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美文网 > 语录大全 > 励志的句子 > 精选4篇成功女性励志故事(上)

精选4篇成功女性励志故事(上)

励志的句子 时间: 推荐访问: 成功女性励志语录

在传统的观念中,女人如水一样的柔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女人只能在家相夫教子,但无数成功的女性事迹打破了传统观念!

下面精选4篇成功女性励志故事,女人可以顶起半边天,这个世界并不只是男人的天下,女人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一)《年轻富有的杨惠妍》1800字

从履历上看,杨惠妍的个人经历异常简单。1981年出生于顺德的杨惠妍在老家度过了平静的童年。她的中学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父亲创办的广东碧桂园学校中度过。

在杨国强一位下属的眼中,杨惠妍是一个给人“淡淡的亲切感、稳重感”的“邻家女孩”。“她很单纯、很普通。”一位碧桂园前工作人员回忆,我认识她时,豆豆还是一个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杨惠妍的乳名是“豆豆”,接近杨氏家族的碧桂园高管都随其父母唤其乳名。

在外貌上,杨惠妍像她母亲,而妹妹杨子莹则像其父。“有趣的是,性格上也是这样!”这位曾在杨国强身边服务7年的碧桂园高层说,平时见到杨惠妍,她的表情总是微笑,但不会与你说太多的话。

在杨惠妍去美国读书之前,为了强化她的英语听说能力,杨国强专门请了一位年纪相仿的外籍女学生与她同吃同住。“杨总对她们的教育和培养更多地是在品格方面。”杨国强的一位前助理说。

喜好研读李嘉诚传记的杨国强,似乎在培养子女的方式上也在效仿李嘉诚。当杨惠妍只有十三四岁时,父亲就将她们姐妹俩带到董事会会议列席旁听。会后,杨国强还会向她们解释为什么他在会议上这样说话以及如何批评下属等等。

在这种言传身教中,杨惠妍或许渐渐明白她将是碧桂园未来的接班人。然而,这并不是这位内向的女孩当初理想的职业。与现在首富身份相去甚远,杨惠妍曾经在家人面前表示,她的志向是当一名教师。“对于管理一个企业,特别是像碧桂园这样的大型企业,不一定是杨小姐最初的兴趣,起码在去美国之前不是。”上述碧桂园的那位高层说。

倒是妹妹杨子莹表现得更积极,她曾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过:“以后姐姐要管理公司,我要管理学校!”杨子莹现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心理学专业。2001年秋,碧桂园国际学校毕业的杨惠妍同样赴该校学习,四年后获得市场与物流专业学位。

“我听到她是首富的消息感到很吃惊,她很低调,在中国留学生圈子里几乎没有人了解她。”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杨雪峰说。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接受过内地媒体采访的杨惠妍,其个人问题深受网友好奇。据小道消息流传,杨惠妍去年就已结婚,到底是怎样幸运的男人娶了我们的年轻才干的首富,有人更说其夫是哈尔滨人。而e网通视频网独家获得的这一组图片,则毫无疑问的证实了这位内地女首富的确已经结婚。婚礼照片显示,这位年轻的女首富身材高挑,气质颇佳,人前也始终保持微笑。而她的丈夫戴着眼镜,看上去很斯文。今年(2008)27岁的杨惠妍以财富330亿元,排名08胡润百富榜第三。杨惠妍是2007年的首富,她的财富一年里缩水近75%,除房地产外,她在能源领域也有投资。杨惠妍历年套现32亿元。2007年4月碧桂园在香港上市,她的父亲杨国强是碧桂园的创始人,2005年杨国强将股份转给了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二女儿杨惠妍。

杨惠妍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市场营销及物流专业学士学位,2005年加入碧桂园担任采购部经理,如今,作为公司执行董事,杨惠妍主要负责整体采购监督、企业资源管理,并参与制订发展策略。

事实上,杨惠妍并非外界认为的仅仅是杨氏家族财富代言人。据碧桂园公司内部人士透露,早在3年前,杨国强去美国治病,碧桂园集团管理团队就由杨惠妍全面接管。当时只有22岁的杨惠妍加入碧桂园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来自美国的管理团队,在很大程度上接替了杨国强时代的原有创业团队。

接触过杨惠妍的房地产业内人士评价,杨惠妍做事干练、机敏,有控制能力,她将使碧桂园完成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碧桂园过去一段时间在天津、北京等城市及江苏、湖南等省拿下不少郊区地块。现在的碧桂园在前期大量积累的前提下,开始由工厂模式逐渐向个性化生产转变。

