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美文网 > 作文精选 > 读书笔记 > 邓小平传读书笔记(合集三篇)

邓小平传读书笔记(合集三篇)

读书笔记 时间: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邓小平传读书笔记(合集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 邓小平传读书笔记

  读书作为邓小平的一个爱好并不广为人知,他在南方谈话时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讲的实事求是。”让人们误以为,邓小平是个不怎么读书的人。其实,邓小平一生酷爱读书,并且博览群书。(2014年8月21日《人民政协报》)

  可以说,纵览古今,凡志存高远者,大抵爱读书,善于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运用于实践,造福社会。邓小平就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从来没有放松过读书学习。正是他把读书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革命战争和革命建设中具有真知灼见,永远走在时代前面。

  据邓小平的儿子邓朴方回忆,邓小平看书“从来不在上面写字,连个道都不画,熟记在心,融会贯通。不是那种记啊画啊的人,一切都是在脑子里,一种精神的领悟。他也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所以,邓小平读书的爱好不为人们所知,恐怕和他的读书习惯有很大关系。他生前用过的书房有40多平方米,大半屋子堆着的都是曾经阅读过的书籍,囊括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但他从不做读书笔记,很少评点所读的作品。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说:“我们家的藏书,什么都有。中国历史方面的,中国文学方面的,外国文学方面的,还有许许多多外国历史、回忆录、传记、哲学等方面的书。当然,还有许多马列主义书籍。”卓琳回忆邓小平有“三爱”,其中之一就是爱看中国历史经典书籍。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是《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他还通读了二十四史,特别爱看《三国志》。

  笔者认为,面对邓小平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读书习惯,我们许多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应该感到汗颜。读书,对领导干部而言,既是提高执政能力、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职责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提升素质、增长才干的内在需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时移势易,要跟上形势的发展,应对时代的挑战,靠“拍脑袋”不行,靠“跟着感觉走不行”,靠“昨天的知识”指导今天的工作更不行。

  实践早已证明,一个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勤奋程度,决定着他的思想深度,决定着他的施政力度,决定着他的群众威信度。一个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但一个好的领导必须是一个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的人。不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这样的领导干部,说起话来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办起事来眼光短浅,盲目决策,工作推不动,下级不服气,在群众眼里,自然也是“面目可憎”……试想,这样的领导干部怎么能与时俱进地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又怎么能承担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正因如此,笔者感到,重温邓小平读书趣闻,既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告诫。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经受住各种考验,就要坚持在读书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否则,就很难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2篇: 邓小平传读书笔记

从《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等公开发表的著作看,邓小平理论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重在实践。

  从小平同志的革命生涯和人生经历看,他是个出生入死的实践家

  少年时期,为觅真理,小平同志远渡重洋勤工俭学,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回国之后,在与“第一代领导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闹革命打江山过程中,从“百色起义”到苏区工作,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从“油印博士”干起,慢慢成为“军神”、“政神”,无不与“实践”两字紧紧相连。邓小平同志胆略过人,这与他积极实践实事求是的秉性风格有关。他一再宣称“我是实事求是派”(《邓小平文选》三卷第209、249页),我就是“相信毛***讲的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三卷第382页)。正是有着这种敢于从实践中求实的精神,在中央苏区抵制“左”倾领导时,他被打成“毛派”;十年“内乱”时,他是“***”的反对派;在对“两个凡是”问题上,他是否定派;在面对僵化体制上,他是改革开放派;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上,他始终坚定不移,牢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些独特的个性,充满着敢为人先的实践风采。回顾小平同志的革命生涯,重温《邓小平文选》,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是他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血汗,是全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从“拨乱反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过程看,邓小平理论最鲜明的特色还是实践

  结束“***”,确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中国的经济从“崩溃的边沿”拉回来,进而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邓小平同志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神来之笔。为杀出一条血路,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少学者认为,1978年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讨论实际上是为邓小平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哲学前提。

  在此前提下,一场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实践开始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邓小平同志以改革实践家的博大胸怀,在中国这块版图上书写着新的篇章。农村一系列改革的成功,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得到了温饱和实惠。农稳政通,政通人和。之后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大胆举措,改革了政体,搞活了经济,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使中国各条战线的工作在与国际接轨的实践中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党的十三大,着力论述了“生产力标准”,使之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们讨论的新热点、思想解放的新起点、各种科学理论观点的核心问题。把发展和提高生产力作为评价革命实践活动好坏之标准,是中国共产党人从“老祖宗”那里继承的祖训。毛泽东同志早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便提出并论及了“生产力标准”问题。他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980页)。

