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美文网 > 语录大全 > 人生感言 > 感悟五十岁后的人生

感悟五十岁后的人生

人生感言 时间: 推荐访问: 五十岁的男人人生感悟

这几日颇显清闲,甚至于闲得无趣,感觉五年来没有过这么重的感冒。抱病独坐窗前,深感窗外宜人,室内清冷。看着时近中秋的月色,心里感触良多,思绪翻越……静思之后,我的想法落定,写一写五十岁后自己所感悟的人生。

一位大师曾说,50岁以前,是人生打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往往为立足社会、养家糊口而疲于奔命,基本上是为别人活着;50岁以后、经济基础已经垫定,职业也接近或已经完成,这才到了实现自我、创造自我最有价值的阶段,我以为也是。

50岁后看人生,我想的最多的是什么,自己一生的奋斗到底是为了什么,自己能做什么,现在这个轮廓已经慢慢清楚起来。能做的已经做了,不能做的也做不了,因为身体,思想,都已经不是那个能折腾的时候了,想的最多的,还是自己最后的归宿和使命。

五十而知天命,我感觉其后更要科学、正确地看待人生,换言之,要慧看人生、善待人生。具体而言我以为就是高处看人生、随缘看人生、知性看人生,然后科学规划人生、悠然享受人生。

首先是高处看人生。

人生是什么?我说,人生就是一局棋,有进有退,有赢有败;人生就是一幅画,山山水水,起伏跌宕,总是有那么多的落差;人生就是一场梦,到头来终是一场空;人生就是一壶酒,藏的越久味道越醇厚;人生就是一杯茶,香郁却不招摇,温和中带着几分幽雅;人生就是浩瀚的宇宙,让你总是有那么多的期待,那么多的捉摸不透;人生就是逆流而上的孤舟,你停下就会倒退,前进那就要付出很大的辛劳;人生就是一颗没有熟透的果子,酸中带着甜,甜里面又透着那个酸,还有那么些的涩涩的味道…… 其实人生本无定论,反正你活着就是人生。在理性的认识中,生命的意义源于一个人的所看,所思;在感性的认识那里,一切却取决于心灵的体会及情感的丰富程度。但同时它又不仅仅是一种体会,更关键的是它影响思考的方式。生命可能是这样一种过程:体验——积累——思考。当你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时,永恒的也就只有思考了。

佛是圆满的生命,佛说佛圆满的高度,就是人的生命最高的高度。我们高处看人生,就是走进佛教,站在这个圆满生命的平台来看问题、看世界、看人生。站在这个高度,一切尽在眼底,人生就能少走很多的弯路。佛告诉我们说,只有佛能够打开我们生命智慧的眼睛,拥有智慧,人生几十年才会变得有意义。

有人说,当你能够忘记你的过去,看重你的现在,乐观你的未来时,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处;当你明白成功不会显赫你,失败不会击垮你,平淡不会淹没你时,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当你修炼到足以包容所有生活之不快,专注于自身的责任而不是利益时,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当你以宽恕之心向后看,以希望之心向前看,以同情之心向下看,以感激之心向上看时,你就站在了灵魂的最高处。所以,我们要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年老时看淡。看远,才能揽物于胸,只看眼前美景,难见山外之山;看透,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看淡,看淡不是不求进取,也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没有追求,而是平和与宁静,坦然和安祥,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

然后是随缘看人生。

随缘,更完整的表达即“随顺因缘”。随缘是一种坦然。既然随缘,不止是随顺缘、随善缘,还得随逆缘、随恶缘。所以,随缘实是积极的人生姿态,尽显潇洒的人生风采。随缘,是对现实、对自我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是人生彻悟后的精神自由。随缘需一颗愉悦心。随缘需一颗智慧心。或许万物都会变,不变的是一颗随缘的心。

生活中,常有人会有这样的感慨和迷惑:“为什么有的人不喜欢我?”“为什么有的人不理解我?”“为什么会是这样?”若从随缘的角度看,不喜欢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欢也不需要任何理由;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从容平淡,自然达观,随心,随情,随理,便识得有事随缘,皆有禅味。

人生之苦就在心不知足;心不知足,常患得患失,人生哪有幸福?人的苦源在于心的贪欲多求,求不得者有患得之苦,拥有者有患失之苦。“才干”融合“智慧”,再加上对他人的感恩心,才能将事情做得圆融、圆满。用心说话,婉转、温柔地表达直言直语,就能说话“直而圆”;以真诚心待人,用善解心与人互动。心宽则天地宽!“心宽”、“量大”;与其钻牛角尖于他人的缺点,不如深入体会别人的优点,好好学习。

万物皆因缘,修行在其间。五十岁后,没有傲慢心。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其实你在最高处,因为你内心的智慧、德行在最高处。功德积聚 取决于心。透过佛法的修持,能使心转变,让生活变得更好,自利利他。功德的积聚取决于我们的发心,所以做事前应想:这事是否能利益他人,而非“这事是否有功德”。清净利他的发心本身就是功德。

