺秀吧,颇具才华,写作文唱歌从来不输其他人,在老家的十里八乡被人号称“铁娘子”。外公是村支部书记,外婆勤劳能干,因此母亲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那样的年代是相当美好的。村里村外的其他人家只有逢年过节才能闻到肉腥,而母亲家一周能凭借工分粮票吃上一二顿肉。

可惜命运弄人。母亲出身好,却嫁得不好。父亲家徒四壁,囊中羞涩,生活常常难以为继。父亲又是个酒鬼外加赌徒,母亲嫁过去以后,每天起早贪黑,做牛做马,山里水里田里,赚取微薄的收入供一家人生活所需。接着我和老弟相继出生,日子就更加捉襟见肘,步履维艰。生活的艰辛把三十几岁的母亲变得沧桑不已,华发早生。

母亲对我和老弟的付出却从来都是殚精竭虑,疼爱有加。每逢出去走亲戚时,收回来的糖果饼干之类,自己从来不舍得吃一粒或是一块,总是留下给我们狼吞虎咽。到了我们该上学的年龄,更是母亲发愁的时候,一二百块的学费常常得东拼西凑,还不能齐,许多时候母亲不得不低眉顺眼去找她那做老师的发小XX帮忙,才能解燃眉之急。

这样的日子,一直到母亲四十好几,我们姐弟稍稍出息之时,于是义不容辞就把父母接到身边照顾。这时候的母亲虽然不到五十,却是老态早现,常年累月的劳作,贫困潦倒的生活,致使母亲的脸上早早隽刻上了岁月的风霜,那布满了老茧的双手青筋暴露,看起来“灯尽油枯”一般的荒凉。

小时候你为我撑起一片天,现在我长大了,请让我为你撑起一片天。愿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伟大而平凡的母亲。

你把我养大,我陪你到老!用余生陪伴你一起看海枯石烂,一起等地老天荒。

励志文章3:有一种爱,叫你妈想你了

十八岁离开家乡,到另外一座城市读大学。大三那年的冬天特别冷。

早上天刚刚亮接到爸爸打来的电话。听到我的声音之后,爸爸在那一头停了几秒钟,然后说:“还没起床吧?你妈想你了……”然后把电话递给了妈妈。我捂着手机说,妈妈你一大早就想我了呀,还没有起床。妈妈跟往常一样问我早上有没有课,也交代说出门多穿衣服,要起床吃早餐之类的,然后挂掉了电话。

一个小时之后妈妈又打来电话。原来前一天晚上爸爸梦到我,惊醒之后就让妈妈给我打电话。又害怕打扰我和室友休息,两个人从凌晨四点一直等到七点。爸爸拨通了我的电话,依然是不善于表达,说妈妈想我了。

离开家乡之后,每一次打电话都是跟妈妈絮絮叨叨半天。爸爸很少说话。其实每一次通话,爸爸都在电话旁边守着,要说什么话都让妈妈说了。如果打电话回家爸爸接到电话,也会跟我说你妈没在家,等她回来再给你打。

从那一天之后,有时候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是爸爸,也可以说两句,然后把电话递给妈妈。再后来偶尔也会接到爸爸打来的电话,总是不忘记说一句“你妈想你了。”

什么时候放假回来?你妈想你了!

你妈想你了,让我给你说天气凉了多穿点衣服。

那个,晚上不要回家太晚。你妈惦记着呢。

你妈想你了,让我给你打一个电话……

我说我知道我妈想我了,爸爸你不想我?爸爸没有正面回答过我的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爸爸,都是如此——不善于表达对儿女的爱和想念。

小时候爸爸在家的时间不多。有时候半个月都见不到一次,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已经睡了,或者是我起床的时候,爸爸刚回家在补觉。

那时候盼望着放寒暑假,除了不用上学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可以多见爸爸。记忆中,在我小时候爸爸总是很忙,很少陪我玩。不是出去工作就是在家睡觉。爸爸睡觉的时候我会在旁边玩,给他画手表,扎小辫子,剪胡须……爸爸只顾睡他的觉,也不生气。

爸爸妈妈说富养闺女穷养儿,从小对弟弟的管束多一点。有一件小事,记忆犹新。那时候我都念初一了,一天回家跟爸爸说什么,爸爸声音稍微大了一点,我当时就脸上挂不住哭了。之后爸爸连大声跟我说话都没有。后来提起这件事,妈妈说我是被惯坏了,在家里一丁点委屈都受不了。

上大学的第二年,假期回家,看到爸爸在阳台上看报纸,微微驼的背,白了一半的头发,突然意识到这个心目中的英雄开始衰老了。鼻子一阵酸,然后搬个凳子坐爸爸身边,跟他聊聊天。那是第一次单独跟爸爸认真的谈心。之前爸爸想要说什么,都让妈妈代言了。

种.种原因,我最终还是选择留在念大学的城市工作。定下来之后回到家,对爸爸妈妈说:“我会好好工作,做一个让你们骄傲的女儿。”爸爸拍拍我的肩膀:“你不需要让我们骄傲,只要过得幸福,我们就满足了。”