一位与碧桂园打过多年交道的房产公司高层表示,碧桂园产品以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但看过碧桂园在清远做的假日半岛楼盘后就会发现,这是远远迥异于之前人们印象中的碧桂园,“拥有27洞高尔夫的假日半岛同样是上万亩超级大盘,但在设计水平上已经非常高并极具个性。”

据众多碧桂园员工介绍,杨国强和杨惠妍都不是愿意抛头露面的人,只有少数高层领导才有机会见到这位执行董事,一般员工基本无缘认识这位“少东家”。

杨惠妍的丈夫毕业于清华大学,也有留美经历,经人撮合,与杨惠妍喜结连理。2006年底,杨国强为杨惠妍在碧桂园大酒店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婚宴,据参与婚宴的某人士介绍,新郎的父亲是东北某省的副厅级干部,杨老板对女儿的这桩婚姻,“觉得非常有面子”,“觉得非常满意”。

碧桂园是由其现主席杨国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办的,杨国强出身包工头,为人低调,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而碧桂园内部的股东结构属典型的家族企业,不少大股东跟杨国强有血缘或姻亲关系。2006年胡润百富榜,碧桂园共有十位股东入选,其中6位都是来自顺德的杨姓人士。

(二)《杨文艳创业路》2200字

她叫杨文艳,2003年因为国有企业改制而面临下岗考验的她不甘命运的摆布,从下岗的苦闷中挑战自我,勇闯出路,并重新找回了自己人生坐标。一起来看看这位女性创业者的创业故事

杨文艳原来的工作单位是盘锦市九化公司招待所。从得知企业要改制,招待所要买断那天起,姐妹们像断了线的风筝,六神无主,四处寻求出路。38岁的杨文艳下决心要做事情,要把招待所租下来,带着大家一起干。

接下来创业的艰辛是杨文艳始料不及的,年久失修的室内设施、管线老化、灯线短路、石棉瓦房盖的餐厅、腐烂的木质窗棱、地面不时往外返水,常常看不到干爽的地方等等。经过深思熟虑后,杨文艳决定重新装修,要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顾客的面前。她拿出了买断工龄的钱和家里所有的积蓄,连儿子积攒的过年压岁钱都抠了出来。但钱还是不够。只好把父母存的养老钱也拿来。得知杨文艳的行动后,姐妹们很受感动,也纷纷提出集资,共度难关。大家自愿拿出自己下岗买断工龄的钱,虽然钱不多,但此时这些有数的资金,对于挽救这个濒临瘫痪的招待所无疑是“及时雨”。

为了节省资金,许多活都是大家自己干:粉刷墙壁、刮大白、贴木纹纸……实在忙不过来,姐妹们就把自己的爱人和朋友带来一起干,改暖气管线、改线路等等,两个多月的时间,几乎没有人休息过,大家还商量给企业起了一个和谐的名字叫“祥和”,每天带着灰尘下班的姐妹们,还都乐乐呵呵的,那些感人的场面深深地感动了杨文艳。有这么多好的姐妹支持,不把企业搞起来,能对得起大家吗?于是。杨文艳和大家同甘共苦、集思广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祥和”招待所重新开业后,一时间生意不好。连续两个月亏损,快要到月底了,不仅工资没有着落,流动资金又短缺。杨文艳着急了,上火了,牙龈肿了,嗓子也说不出话了。丈夫看见她这个样子说:爸临终时还交给我一万元买墓地的钱,你先拿去用吧!她含着眼泪接过钱。后来,区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街道来到招待所调研,让她们享受到了下岗失业人员重新再就业的优惠政策,有了政府的扶持,大大鼓舞了她和姐妹们,让她们看到了希望。

大家一门心思办好这个刚刚创立的招待所。这些心中充满爱的姐妹,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那些素不相识的客人,有一次,一位客人突然在大厅晕倒,大家在第一时间把他送到了医院。并为他交纳了住院费,又轮流护理到他的家人从外地赶来。拾金不妹的精神,在招待所也时有体现。一次,服务员在打扫房间时,发现枕头底下有一个信封,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千元钱,服务员迅速跑到楼下去追,而此时,却已不见客人踪影,后来根据客人住宿登记情况,联系到失主,把钱及时交到客人的手上。有时也会遇到个别酒后闹事的人,她们都好言相劝,以礼相待。在其他酒店宾馆,一般服务人员都是年轻人,而在她们这儿,看到的是一帮老大姐,平均年龄40多岁,但宾馆靠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诚实的服务热情开始有了生机。姐妹们都自豪的说;我们有了创业的领路人,不仅重新上了岗,而且还实现了我们人生的价值。

