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美文网 > 作文精选 > 读后感 >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篇一: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是战争的固有属性。政治往往要比战争理智精明的多。而战争本身往往是充满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关键的因素。

在现实中消灭敌人的军队和意志力往往要考虑自己的消耗,要考虑自身是否会被敌人消灭,还有当敌人的防御强于进攻时产生的间歇,这样战争也不会向极端发展。综上考虑由于自身的顾虑和客观的情况可能会使战争进程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好像使我们以前的分析失去了意义。实事也说明在很多的情况下真正的战争(即是两方的真实的撕打)并没有发生。应该认为战争中进行的军事行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真正的战争进行的所有的准备,包括军事动员,物资运输,军队的调整集结。二是真正的战争,真正的撕打。可以知道在两方的力量相差悬殊时,当一方认识到对方的军事力量远远超出自己的力量时,就自动的放弃抵抗。这也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战争进程已经开始了。

这种不确定性并不与战争的目的即使敌人无力反抗矛盾。因为当一方不为消来敌人做准备或决心不进行决占而对方抱有积极的目的时刻消灭对手时,这一方在战争中必然会处于不利的局面,因为他在战争中在没有判定出对方不进行决战的情况下做出了消极的不决战的决心,这样在战争中他必然处于慌乱并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敌人无力反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摧垮敌人的意志力这个战争目的虽然不是每次战争都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它自战争一开始就存在于所有的军事行动中,只是由于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缓和或是遏制了。

【篇二:《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其实不大想写《战争与和平》的,但《宇宙简史》是科学巨作,《世界是平的》是经济学的伤口写出来一定是一部科研报告或是一份市场分析。所以选了《战争与和平》,最喜欢的作品。

《战争与和平》记叙了俄土战争的始末,从黄帝写到贵族再到平民百姓,两本厚厚的大书,我选几个片断来写。

第一个是安德烈公爵血战后身负重伤,倒在血洗的大地上。是什么让他活下来?是天空,故土广阔壮丽的天空。

天空给了安德烈公爵如此强大的力量,让一个万念俱灰的人重拾信心。天空到处都有,也有很多人抬头仰望,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天空,伽利略看到的天空是他毕生追求的真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看到的天空苍凉悲壮,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看到的天只怕是天下了。

那么我们看到的天空呢?说实话,我看天的第一反应是“看云识天气”,第二反应是“空气污染严重啊!”第三么应是祈祷明天有个好天气。偶尔,会有点诗意,也只是想到“小小的壳有大大的梦想,总有一天会找到属于我的天”之类的歌词,叫“歌意”也许更贴切些。

归根结底,第一反应是本能,第二反应是联系实际,第三反应是基于第一反应的条件反射。而偶尔——那是心情不好的时候,调节心情,音乐使人快乐。但安德烈他看到的天空只可能是一种信念,是忠诚是爱是不舍,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透过作者的笔可以看到作者本人。作者透过安德烈的眼睛,看到生的力量——不管出于何种信念。

和托尔斯泰比,其实,我们真的很幸福,而我们肩上的责任也更重。我们要让以后的人比我们更幸福。我们看的天空简单明快,是因为我们充满信心,而托老看到信念,是因为托老坚持的梦想。

第二个是战场写实,“看到法军后方的人说俄军一定能打垮法军,而看到俄军后方的人也这样说“。

战争是人类永远的主题,从刀剑到飞机坦克再到原子弹,还有不远的将来想必会出现的太空战舰。从几百个人到十几万大军再到百万雄师,谁知道。小说中上亿军人的战役会不会成真?一开始几个氏族,到村落,再到举国之一力,二次世界大战袭卷全球,哪一天,人类会用铁血一统宇宙。

一句话说的好:“战争是用牙解开舌头解不开的结”。人类的结太多太紧,宗教、土地、资源、民族……全用牙齿解开,不是要把太平洋都染红?托老在《战争与和平》中,写出了这样一种疑惑:民族与和平,哪个重要?

为了人类的未来,很多都应该放下,但通向未来的路太多,走不同的路的人都有,世界却只有一个。每个人都知道战争不好,但为什么总有人要战争?我不明白,难道,真的只为两个字:利益?