工作一年多,想要在工作的地方买一个小房子。为什么要买现在也说不清楚。也许是拿到钱不知道怎么花,也许是刚刚分手心里特别没有安全感。爸爸当时不同意,说我一个人在外地,房子只会是羁绊和负担。第二天不知道为什么又改变注意不反对了。然后爸爸给我打了一笔钱,对我说:“你一个人在外面,我跟你妈希望你有一个家,而不是一个房子。离家那么远,别委屈了自己。”

再后来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视频的时候也是妈妈说的多,爸爸把自己放在摄像头的外面,依然话不多。只是看着屏幕里的我,听我和妈妈的对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越来越能感受到父爱的力量,当委屈的时候,难过的时候,开始意识到内心对爸爸依赖也是一股力量。那是山一样的力量。于是小时候对爸爸那种简单的崇拜,变得更深刻。

正如刘书宏所说:爸爸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儿女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亲时,你的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长大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到爸爸给的无声、温暖的力量。如今,我已经学会照顾好自己,也拥有了克服任何困难的勇气。

看到一个8岁的小男孩,写他医生爸爸的作文,不由得心有戚戚焉。

我的爸爸是一名外科医生,外科医生很少有休息的时候,经常要加班。每天回家都是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很不高兴。

爸爸很爱睡懒觉,我不喜欢这样,我希望爸爸不要睡懒觉,不要经常去加班,我希望他和我们一起的时候要开心还要有精神。要多陪陪我们。

爸爸好像并不明白我们的心思,还是每天早出晚归,一个电话就又被叫走了,休息天就想着一直睡懒觉,连狗都讨厌他。

一句“连狗都讨厌他”,让人哭笑不得。

胡军的女儿也对他说“你不觉得弟弟嫌弃你吗?”

爸爸的社会角色,承担了更多的责任,疏于表达的时候,儿女小时候是很难理解,爸爸在用另外一种方式爱着家和家人。

有一天,他们会懂得,爸爸一直在笨拙的表达着自己的爱和想念,像爸爸对我说的“你妈想你了。”

这一份深沉的爱,在我们离开家之后,会变成一种力量,让我们拥有克服任何困难的勇气。

父爱,从未走远。

励志文章4:一想到父母期待的眼神,我们只有忍气吞声

看完《无声告白》后,我一直在想,这本获得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的小说更适合国人来阅读,伍绮诗的华裔身份,和她细腻的文字,写出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长久以来的弊害。但我更多的是在想,我的朋友N。

N是我大学最要好的朋友。一起打球,一起翘课,甚至一起去开房(当然是带着各自的女友)。我跟他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喜欢玩游戏,从小到大,从CS玩到CF,从传奇玩到DotA、英雄联盟,曾在系里私下的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大杀四方,赢得MVP。而我则喜欢看书和电影。大学四年,他对我看的书和电影的不屑,就跟我对他玩的游戏不屑是一样,只不过,我看书的能力远不及他玩游戏的能力,至少我一次也没获得过MVP。

毕业前,我跟他在校门口的大排档就着龙虾喝啤酒,我随口问他,“毕业后准备干嘛?”那时候,毕业的愁绪笼罩着整个大四,很多同学都出去实习了,校园也空旷了许多。我和他依旧在学校里一起闲着,对于未来,我们真的没想好。那时候,同学间每当谈起毕业后要做什么时,都会摇摇头说“不知道”,一笑而过。

我以为这次也是这样,但他突然说:“我有可能回老家。”

“为什么?”我很诧异。

“我爸在他们单位安排了一个职位,让我回去考场试就行了。”

“你就没有自己的打算?”那时候,尽管我不知道自己能找到什么工作,但我知道自己喜爱文字这一行,至少可以靠文字混一口饭吃。我以为N和我一样,也有藏在心底的打算,比如进入行业,并且这一行业对他而言都很有前途和钱途。

“我妈说在外面离家太远,都这么大了,也该成家。而且你也知道,在外面也挺苦的,工资不高不说,还要租房,管自己吃喝,每天下班后面对的都是自己。”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实在无处反驳。我跟他也去过几家公司面过试,但结果都不如意。甚至一度让我心灰意冷,觉得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梦想就已经死了。

N又接着说,“你知道吗,我读小学的时候,我父母有一次要离婚,我哭了整整一个礼拜求他们不要离,我这辈子从没像那样哭过。后来也许是看我哭的太厉害,他们就没离成。但从那以后,我就尽一切可能地要让他们开心,害怕他们还会离婚。高二分科的时候,其实我文理科都差不多,本来想轻松些选文科的,但我爸让我选理科,我就选了理科。而我妈一直让我好好学习,不要早恋、不要翘课、不要打游戏,一定要考所好大学。”

“但我记得你说过,高中时你谈过恋爱,也翘过课,打过游戏,甚至还打过架。”我说。

“但我也选择了理科,也考上了大学,而且还是所不错的大学。”他十分自信地说道。

“所以,你就这样回去?”