九化祥和招待所站住了脚,杨文艳并没有止步。2007年4月,又成立了“祥和餐饮技能培训学校”。开设了“厨师、面点师、服务人员”等专业培训,迄今为止,为社会培训了下岗失业人员2000余人,让他们学到了一技之长,并为部分人员安排了就业岗位,在社会上得到了一致好评。2008年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又购置了一座面积为1700平米的楼房,成立了祥和服务中心,和社区一起为社区居民服务。2012年6月又成立了有40多个房间的“嘉和商务宾馆”,开业以来经营良好。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滚动发展,目前企业已初具规模。从最初的亏损发不出工资,到现在年营业额近200万元,实现了盈利,从最初的政府免税到现在年缴税10万余元。企业员工从最初的26人发展到60多人,而且绝大部分是40多岁的下岗女工。

经过10年的艰苦创业,滚动发展,杨文艳和她的企业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企业被评为“省AAA级信用单位”、“辽宁省最佳诚信企业”、“省政协经委重点扶持单位”、“盘锦市最佳示范户”、“盘锦市就业再就业安置基地”、“区三八红旗集体”、“区文明诚信企业”等称号,杨文艳也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工会促进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辽宁省五一巾帼先进个人”、“盘锦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盘锦市青年创业导师”、“区优秀青年创业之星”、“区十大女杰”、“区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并被选为区人大代表。

杨文艳告诉记者,没有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扶持,她一事无成。几年来,她先后为汶川灾区,为妇联、工商联、民革组织捐款捐物6万余元。

杨文艳创业始终保持有激情,碰到挫折不气馁。创办企业之初,亏损开不出工资,频临绝境也没打退堂鼓。在招待所有了起色后,又不失时机创办餐饮培训学校,祥和服务中心,嘉和商务宾馆,两三年一大步,始终保持有不断创业,扩大规模的激情。创业需要梦想更需要实干,她创办的企业能一个个取得成功,都是一步步打拼出来,为节省资金,她常常早三点就去市场批发蔬菜。杨文艳曾两次动大手术,但她出院还未康复,就到单位了解情况,处理问题。她的企业能有今天,得益于有一群与她一起打拼的下岗姐妹。她们与杨文艳同呼吸共命运,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杨文艳爱护她的姐妹们,姐妹们也诚心诚意待她。企业难时,她们把亲人动员来帮企业,把自家钱借给企业。在企业经营中,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兢兢业业,打造了一个凝聚力强的团队。杨文艳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她说,学习才能开阔视野,才能不固步自封,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她利用各种机会向他人学习,也向书本学习,还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现在她又有了新的设想——创办敬老院,多为社会做好事。

(三)《中国女性的偶像杨澜》4000字

70亿身家

杨澜以70亿元身家登榜“2010胡润女富豪榜”,这位采访过无数名人的名人主持时刻保持着她的优雅,她的气质与修养为女性提供了榜样。而她的着装更是白领女性参照和模仿的标准。一起来看这为时刻优雅得体的女性——杨澜。

创办澜珠宝

在一次高朋云集的国际艺术活动中,一位美国着名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深深吸引了杨澜目光。那是源于她胸前一只翠蓝的别针,如此静谧却又触动人心。在了解到那原是中国的珠宝时,杨澜被震撼了,久久不能平静。LAN就此诞生,把爱与荣耀的象征意义延伸到东方元素之美与现代顶级工艺的设计中。然后与席琳·迪翁合作请其代言。

我的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完美。有的人说杨澜你一直很顺利,我都只是无奈地一笑。我没有办法跟每个人去解释我的艰辛和失败。从2000年到2005年,长达5年的时间,我都曾经处于这种状态。无论从事业上还是心态上,都是如此。

1996年,我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回国。当时,美国几大电视网都希望我去做他们的出镜记者,报道亚洲事务和美国华人社区,但我觉得,这和我想做的事情还有一段距离。我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就是文化行业,这和IT、商业、金融和工业都完全不同。我去美国的时候就知道我是一定会回来的。结婚的时候我就跟吴征说,你在美国已经有自己的事业,但我将来肯定是要回去的,你要想清楚。他说,我跟你回去。那时候媒体报道用了“毅然决然”这4个字。我觉得这几个字用在他身上倒是合适。他好像放弃了什么,可我并不需要放弃什么。