《战争与和平》太多太多的东西,只能写这么多。只是一些感想,写下来罢了,与你共享。

【篇三:《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读了一遍又一遍,最终才发现,这本书是我永远也读不完的。

有人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契机是为了探寻俄国社会的出路,我却始终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我认为,一部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是包罗万象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目的。从《战争与和平》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包括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甚至宗教学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是主观的,同时又是客观的。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来源于托尔斯泰的思考与总结,很多地方都打上了“托氏烙印”;说它客观,则是因为他并不强加于人,而是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在“托化”的同时又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来。

另一方面,我又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该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希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己的《战争与和平》。

应该说,《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最大的成就在于其思想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样不凡。

结构安排方面,要处理好这样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难的,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艺术天才,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穿来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乱。而且,托尔斯泰似乎特别擅长描绘那种高难度的大场面,战争、舞会、宴席,他可以用极简短的话把每个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盘托出,却从无顾此失彼杂乱无章的感觉,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尘莫及的。

语言方面,《战争与和平》始终保持一种质朴大气且与众不同的风格,它并不旗帜鲜明,但内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托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亚的雕章琢句来,要强出许多。

【篇四:《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这是托尔斯泰的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场面之浩大,人物之繁多,曾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成就非凡。这部伟大的巨著以史诗般的广阔和雄厚的气势,生动地描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国社会的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

作者托尔斯泰把战争与和平,前线与后援,境内与境外,上层于下层连接起来,既全面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又将各式各样的时代典型人物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典型环境。作者把小说中的人物的形象写得既丰满而又显得十分复杂,叫人有点想不通,常用对比的艺术方法来表述。

这本书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的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示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事情,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人勇敢斗争的精神和人民力量的无穷伟大。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富有独特的个性。比如安德烈性格比较内向,但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彼埃尔心直口快,感情冲动,且缺少实际活动能力;女主角娜塔莎是个有生气,热爱大自然,感情十分丰富的人。

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后,变得更成熟了。而以库拉金为首的宫廷里的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人格,也被人们无情的鞭挞。

总而言之,《战争与和平》恢弘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写法将世界文坛震惊,这是一本举世公认的世界级伟大的文学名著。

【篇五:<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终于看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很想写一些感想。

最初看的时候,我想为什么会起这么一个名字呢,战争与和平就如同生与死一般对立,为什么会要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呢。有了战争就没有了和平,整本书看完,我改变了看法。在列夫托尔斯泰内心的世界里,战争与和平从来就不是对立也不是孤立的。在和平的环境中,人类心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看书中那些数不清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追求自我的荣誉;有的人追求权利;有的人追求金钱;有的人追求情欲。追求的愈加紧迫和疯狂,内心的战争就愈发惨烈。就如同生于死一样,有些人活着就如同死了一般,有些人死了,他的灵魂却还活着。列夫托尔斯泰不就是鲜明的例子么?他早已经死了,可是他的灵魂和意识还活着,激荡着后人的心灵。拜读完《战争与和平》,我觉得列夫托尔斯泰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是一位大彻大悟的智者。于是对他的无限喜爱与崇敬之情让我有这冲动和勇气去记录一下自己浅薄的感想。

看完整本书,闭上眼睛,脑海里却只有那么少数的几位让我无法忘怀。这几个人物如此真实和鲜活地印在我心里,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他们代表着几个非常典型的人物类型。这几个人物贯穿整本书的情节,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在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中,都经历了一场身心战争与和平的洗礼。

我忍不住想说说安德烈这个人,他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人物。单纯,正值,善良,也固执。这个人物贯穿整本书,他的成长经历让我纠结、心痛、惋惜、也温暖过。安德烈是一个悲情人物,他的一生只有在即将死的时候才真正得到了幸福,生的时候活的压抑,自我,冷漠,自闭。义无反顾的参军,面对怀孕的妻子的挽留与想念的无动于衷等等都为安德烈后来的悲情人生拉开了帷幕。安德烈这个人物性格的巨大转变发生在两次死亡面前。第一次面临死亡之前的那段岁月,安德烈一心只想出人头地和夺取荣誉并且被认同。在和平的表像下,安德烈内心的战场早已硝烟四起,内心战争的导火索不是拿破仑,而是内心对于自我荣誉的疯狂追逐。安德烈说过他只向往荣誉,出名,向往受人爱戴,只向往这一切,活着也只为这一切,除了这一切他什么都不爱。死亡,受伤,家破人亡,没有任何东西是他觉得可怕的,父亲,妹妹,妻子,等等这些他生命中最珍贵的人,不管是多么可亲可爱,但是,只要能够得到片刻的荣誉,出人头地,能得到不认识的,而且也不会认识的人对他的爱戴,不论看起来多么可怕,多么不近情理,他都可以将这些全部割舍。他时常想象一场会战,会战的伤亡,集中在一个地方的大搏斗,他带领的一团人,一师人,独自一人打了胜仗,一切胜利和荣誉都属于他一个人,总司令被撤职,他得到任命。

