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美文网 > 作文精选 > 读后感 > 列车读后感汇编8篇

列车读后感汇编8篇

读后感 时间: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列车读后感汇编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列车读后感1

我在读《生命列车》的时候,我就想:生命是父母所给予的,生命是我们最应珍惜的,生命是让人无法掌控的,最遥不可及的。

其实,生命的列车是当我们在母腹中时,就已经悄悄地向我们开来的,我又想,生命犹如乘火车旅行,旅途中人们上上下下,不时有意外出现,有时给我们带来惊喜,有时给我们带来悲哀。在生命的列车中,我们不断地找到梦想、幻觉、挑战、等待和别离,但我们依然向前走。不管生命给我们带来了多少的挫折,可是他却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完美、更加坚强。我原以为,我们的父母可以一直陪伴着我们,可是,却不是想象的那样,因为生命列车总有一天会走到尽头的。也许我们只会把生命看作一种父母所给予的东西,可是,生命却是我们在一生中所寻求的生存价值、生存意义。它是我们最宝贵、最应珍惜的东西。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她呢?我想起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段话: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我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他临死的时候,它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列车读后感2

俗话说:军爱明,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从来没去过军营的我一直无法体会这种感受。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列车上的士兵》,让我才体会到了这种感受。

《列车上的士兵》主要讲的是我在山东曲阜车站等车时,看到16个士兵整齐的排在一起等车。车门开了,士兵们被忙着的乘客一次又一次的挤散了,但他们仍然一次又一次的整理好队伍,直到列车关门前才挤上了车。到车上,一个小孩好奇的摸了摸士兵的帽子,于是士兵把帽子和大衣给了那个小孩,可小孩的妈妈却把东西丢了过去,还说:这么脏,穿什么穿。到了午饭时间,士兵们都把头望向窗外,却默默地咽着口水。我问士兵为什么不吃午饭,他说太贵了,还吃不饱,还不如到连队里去吃。之后我到领餐处为16位士兵每人买了两盒盒饭。之后这件事被乘客们知道了,有个乘客上来和我握手,还给了我100元,说:为战士们做贡献也有我的一份力,接着不少乘客都来与我握手。最后我把乘客们捐的1900元全部交给了士兵,让他们在路上买东西吃。

合上文章,我的内心有着深深的感触。首先,我有感于士兵们铁打的纪律,他们的队伍虽然被人们给冲散了,但仍然有秩序地排成一队。其次,我有感于作者和车上的热心乘客,他们无论贫富,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帮士兵们解决午饭,还为士兵准备了在路上买东西的钱。然后,我有感于士兵们庄严的军礼,这个军礼表达了他们对乘客们的感激之情,更表达了自己要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决心。最后,我对那位女子的行为感到可耻,或许她的丈夫是百万富翁,或许她的父亲有权有势但如果没有军队来保卫国家,保卫人民,捍卫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人们也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都不尊重军人,不爱戴军人,那么这个国家能够强大吗?有什么不可以打败这个国家吗?因此,我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列车读后感3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我先是搜了一下简介。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就感觉影片里的故事背景和我家里及其的相似。从这部影片里面,我看到了自我的影子,看到了我爸爸妈妈的影子。或许其他同学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有的是感动和同情,而我看完之后,却是心疼和无奈。

我的爸爸在这二十年里是一向在外打工,我的母亲是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那一年也外出打工了。直到此刻我上大三,依旧还是在外地打工。每年也就是在春节的时候回家,但是在家最多也不会超过二十天。我的爷爷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就去世了,所以这么多年我和我哥哥都是和奶奶生活在一齐。说实话,我对爸爸妈妈也是没有太深的感情的。虽然没有像影片中的那个小女孩那样叛逆,但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也在心底抱怨过,为什么别人的爸爸妈妈都能在自我的身边,而我没有,也就是这样,我慢慢的不喜欢和爸爸妈妈讲我的心事,总是一个人承受着。我想影片中的那个女孩子可能也是这样吧,从小不在爸爸妈妈身边,不明白怎样和爸爸妈妈交流,不明白如何表达自我的心事,所以一交流就会吵起来,甚至还会大打出手。我想我是理解她的,她这样闹腾也只是想让爸爸妈妈更加关心自我。想想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心态,但是并没有选取像她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只要我成绩考得好,就会得到他们的肯定,这样他们就会关心我了。所以我从初中到高中都一向十分努力得学习,从普通班考到竞赛班,从全校几百名考到全校前十名,支撑我前进的动力就是期望能够得到他们的肯定。