1997年,我一整年都没有工作,就是生孩子、带孩子。1998年,我剪短了头发,去了香港凤凰卫视,开始做《杨澜工作室》。

我采访的第一个人物就是王光美。无论从节目还是人生层面,她都是一个对我有极大震撼的女人。通过做她这期节目,我真正确立了一点——我做节目是为了记录人和时代的关系,我希望以采访人物的方式来记录历史。我大学主修英语,辅修国际经济,但是对历史的爱好是从中学就开始的。我喜欢苏东坡、罗斯福和丘吉尔,很早就看过尼克松写的《领导者》那本书,也看过法拉奇的《世界风云人物访谈录》。高考的时候,我曾经最想报的就是历史系。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对我的职业理想产生影响。

我有文化理想,我觉得中国需要有一个有文化感和价值感的电视平台。我想到了,就去做了。2000年,我做了阳光卫视,制作和播出以纪录片为主的电视节目。

我做企业有点误打误撞。我是个做内容出身的人,没想要做渠道,好像也没想做多大的商业链。我做企业的出发点就是想做内容,然后为了这个内容来配备一个相匹配的运作机制。这有点想喝杯牛奶就自己养头奶牛的意思。因为市场上没有卖这杯牛奶的,你就必须自己养奶牛。但是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时间上的浪费。时间久了,你对养奶牛的事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和感情。奶牛有奶牛的意义。慢慢地,你看到周围这片草原上还有很多和你一样的人,他们也养着自己的一头或者一群奶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产业。

当然了,我这是有点难为自己。我大学学过国际经济,但这和真正做企业完全是两回事。我为了养这头奶牛,做了自己不完全喜欢、起码是不完全热爱的事情。中国不像美国。美国的传媒系统已经非常完善,你只要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就可以了。但上世纪末,中国传媒从过去的僵化体制到逐渐开放,它需要很多鲜活机制在运作成长,才可能有市场,才可能有个体的创造。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也许再过30年,我就不需要做这样的选择了。

吴征一开始就是鼓励我的,但是对我来说,从做节目到做企业,这个转型极其困难,一开始就摔了个大跟头,就是阳光卫视。现在看来,我的文化理想的冲动,远远大于我的商业和企业管理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

我在阳光卫视创建的最初,就没做好商业判断上的准备。一开始我就按照整个一个电视台的建制,在香港做了很大的、耗资数千万的电视制作中心,有大量的原创节目,每年几百个小时。其实这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纪录片是一个小众市场,又是基于一个境外卫视不能够完全落地的现状,我当时应该更多地以采购节目为主,减少制作成本,尽量不要做这么多的原创和这么大的制作中心。

这就说明我的幼稚。在商业上当时我是很幼稚的。我还记得,当我非常兴致勃勃地让吴征去参观我刚刚建好的制作中心的时候,他吓了一大跳,当时他就跟我说,我没想到你们拉了这么大一个摊子,是要出事的。

前后有5年的时间吧,我很累。关键是当你的商业模型不对的时候,你会越做越累,并且事倍功半。现在看来,一开始这个公司其实从资本运作上也存在问题。这样一个收入模型还没有得到稳定来源和实践肯定的公司,一下就上市了,然后上市又对财务报表有要求,这使得你在短期的营收和长期的战略定位上经常产生矛盾,实际上是给整个经营团队带来很大困扰,也给我自己带来很大困扰。

那几年,我哭过很多次。吴征他是知道我的,我有这份文化理想。在阳光卫视后期,他跟新浪、贝塔斯曼等公司做了一系列资本操作。虽然有很多人质疑他说,他是不是喜欢资本操作,但其实他是希望用资本操作的方式引进不同的合作伙伴,同时也让这个卫视平台能够撑得更久一点。我理解他的这份苦心,其实这也是说明他对我的爱吧。我觉得是。所以回头想想,他也非常不容易,真的。

最后说服我放弃的还是吴征。他说,文化理想可以有很多种实现方式,但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你的商业模型又出了问题,出于投资人利益考虑,你也应该学会放弃。我一开始不愿意面对和承认,前后有3年,反反复复。我也跟他吵过架,埋怨他做出了错误的商业决策。那时候我们在上海住得多。有一次,在上海的家里,他很严肃地跟我谈这个事情。他说,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你现在必须要变成一个现实主义者,你要考虑这个问题,你退出就是对这个事业、投资者和现有平台的一个最好的负责任的方式。