也许就是这略微扭曲的思想让安德烈处于一个相当疯狂的内心世界。这一切思想在那可怕而惨痛的一刻开始转变:战争中被敌人一棍子打晕,他什么都看不见,在他的上面,除了天空什么也看不见,高高的天空无限高远和静静漂浮的灰色的云彩,这些安静肃穆庄严地云彩,完全不像他那样在奔跑夺取某些东西,不像他们那样在呐喊,搏斗,也不像法国兵和炮兵那样满脸带着愤怒和惊恐互相厮杀,他在想为什么以前没有见过这么高远的天空?他是那么幸福,终于看见天空了,除了广阔的天空,什么都是空虚的,一切都是欺骗。除了安静,肃静,什么都没有。在这个时刻,安德烈得到了内心的和平,不是吗?不是经历过死的痛楚,他难道不会真正地认识自我么?其实,战场中受重伤的他得到过梦想中崇拜的英雄拿破仑的称赞,这不是安德烈一直想要的么?拿破仑说躺着的安德烈死的英勇,可是那时的安德烈听到这些话就好像苍蝇嗡嗡叫,不仅感到兴趣,而且不放在心上。他的头像火烧似地,他觉得血就要流干了,他又看见了突然让他有幸福感的天空,这遥远高高永恒的天空和他的心灵与拿破仑相比起来,拿破仑是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当死里逃生的安德烈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中却目睹了妻子带着责备怨恨的眼神死在产房里的时候,安德烈从此进入了一个自闭的世界,与世无争,远离世事,时常走不出妻子临死前那眼神的世界,除了不再夺取那虚幻的荣誉感之外,他没有变,依旧高傲固执和以自我为中心。这种内心表面的平静真的是列夫托尔斯泰想要传达的和平么?我想一定不是的。第二次面临死亡之前的那段岁月,安德烈终于走出了亡妻的世界并且想要重新选择新的爱情时而突然受到情人的背叛,我想是安德烈人生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坎坷,这一其实是无心的背叛又成了安德烈点燃内心战争的直接导火索,他又固执地变成了一只刺猬,永刺又一次把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他固执地不愿意去理解更不愿意去原谅。现在看来,至少安德烈在那个时候是一个只爱他自己的人,他还是只在意自己的荣誉感。所以,当安德烈第二次与死神相遇和抗争的时候,安德烈勇获新生的艰难历程才真的让人感动和震撼,当安德烈在战场上看到自己一直想要决斗的情敌被炸断了一条腿的时候,他突然开始不只爱自己了,开始真正领悟爱的含义和真谛。爱这个东西,不是对某种东西,某种目的或者由于什么原因的爱,而是在他要死的时候看到自己的敌人却依然爱他的那一种情怀,因此他突然开始学会原谅并且体会到了强烈的幸福感。他又激动地想起来娜塔莎---那个他深爱过却坚决抛弃的未婚妻,不是只想起了她喜悦迷人的面容而是第一次想起了她的灵魂。于是他明白了她的感情,痛苦,耻辱和悔恨,第一次明白了他的拒绝和决裂是多么的残忍和无情。于是在与死抗争的过程中,安德烈好想再见娜塔莎一面。于是上帝安排他们相见了。想想当时那个第一次死里逃生之后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安德烈,虽然躯体活着可是思想却死了,过着孤独和半昏迷状态的生活的时刻,他越不自觉的摒弃那尘世的东西,与世无争,其实他越发离这个世界远了,对于活着这件事情,他认为是无所谓的。而这次,安德烈祈求上苍给他一次活着的机会,重新爱身边的人。上苍果真把深爱的女孩送到了他面前的时候,对一个女人的爱情默默潜入他心中,又使他依恋人生了,对娜塔莎的爱情唤起他对生命的珍惜,他想活。我忘不了两个相爱的人相聚时敞开心扉说出的真实而动情的语言:安德烈第一次对娜塔莎大胆地表白:我爱你!娜塔莎说:原谅我!安德烈说:原谅什么?娜塔莎说:原谅我之前所做的。安德烈说:我比先前更爱你,更知道怎样爱你了。安德烈这样一个曾经只爱自己的人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可见他内心真正的得到了和平。可以说安德烈才是列夫托尔斯泰心中战争与和平最好的化身与诠释。而这次,安德烈却没有幸运的再次死里逃生。也许剧情只有强烈的冲突感时,才会让人感动。人生有了太多的阴差阳错才会让人铭记住什么,安德烈第一次知道应该去爱的时候,他的妻子死了,他的爱没处给了;第二次懂得去爱的时候,他也被爱的时候,他死了,让别人的爱没处给了。也许这人世间只有爱情这东西才会让人神伤和饱尝痛彻心扉的伤感,但是安德烈就是在这爱情的世界中得到永生和纯粹的幸福,尽管最终,他死去了。