其实看完这部影片,我才开始从爸爸妈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才开始了解爸爸妈妈的难处,看到影片中她的爸爸妈妈的生活,才想到自我爸爸妈妈的不易。他们肯定也会像影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每一天重复着无聊的工作,每年都要为买火车票发愁,每年都要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挤火车,每年都是万分不舍地离开自我的家乡外出打工,也会因为打了自我的孩子而难受的几天吃不下饭,也会因为担心孩子的学习整夜睡不着觉。

还记得小时候,每次爸爸妈妈回家都会先看看我们俩,看到长高了,长大了,就笑的合不拢嘴,也会很高兴地把新买的手机给我和哥哥玩游戏。

还记得有一次哥哥生病,发烧住院了,爸爸打电话说妈妈哭着说要回来照顾我们,担心的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影片中那位母亲因为担心小儿子的学习成绩,无奈选取回家照顾他。而我也有同样的经历,高考的那半年,母亲想我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到我就读的高中附近租了一间房间,照顾我。为了减轻爸爸的负担,母亲也在附近找了兼职在做。

但是直到此刻我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并不会很亲切,每次打电话也不会像寝室其他同学那样聊家常,给他们说自我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每次都说不了几句话就匆匆挂断了电话,所以也很少会给他打电话。但是我是想和他们讲讲的,只是不明白从何说起。

也许,这就是留守儿童的无奈吧。

列车读后感4

《生命列车》观后感(一)

**了罗主任推荐的**短片《生命列车》后,思绪万千,就像一句话说的那样,人生是一段旅程,幸福是一种体验。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旅程,就像一段遥远的旅程。就像一列火车在自己生命的轨道上不断前进,无法回头,一直奔向自己生命的终点。

在每天的忙碌中,我们很难安静地思考自己的生活。大多数人都在追随潮流,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奔向前进。很多时候有一种无助感,因为思考也是白色的思考。就像短片的名字一样,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像一列火车一样,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飞驰,进行着自己的人生旅行,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孩子等身边的人就像乘坐我们这列客车的乘客,有的人陪伴我们走了很长一段路程,有的人只是短短的一段,但都会给我们留下或浅或深的记忆。

我们也会在这个过

程中经历或喜或悲的人生风景。在这段旅程中,我们也努力实现自己的一些梦想,但也留下了很多遗憾。这些都是旅程中的组成部分。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四十岁的时候,人要觉悟,要开始自己的第二段生命,让自己重生,让前四十年没有实现的和没来得及做到事情实现和开始做。当你的人生列车到达终点时,让你的遗憾和遗憾少一些。

珍惜生命,珍爱身边的一切。

刚看了《生命列车》不禁让我很震撼,很受触动。它讲述的是一列火车在旅途中所突发的事情:

因为迷信,农民张顺和二毛不得不回家生孩子,于是他们偷偷溜出医院登上了火车。二是莫某即将在车上分娩,但婴儿体位不对,产妇产后失血过多,必须送医院抢救。铁道部有关部门不仅要保护列车乘客的生命安全,更要保护孕妇的生命安全

接下来,经过科学论证,我们决定停下来一分钟,大家都在紧张地准备。最后经过大家得努力,母子得以平安!

之所以受到触动,我想是因为它讲述的是老百姓的故事,跟我的生活很贴切。

我父母是铁路工人,我在铁路旁长大。我父亲也是一名站长。他精力充沛。一直觉得他是我的骄傲。

只有在我13岁的时候,他因为生病离开了我和我妈妈。但他穿着**,举着两面红旗,站在工作岗位上。一直让我记忆犹新。

电影中对镇上站长的描写使我想起了我深爱的父亲。但我想在此声明,我父亲绝对比电影中的站长聪明。

影片中对一名为了逃学离家出走的学生也刻画的很好。现在这样的“泰国小妹妹”真的是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这部影片也是对他们思想上的启迪。

最经典的一句话是“爱总是悄悄地来,不经意地溜走。"

以前老看见报刊杂志上提印度火车的问题。说印度乘坐火车的人太多。车厢里里

外外挂的都是人。而中国现在不也是这样吗?每逢佳节,无论哪趟列车都挤满了人,乘客连上厕所的地方都没有,只好用尿不!