再其次是知性看人生。

一个人的知性,就是其感知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内在思维素质和能力。一个人有了良好的知性品质和能力,就会很敏锐地感知知识;就会很本质地去掌握知识;就会很积极有效率地运用知识。

康德认为知性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认知能力,中国人喜欢把这种认知能力叫作悟性。知性是人性的根本,是人认识世界、提升智慧的根源。知性也可以说是性知,即人天生所具有的认知能力。人与生俱来的这种知性,只是人性知的开端,人的知性主要还是靠后天的学习和积累。 知性看人生,就是理性、客观、豁达、智慧去看待人生。智者认为,人类理想的生活应该是:社会和谐情投意合,人物和谐自得其乐,自然和谐各得其所,和和美美共生同乐。人类是万物之灵,是促进自然和谐的主要力量。人要深思熟虑睿智灵性,做一名知性之人;人要仁慈宽容施爱终生,要具备善良之德。知性的人要多思、多想、勤悟,知性人生要做到冷静中蕴涵热情、柔和中具有刚性;知性的人要多智、多谋、勤虑,知性人生要达到做事通情达理、遇事淡定从容。这样的话,世界就是天堂,就是理想的“伊甸园”。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讲,道理是这样,可现实中事务繁杂,要慧看人生、善待人生何其难!确实,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本就是不会事事顺通,何必要强迫自己。尽心了,无论结果如何都可以。红尘过往,没有人握得住地久天长。一生很短,没必要和生活过于计较,有些事弄不懂,就不去懂;有些人猜不透,就不去猜;有些理儿想不通,就不去想。把不愉快的过往,在无人的角落,折叠收藏。过来的时光我告诉自己:我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真实;我可以不富有,但一定要快乐!

回想走过的人生,曾经的梦想和感受与现在感觉完全不相同。一个人在一生中是不断要放弃一些东西的,倒不是因为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好,而是因为自己心中有更好的东西。名与利不是我不想要的东西,但是和我的自由相比,它们就无足轻重了。苦与乐数量取决于它的遭遇,苦与乐的品质取决于它的灵魂。五十岁前的我,曾经也是个有追求、有梦想、有故事的人,在我看来,事业是生活的另一种享受,感性是生命中的另一种精彩,爱情是生命中最美丽的情感,家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归属地。作为一名公务人员,我在自己的舞台上还算混得不错,成功、荣誉、地位、家庭、事业等等,在别人看来那是可羡慕的……对于今天的成绩,很多人都喜欢给我带上成功的光环。但对此,我有自己的诠释,我觉得生活不存在成功与失败,而是要看对自己对生活是否满意。现在的我,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很快乐,感觉自己在跟随着时间,义无反顾地向前走,我非常享受这种状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信仰如此,行动亦如此。

年轻的时候看《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只涉其表,不知深意。现在看来,也就是那么一回事,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纵使荣华富贵,最终“荒冢一堆草没了”。到了五十岁后,再看看周围,看看身边的人,人难免不感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想年轻没有深厚的人生体会,未必能写出来这些千古绝句的。 五十岁后看人生,感觉越来越明白:幸福指数,完全取决于心态。成年累月的奔劳和应付,并不一定带来心灵的舒畅,远不如平淡如水和肆意逍遥。

五十岁后看人生,感觉越来越明白:在整个生命中,应该多一点关爱,少一点贪婪,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苛求。把情感放置在自由的空间,宽待他人,就是宽待自己,让彼此都不必承载感情的负累,让阳光和温暖始终照耀和抚慰人生的情分。

五十岁后看人生,感觉越来越明白:亲情、友情甚至爱情,其实得到的并不是很多。闲暇时静静地想一想,常常反思自己,对待别人真的做得好吗?宽容一些、大度一些、仁爱一些吧,真情换真情,这才是为人的根本。

五十岁后看人生,感觉越来越明白:我们谁也赢不了和时间的比赛,“人生苦短”,不是一句空泛的话,平和淡然地面对一切,活出自我,活出自信,该想的就想,该做的就做。别等到无能为力的时候,才翻起终生的遗憾和悔恨的记忆。

有一付对联,叫做“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想来想去,我这个人做人是有原则的。这些原则,不但在过去的日子里,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是按照这些原则走过来的,而且我的一生注定都要按照这些原则走下去。这些原则或者叫做座右铭,就是:“顺应自然,随遇而安。淡泊宁静,与世无争”。古人云:“事能知足能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白乐天有首诗:“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人活在世上,趋火附势,阿谀奉承,尔虞我诈,争权夺利,有什么意思?你争来争去,还不是像在蜗牛角上一样,争得了又算什么,争不着又怎么样!“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这句话现在看来,富有多么高深的人生哲理呀! 五十岁后看人生,更多了一分真,更多了一分淡,更多了一分让,然后更多了一分悠然;五十岁之后享受人生,我们要记住最好的活法就是六个字:想开、看开、放开!

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