和安德烈一样,还有皮埃尔,娜塔莎,玛利亚这些人物也是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由死到生,从战争到和平过程中经典的人物形象。和安德烈一样,他们最终都是幸福的。只是这幸福来得都太艰辛。

皮埃尔的人生扮演着太多的角色,私生子、首富,情场浪子,官场可怜的政治工具,公益者,战争俘虏,侵略者的朋友,好丈夫。这个单纯善良和正值的男人最终获得了幸福,也得到了内心永远的和平。皮埃尔这样一个在上流社会过着衣食无忧但却混沌不堪生活的贵族,他竟然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皮埃尔被关到棚子里当法国俘虏的时候,悟出了一个道理,这不是从理智上,而是用他整个身心,全副生命懂得了人被创造出来时为了幸福,幸福就在他本身,就在于满足人的自然需要,而一切不幸福并不在于缺少什么,而在于过剩;但是现在,在三个星期的行军中,他又认识到了一个新的令人欣慰的真理:世界上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世上没有哪个环境是人在其中过的完全幸福和完全自由的,也没有哪个环境人在其中过的不幸福和不自由的。他还认识到,痛苦有一个界限,自由也有一个界限,而且这个界限非常近;一个人为了他的锦绣被褥折了一个角而感到苦恼,也正如他现在睡在光秃秃的湿地,一边身子冷一边身子热而苦恼一样;从前他曾为穿紧脚的无邪而感到痛苦。他认识到,当时他以为出于自愿和妻子结婚,并不比现在关在牛棚里更自由。他的境况越艰苦,前途越可怕,就越与他的境地无关的在他心中出现哪些令人快乐的思想,回忆和想象。在我看来,这是多么的神奇和不可思议。

娜塔莎和玛利亚是这部小说中贯穿始终也是最为幸福的女性角色,她们的幸福同样来得不易。

就此要搁笔了,只是想用这浅薄的文字但却真挚的情感去记住和体会《战争与和平》带给我的阵阵温暖。

【篇六:读《战争与和平》有感】

这是大二时期的假期读后感吧,还是挺认真写的,虽然有些小小的借鉴。

这是一部卷帙浩繁的著作,以史诗般的气势,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包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素霍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生动地描写了1805年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从婴儿啼哭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感情的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冲动,哀伤,愤怒,沉思,虚幻。全部涵盖在每一页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家的心血。

读在作者的思想里,突然感到整个人像是置身在千军万马之中,除了震撼还是震撼。记得父亲曾经在看雅典奥运会的时候问我:有哪两件事情最能激起伟大的民族情怀呢?我的回答是体育和战争。在我们今天这样文明的国度,体育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有我中国人的骄傲。而战争呢?从祖先猿人在食物和领地的争夺拼杀中生存到为国家利益而出动士兵导弹的现今,有人的地方就有战争。战争纵横古今,这是一个永远也不会消逝的名词。唯一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而战,又是否是正义之战呢?《战争与和平》里描写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的四场主要的打击侵略者之战,理所当然是正义的。而这又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是的,我们离不开群众,托尔斯泰也曾表示:在《战争与和平》里,我喜欢人民的思想。

人民的思想孕育在本书中,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公爵。他是一个军人,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所以在民族危亡和儿女私情这个一再让英雄难过的选择前,他会义无返顾的选择国家。妻子难产而死只能愧疚或终身不娶;国家亡了,他是没什么脸面活下去的。在奥斯特里战场上,上帝也很眷顾他。他只是受伤,躺在地上。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多么静穆、安宁,严肃呵。完全不象我那样的跑。”安德烈想,“不象我们那样地奔跑,喊叫,斗争,互相争夺炮帚——云在崇高的无极的天空移动着,完全不象我们那的。为什么我以前没有看过这崇高的天?我终于发现了它,我是多么幸福啊。是的,除了这个无极的天一切都是空虚的,一切都是欺骗。除了天,什么都没有了,但甚至也是没有的。除了静穆与安宁,什么也没有,谢谢上帝。而他在临死前,仍想着整个期间都在想的问题——生与死。“是的,这就是死。我死了——我醒了。是的,死——便是觉醒。”这种体验像是看破了红尘一般,经历战争的洗礼后,我不知道他们的内心是否有如安德烈那样有这么一个静寂的氛围让他思考,但是起码他应该追求的是和平,相对的和平。