曾经在铁校念书的时候,寒假我体验了一次跑火车(当列车员),那叫一个苦!我跑的还是那种绿皮的。晚上冷得人直哆嗦。

从头到尾,我就一直生病。火车一到站,就扛着大包小包回家。一开车门,全往上挤。

后来学聪明了,不开门了。可车下的人全用石头砸门。好不容易上车的人还特没素质,地不管你扫多少遍,都是这么脏。

他们是想吐就吐,想仍垃圾就仍。厕所总是那么脏~~本来很文雅,我不能在他们面前保留一个矜持的形象。非得跟他们大声嚷嚷,他们才知道你的存在。

这些情况在剧中都有提到,让我同感而发。

当然,我决不是看不起这些"扛大包"的。他们很值得人同情。为了工作离乡背景,好不容易有几天假,才能跟家人团聚。

只是在中国,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只能怪文化太低,没有受到更多的教育。

最近在家里看了一部影片《生命列车》之后我的内心里就久久不能够平静,我被其中的情节深深的打动了,以至于我在电视机前泪流满面,却不知道用自己的收去擦擦……

《生命列车》讲述的是一对夫妻的故事,但是事实上我在这里知道电影的主要情节是讲述的是夫妻二人在火车上的故事:由于丈夫在城市里进行打工!妻子便也在与丈夫生活在一起,,以便好生下一个男孩以此来延续自家这一脉的香火!

在丈夫的精心策划下,他把自己打扮成医院里的医生,和妻子偷偷溜出了医院。他在火车站等火车站,和医生和警察兜圈子!终于在火车开动的最后以霎那间上了火车!而在他们身后的医生与**却因此而没赶上这一趟k8623次列车,眼睁睁的看着他们

上了火车!其中一位医生看着火车上的孕妇,自言自语地说:“如果你在火车上分娩有困难,你就会有麻烦!”!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里他的话竟然易于成戳!

在火车上妻子的难产让列车上的乘务员与乘客感到十分的意外!而那些坐在狭窄车厢里的老人和不讲道理的人也开始出现在那一刻!当我看到这里的一幕,我的心真的沸腾了!

恨不得在这里将他们给赶到到其他的车厢里去——因为在这里的人们特别是那些无理取闹的人我很想将他们扔出车厢,以便落得一个清净!可是在这里的情景却是一波三折的状况!刚刚有了所谓的马车却缺少了医生,这里的戏剧中心紧紧地围绕着医生的身体!

先找到一个接生婆的时候原以为会有**却是被孕妇的样子所吓晕,终于在后来找到一个不想当医生而北上去当医用器械的推销员的时候却又有医疗器械的缺少!

带到孕妇生完孩子的时候,却又有心的情况在这里出现了!我又不禁为孕妇的生命感到着急起来!于是在列车上的人们开始进

行拉动紧急的刹车制动的时候又有的是一场纷争!!我在这里不禁为列车长的见识感到一种由衷的敬佩!不不仅敬佩她的胆识、人品而且在这里敬佩她那促使不惊的沉着与冷静!

在随后的一系列的处理事情的能力上来看我个人认为列车长在这里充当的角色是十分的重要的!她用她自己的智慧与勇敢在我们的面前的一句让我们在这里感到是那么的似曾相识的感觉!

列车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儿子和列车》这篇文章,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文中的讲述的是,一列火车即将进站,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的方向隆隆驶进车站。这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儿子在铁路上玩耍,那正是火车开过来的铁轨。假如他不扳道岔,两辆火车就会相撞,就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

怎么办?这怎么办呢?

一边是自己亲生的儿子,一边是上千人的生命。他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中,他想,自己不能失职,他赶快叫儿子趴下,就迅速去扳道岔。因为儿子非常听长辈的话,他趴下了,火车隆隆驶过,可儿子却一点事也没有,真是一个奇迹啊!