“嗯,回去。尽管当时他们没有离婚,但我知道他们过得并不开心。我想以后还是让他们多开心些。”

看完书后,我就立刻把它推荐给了N。N现在在老家,上着他老爸安排的工作,也快要结婚了,婚礼就定在今年的农历九月初三,那天是他的生日。在我看来,N和莉迪亚并没有区别,尽管他要比她大很多。

故事里,詹姆斯一家是美籍华裔,尽管他们已经是第二代、第三代,但血液里流淌的依旧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排行第二的莉迪亚,因为母亲自己未实现的职业梦想,成了母亲梦想的替代品,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结局。对于此,身在在国内的我们,其实更深有体会。

过了一个星期,我问N:“书看过了没有,莉迪亚是不是跟你很像?”

“也许有些人天生就没有选择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开明的父母和一个和谐的家庭。”他回答道。

事实上,他的这个逻辑并不成立。大学毕业那会,我父母也让我回去考公务员,但后来,我还是偷偷来了魔都,进了媒体行业,做着我喜欢的文字工作。尽管那段时间父母也跟我闹得很僵,但现在他们早已释怀了。而我另一个朋友,曾十分有勇气地对他父母说,“也许未来我挣不到很多钱,没钱买房,也不能给你们养老,但我能够保证过得正直、快乐,你们还会认我这个儿子吗?”他的父母只是对他说,“只要你过的好就行,我们不需要你养老。”当时我听完朋友的故事后,真想给他父母点一万个zan。

N听完后跟我扯皮,说,“你看,莉迪亚最后不还是死了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回答的:

“重要的不是死,也不是在哪个年龄死,而是在死的那一刻我们正在做什么。”

莉迪亚在死前,已经抛下母亲对他的期待,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莉迪亚的死,让詹姆斯一家开始反思。詹姆斯和妻子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哥哥和妹妹则反思自己的人生定位。这也正是我们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只有发生天大的不幸后,才会反躬自问。但这种代价,实在太大了。

如今,二十岁出头的我们,都经历着被父母逼做着他们安排的工作、相亲、结婚、甚至生儿育女。很多人在抗争一段时间后,最后都徒劳地放弃了,顺从父母的心愿。但,其实所谓“听话”、“孝顺”不是你一味地迎合父母,按照他们的期待去履行为你设定好的人生。

真正的长大,不是年龄上的慢慢累积,而是在你可以摆脱掉他人的期待后,做回你真正的自己。我们自己和父母都应当知晓,家不应该成为下一代人生中的第一道枷锁。

励志文章5: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也是父亲第一次喊我坐到他的身边,与他坐同一条板凳。

家里没有椅子,只有板凳,长条板凳,还有几张小板凳。小板凳是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坐的。父亲从不和母亲坐一条板凳,也从不和我们孩子坐一条板凳。家里来了人,客人或者同村的男人,父亲会起身往边上挪一挪,示意来客坐下,坐在他身边,而不是让他们坐另一条板凳,边上其实是有另外的板凳的。让来客和自己坐同一条板凳,不但父亲是这样,村里的其他男人也是这样。让一个人坐在另一条板凳上,就见外了。据说村里有个男人走亲戚,就因为亲戚没和他坐一条板凳,没谈几句,就起身离去了。他觉得亲戚明显是看不起他。

第一次坐在父亲身边,其实挺别扭。坐了一会,我就找了个借口,起身走开了。

不过,从那以后,只要我们父子一起坐下来,父亲就会让我坐在他身边。如果是我先坐在板凳上,他就会主动坐到我身边,而我也会像父亲那样,往一边挪一挪。

工作之后,我学会了抽烟。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坐在板凳上,闲聊,父亲掏出烟,自己点了一根。忽然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把烟盒递到我面前说,你也抽一根吧。那是父亲第一次递烟给我。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烟雾从板凳的两端漂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与大多数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在城里生活很多年后,每次看到城里的父子俩在一起亲热打闹,我都羡慕得不得了。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与其说是一种沟通,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仪式。

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人了。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母亲就会适时走过来喊他们,吃饭,喝酒。

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惴惴不安地站在父亲身后。父亲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那是惟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说田里还有很多农活。可父母明明答应这次是要住几天的啊。后来还是妻子的话提醒了我,一定是我哪儿做得不好,伤了父亲。难道是因为我没有和父亲坐在一起吗?不是我不情愿,真的是沙发太小了啊。我的心,隐隐地痛。后来有了大房子,也买了三人坐的长沙发,可是,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来了。

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他对我的工作特别感兴趣,无论我当初在政府机关工作,还是后来调到报社上班,他都听得津津有味,虽然对我的工作内容,他基本上一点也不了解。有一次,是我升职之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涛涛不绝。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我都会往边上挪一挪,留出一个空位,我觉得,父亲还坐在我身边。我们父子俩,还像以往一样,不怎么说话,只是安静地坐着,坐在陈旧而弥香的板凳上,任时光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