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人,书中的另一个主人公彼埃尔。别素霍夫,我想是更贴切我们的生活和内心的。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这正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所表现出来的,我们似乎更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作为有强烈爱国精神的绝大部分人,我们都会为民族存亡而忧虑,想着是否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而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像古时的纸上谈兵一样,没有实践,那都是一句空话,现实总比理想残酷百倍。举个例子,很多人都反感我们中国政府在每一件受到利益侵犯的事情上几乎只表示强烈抗议。可是除了抗议还能怎样?去打?去闹?很遗憾我们的青年一代在抗议上很少如其他国家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偏激,可是每次想到韩国人能激烈到切掉手指而我们的大学生一边游街一边乱扔垃圾,心中不免感伤。回过头来再想,也有很多人虽然力量薄弱却真的做出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书中托尔斯泰肯定了彼埃尔的价值,他在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但他却不重视钱财,在最后他为了帮助俄国的胜利变卖了自己的所有家产,并鼓励人民投入到战争中去,还带头参军,为俄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最后莫斯科落入拿破仑手中时,他坚持不走,准备为了国家的胜败,牺牲自我去刺杀拿破仑。作为俘虏,他并没有因酷寒和敌人的鞭子而堕落。他一直保持着思考,现在的他学会了在一切之中看见伟大的,永久的,无限的东西。“爱好正义的人们,联合起来把,让我们只有一个旗帜——积极的美德。”他的这个口号成为人们永恒的需求。

作者清楚地认识到人群是最重要的,因为战争是残酷的,其破坏力造成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亡命伤身、妻离子散。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谁是战胜者,谁是战败者,最终受害的都将是平民百姓;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发起战争的永远是那些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是永远渴望和平的。英雄帝王等人的改变历史的行为往往是受群众意志的控制,约束和引导。成功的英雄,是顺应了人群的意志,并将其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又时刻受其左右和修正。托氏的这种认识在描写俄罗斯及他们的统帅库图佐夫是如何抗击拿破伦军队入侵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个人是很喜欢库图佐夫这个人物的。表面上,他总是一副浑浑噩噩,昏昏沉沉的样子。甚至在打仗前,别人都在忙碌着奔跑、侦察,他却连开军事会议时都在睡觉。他好像没有任何行动,他不会去做什么,也不会去计划什么。但实际上他对一切,目前的处境,敌我的形势,甚至未来的可能,都洞若观火,他知道有一种比他的意志力更有力更重要的斗争趋势,他听一切,要使一切各得其所,对当时所发生的事件的意义之所以能看得如此之透彻,其根源就在于他拥有十分纯洁和强烈的人民感情。正是由于人民承认他具有这种感情,人民才以那样奇特的方式,违反了沙皇的心愿,选定他——这个不得宠的老头子——作为人民战争的代表。正是这种感情把他抬到人间最高的地位,他这位身居高位的总司令,他不是用他的全副精力去屠杀和迫害人们,而是去拯救和怜悯他们。他的行动全部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从来不曾有过一丝一毫的违背,这个目标为以下的三个方面:第一,竭尽全力和法国人作战,第二,要打败他们,第三,把他们从俄罗斯赶出去,尽最大可能减轻人员和军队的痛苦。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德国人的枪炮再厉害也抵不过在莫斯科的饥寒。此外,库图佐夫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成为了民族英雄。这个人物,也让我想起了老子的那句话,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值得补充的是在战争里,要是没有人情,这场战争是坚硬的,不完整的。我们需要温情,作家塑造了娜塔莎。别斯托娃这个女子——纯洁善良,热爱自然的热血青年。虽然我会为她一时的移情别恋而痛惜,但她在战争中从头到脚受到了洗礼:劝说父母,运送和照顾受伤士兵。我为之感动。

人民战争的棍子以其可怕而又威严的力量举了起来,不管合不合某些人的口味和什么规则,以近乎愚鲁的纯朴,然而目标明确,不管三七二十一结结实实地举起和落下人民战争的棍子,直到把法国侵略者击退。整部小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托氏的这个赶走侵略者的思想。在小说的后面部分,作者更偏重讨论战争和一些哲理性的东西,读来很是深奥,不过这更表明了此书的价值,英国作家毛姆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

看伤了战争的残酷,转到温馨的家庭生活,看乏了经典的爱情,又转回浴血沸腾的战场,这部小说永远是那么跌荡起伏,另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