他这个话对我是很大的刺激,让我觉得,我得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自己。我终于做了决定。2003年夏天,我把阳光卫视卖掉了。

我至今也不觉得阳光卫视是一种文化上的失败。它商业上失败,但是有文化价值。毕竟那之后才有了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各种纪录片频道和人文频道的出现。我经常被人嘲笑说,是用个人的一个商业行为,来完成一个国家该做的事情。

去年在世博会的一次活动上,我碰到王石,他还主动跟我谈起阳光卫视的事情。他说阳光卫视有它的成功之处,它是一个开创性的事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尝试了一种文化和商业的结合,虽然商业上不成功,但是为后来的人指出了哪条路走得通、哪条路走不通。我不是一个溢于言表的人,但是你做的一件事情过了那么久还有人记得,并且有人肯定,我觉得很温暖。(短文学网 www.duanwenxue.com)

我现在感到很庆幸,做阳光卫视的时候我才30岁,算是很年轻。在输得起的时候输一次也没什么,30岁失败总比50岁失败来得好点儿吧。但是当时,这件事情让我有极大的挫败感,甚至接下来的两三年都没缓过劲来。我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不停地工作。我发现,工作是带给我平复的最好的办法。我继续做《杨澜访谈录》,2006年开始做《天下女人》,后来,又有了天女网、澜珠宝和其他业务。

对于公司来说,这次失败也是一次完成战略转型和业务调整的机遇。公司过去是一个平台的运营商,在阳光卫视出售以后,它就变成一个内容提供商。但我在这之后慢慢看清媒体市场的走向:在一个整合媒体的时代,单一的媒体平台是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无论是品牌的推广还是商业的合作,都需要一个整合媒体的概念。“整合”现在变成一个很时髦的观点了,应该说我在2005年的时候就很清晰地看到这是一个发展的趋向,而且正因为我没有一个平台去经营的时候,这个又变成了唯一的商业出路,所以我们比较早就开始多媒体经营和战略的转型。现在看起来,这种预见还是正确的。

我们目前有三大业务板块。一个是以《杨澜访谈录》品牌为核心的精英阶层影响力社区。一个是以《天下女人》品牌为核心的都市白领女性影响力社区。第三个是我们在近些年拓展的新业务——承接地方城市大型活动和演唱会的制作。我们不仅是制作者,还会把城市文化推广和背后的立体宣传作为一种服务提供出来。这是公司成长性很快的业务。到2011年,这种大型活动和整合传播会占到公司一半以上的收入。此外,我们还有实体珠宝店、网络影视剧平台、信用卡开发等关联业务。这些业务都不是独立的,都和我们网络上的整合营销、整合传播捆绑在一起。

公司现在平稳发展,到2012年会具备更大的商业规模,这也得益于我过去四五年的积累。其实,我并没有想要做多大。可能吴征是做投资和金融的,有时候他会注重一种资本放大效应。但我做媒体还是喜欢踏踏实实的,对我来说,适当的规模和优秀的品质要比单纯的规模重要得多。不过后来我也发现,当你建立一个机构之后,这个机构会有自己的需求,它会成长,并且开始有自己的欲望。

去年,我做了《杨澜访谈录》的十周年庆典。10年前的杨澜还比较顺利,就是个乖乖女。如果见到那时候的杨澜,我会问她,是不是敢做一些挑战性的,甚至叛逆的事情。事实证明,这个叛逆性的事情,杨澜后来果然做了,并且是对整个电视行业现行体制和运营方式的某种叛逆。

这10年的经历让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前几天,我带我的孩子去美术馆。那儿陈列了很多民间工艺品,其中有一种就是民间做馒头的那个范子,上面印个小鱼,印个小鸡,然后把它盖在馒头上面,馒头上就会有这个印子。我就觉得,我杨澜特别不需要去做一个范子。所谓模范,其实一个模字一个范字,我觉得特别不需要做那些东西。

这些年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各有各的精彩,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来。我就做我自己。我的喜好,我的为人,骨子里的东西从来没有改变过。我的企业我自己说了算,我的节目我自己说了算,我没必要按别人的需求来塑造我自己。当然,我这些年也多了一些世故,也知道怎么保护自己,也多了一些见识,看到过很多场面,也更淡定,但是归根到底,你要是能够做自己,那么所有这些失败的经验都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