我被文中主人公扳道工人的这种尽职尽责的行为感动了,我要向他学习。他的儿子表现得很出色,是因为平时总听长辈的话。我更应该向他的儿子学习。

我长大后,也要做一个极端尽职的人,现在我也应该向主人公的儿子那样,听长辈的话,因为我们这个年龄,有些事情还弄不懂,需要长辈的指导。

列车读后感6

本文所介绍的“7801号列车”是一部很有意思、很值得读的小说。这部小说的作者是刘震云先生,小说的故事情节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中国铁路上。小说通过一个叫陆建新的青年火车员的亲身经历,生动而真实地描写了一段段有关中国铁路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了中国铁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风雨历程。同时,它也是一部揭示了中国铁路工人的艰辛生活和他们坚韧不拔的工作精神的经典之作。

故事的主人公陆建新是一个年轻、孤独的青年,从小失去了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也是一名铁路工人。他的父亲告诉他,做火车员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他也跟父亲一样想成为一名铁路工人,继承父辈的业绩,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陆建新在成为了一名火车员后,被分配到了一列叫做“7801号列车”的货车上。他和几位年轻的火车员一起,驾驶这列货车跨越了整个中国的铁路线。

在列车行驶的过程中,陆建新和他的同事们碰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但他们总是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了完成工作,搭一新车等责任,不断克服困难、克服挑战。他们不畏艰险、不怕苦累,体现出热爱工作、勇敢拼搏、顽强拼搏、顺应习惯的铁路精神。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写了陆建新等火车员全天24小时坚守在这列货车上高速行驶的情景,他们时而搭车、时而巡视、时而清点货物,有时甚至不眠不休,为了确保一旦出现问题,他们能够尽快做出反应,这种责任感、使命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坚韧的毅力是每一名火车员必备的。

此外,在小说中还描绘了许多关于中国铁路的有趣和感人的场景,例如,列车遇到了山洪暴发、遇到了暴风雪、还有遇到了恶劣天气等情况时,陆建新和他的同事们以铁路员工的职业责任精神、为民着想的信念、和同行的团结、东躲西闪,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使命,以勤勉、执着、敬业的铁路精神为中国铁路的性命而努力。

小说中还包含了许多对铁路工人的描写和了解,读者可以看到地下车站的工作人员,清点货物的工人,床板工,烧水工,餐车服务员等等工种人员在列车上的工作情况和生活状态。他们艰苦奋斗,不畏困难,许多人为了保障列车的稳定运行,连上班休假的机会都没有,有时甚至几天连夜连续工作,这让人惊叹骄人,读后感受到了他们工作的艰辛和不易。

总之,刘震云的《7801号列车》是一部深刻描写铁路人员生活和精神的经典之作。它以深厚的爱国情怀为支撑,传递了坚强与团结的铁路精神,表现了铁路工人的敬业、恪守职责、不怕艰苦、团结协作、间隔守护、以乘客为本的服务态度,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

列车读后感7

人生犹如一次踏车旅行。每一位与我同行的旅客,都是缘分的开始。

我们无法预计自己会在哪里下车,只是我们要无悔地度过我们的每一站。人生路上有荆棘,有沟坎,有大山……我们不能一帆风顺地走过每一站,可是,我们在走过每一站都能留下我们的身影,让我们的同行者记得我们的笑容,我们的倩影。

父母是我们最先见到的旅伴,我们幸运地选择了他们的列车。只是,他们会在我们中途下车。我们在也找不到这样深爱我们,为我们付出的人了。父母无论何时都是我们的依靠,是我们无助时的港湾。父母陪伴我们的日子不多,他们终究会在某一站下车。学会尊敬他们,爱他们,珍惜他们陪伴在我们身边的每一时刻。

有些人下车,有些人上车。我们会遇到不同的旅客,会有不同的人生际遇。我们会遇到我们的朋友,会遇到我们的恋人,会遇到我们的导师……朋友有时会迷茫,会困惑,会失望,可他们安慰的是,有我们的陪伴。有人会失恋,会寻回最初的感觉,只是再也回不到初时的那瞬。老师会指导你的旅途方向,却无法永远做你的指南针。不管谁的离去,谁的加入,我们都有继续我的旅程。离去的,我们努力记得他们;加入的,我们努力让他们记得我们。

旅途很短暂,有人轻松,有人带着凝重,有人忙碌,有人无奈……我们有梦想,有希望,期待着那个属于我自己的终点。有些人死了,却还活着;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带着理想飞翔吧。我们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在别人的记忆中历久弥新,创造无悔的青春。在我下车的时候,有人会留恋我;在我不在的时候,有人会想起我。而不是在默然中离去,无人知晓。我以我的存在而骄傲。

每一位旅客并不是都能度过一段快乐的旅途。人生有太多的悲哀和无奈,我们需要理解和被理解,做朋友背后那个默默地支持者,在别人的记忆中留下美好的瞬间。

不管有多少种遇见,那都是我们彼此的缘分,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把我们的微笑留给他们,使我们的旅行变得有意义。

列车读后感8

《归途列车》

纪录片的主人公,是从四川到广东打工的张昌华一家,三年多时间里,从广东到四川,再从四川到广东,拍摄他们的工作、生活、交流、争吵??夫妇俩用微薄的收入抚育家乡留守的一双儿女,期待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改变命运,却事与愿违。列车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连接着家乡和工作,也承载着他们的无奈和希望。

夫妇俩来自四川省广安市大安镇回龙村,男的叫张昌华,女的叫陈素琴。1990年,他们扔下刚出生八个月的女儿给外公外婆,到广州打工。

这批生活在“城中村”的农民工,他们居住在城市,过的却既不是城市生活,也不是农村生活,仅仅是“机器”一般的生活。 每天早上八点起床,到宿舍楼下的食堂吃过早饭后,他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除了中午和傍晚各有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工人们都坐在自己的工位上,直到夜里十二点。 十几年来,张昌华和陈素琴在广州从未在城里消费过。

抛下刚出生的女儿南下,对于陈素琴来说,是心中抹不的伤痛,但支持他们的动力也很强大:赚了钱,让儿女好好读书,将来上大学,不再重复他们的命运。因此,陈素琴和大女儿张琴每周一次的通话中,陈素琴不变的嘱咐是:要好好读书。往往是这边重复唠叨着,电话那边的女儿便不答话了。

片中外婆也说到,自己年轻时学习很好,本来可以通过考学到城市,为响应当时国家“搞农业第一线”号召留下来,没想到,受了一辈子穷,常常“吃了这顿找下顿,衣服全是补丁”。因为穷,她的孩子也没能好好接受教育,老人家便把摆脱贫困的愿望寄托在第三代身上。

然而,张琴却决心要离开。她觉得这里“不好玩”,已经辍学打工的伙伴们,过年回来展示他们的新手机、新衣服,描述城里的生活,令张琴向往,她也并不认为,好好读书,能带来多好的机会,更不愿再依靠父母生活。

十几年来,张家每年可以一家团聚的时光,就是春节。然而,春节回家,又是一场磨难。每到这时节,工人讨论的话题都离不开车票,什么时候、哪能买到票。张家夫妻俩常常跑一个星期火车站,也买不到回家的票,好不容易搞到票了,那个兴奋劲儿,没别的表达方式,就是一个劲儿地笑。

片子里还有个镜头,一个小女孩穿着粉衣服,哭着被人群挤了出来,背上的

大包被挤掉了,她在旁边歇息了一秒钟,头也不回,一边抹着眼泪,又冲回人群中。一秒钟都不能耽误,因为这是她回家的唯一机会,如果不赶上这班车,就意味着一年不能见到家人。因此没人舍得离开,他们必须踏上一班列车,别无选择。”***年大雪灾,千辛万苦回家过春节,而等待这家人的,却是积蓄了十几年矛盾的爆发。张琴动手打了父亲。

临走前,陈素琴当地的小庙拜菩萨,嘴里念叨:“我也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希望您保佑她改正归邪,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要她明年听话,我一定来还愿。”陈素琴对生活束手无策,只好诉诸神灵,她的口误也真实地反应出他们个群体的受教育程度,着实让人感到悲哀

春节过后,张昌华、陈素琴和张琴,再次踏上南下的列车,但他们的目的地,已然不同。

自那以后,张琴始终漂泊在外,过深圳、武汉、北京,做过服装厂工人、酒吧销售,哪有工作就漂到哪,却很少回家。她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过一天算一天吧,计划赶不上变化。

由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陈素琴终于下决心回老家。

她说,“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像女儿那样。”

张昌华沉默良久,轻声说,“少种点田。”

影片始于火车站,也在火车站落幕,这次,是陈素琴一个人回乡。

纪录片没有记录到的后来,据说张洋成绩优异,考上了市重点高中广安二中。陈素琴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陪在儿子身边。 外婆独自一个人留在老家,守着仅能维持自家伙食的田地。 张琴到处漂泊,基本没和父母见过面。 一家的经济收入都靠张昌华,但他却感觉身体大不如前,腰酸、眼花,从二十几岁外出打工,他最好的人生年华都在昼夜不歇的工作中度过,他感到自己“可能干不了三五年了”,但越觉得能干的时间不多,越变本加厉地加班,想再多赚些。

一家五口,就这样四分五裂地各自生活着。

张昌华一家的命运,或许也就是这个时代2.4亿外出打工人员的真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