  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实践中,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标准的思想,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只有使生产力发展,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等论述(《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4页)。又比如,在改革实践进程中,每每遇到各种错误思潮和阻力,他就重申这个标准、强调这个标准,要求全党同志在改革过程中紧紧把握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是邓小平理论在正确的哲学前提下,通过积极实践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环节。

  如果说“实践标准”只解决了人们认识论范畴上的一些偏差,那么,“生产力标准”则在更高的层次上统一了人们的思想,协调了认识论与历史观两个领域的敏感关系,揭示了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一条根本规律。同时,“生产力标准”对“实践标准”具有一种导向作用,两者用于检验的对象不同,这是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实践中的一次大的飞跃。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各种理论偏差和迷惑困扰着中国,姓“社”姓“资”等争论,在搞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为热点。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以理论家的简洁和实践家的胆识,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2页)。党的十四大将这石破天惊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表述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标准”。这个标准,与“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是一致的,是前两个标准的深化和发展,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

  综观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实践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最具理论代表性的“三个标准”,可以这么认为:邓小平理论的精华,全都蕴含在他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积极实践之中。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源头是“实践标准”的讨论,核心内容是注重实效尊重实践的“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是否有利于标准”。

  从《邓小平文选》主要篇目阐述的重要观点看,邓小平理论完全建立在尊重实践的基础上

  在《邓小平文选》三卷尤其是第三卷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在探索实践中求发展。对此,我们可以从邓小平许多充满个性的论断中领略其精神:

  一是家喻户晓的“猫论”。这一论断饱含哲理,实事求是,重实际效果而忌花拳绣腿,始终坚持了“实践标准”。猫之好坏,不看重其毛色音质个头,只看它是否能逮住耗子。何其生动实在!何其鲜明扼要!推而广之,以猫喻人喻事,情同一理。衡量一个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好坏的标准不在其说得如何,外形怎样,关键要看“履行天职”的效果。“猫论”反映出的求真务实精神,是小平同志实事求是作风的体现,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风采。

  二是关于“走一步看一步”的战略。邓小平指出:“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邓小平文选》三卷第373页)。回顾改革开放的坎坷历程,无不是在“走一步看一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于“冒”中走过来的。所谓“走一步”,就是在看准目标之后,按照一定的决策、措施大胆实践;所谓“看一步”,就是在慎重地走出一步之后,对这一步的实践结果进行检验,看它进行得怎么样,有何经验教训。“看一步”即反馈,把原来决策了的行动效果收集起来、分析研究,以便通过调校使下一步走得正、行得实,快步走向预定目标。所谓“走一步看一步”,说到底就是用“实践标准”来检验每一步,让事实说话,用效果来证明决策的正误,而不要等到有了全面成果后再去回头看。由此可见,这“走一步看一步”的六字方略,充满着实践标准的哲理,是小平同志为适应瞬息万变的改革开放新形势而在思维方式上作出的重大突破,有着鲜明的思想解放意义,是邓小平理论中鲜活实践色彩的一个形象表述。

  三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创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后,路该怎么走、河将怎么过?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唯一的办法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用小平的话来讲,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如果说“走一步看一步”是在决策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解决如何走好的问题,属常规实践的话,那么,“摸石过河”则纯属试验性探索,是面对全新课题所采取的办法,属非常规实践,适用于没有先例的实践。后者比前者的风险更大、难度更高。小平同志注重实践,力戒空谈,指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通过“干”这一具体实践,明辨是非,评判得失,争取时间。可以说,“摸石过河”是我国新时期的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是邓小平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运用,是充满实践哲理的睿智创举。

  四是“敢闯敢冒,大胆试验”的思想。小平同志是思想解放的先驱,“敢闯敢冒,大胆实验”是他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主持全面工作后的重要指导思想。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许多篇目中都有角度不同但精神一致的阐释。概言之,他的这一理论仍然强调实践。其精神实质是:

  (1)敢闯敢冒勇于实验,首先要解放思想,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更新思想观念,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这就要求人们要有敢闯的主体精神,要有一股子气、劲,要有敢冒险、敢为人先的气魄。实践出真知,而在实践中如果没有先走一步的勇气,主体精神状态上没有胆略,不敢闯,人云亦云,墨守陈规,就永远杀不出一条血路,创造不出新的东西来。

  (2)敢闯敢冒勇于实验一定要“看得准”。要把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不能瞎想蛮干,不能重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老路。敢闯的前提是要思考与摸索,坚持实事求是,力求“看得准”。只有看准之后,才能甩开膀子大胆干,通过实践结果验证看得准不准。

  (3)对上述两点,不是一般争论问题、裁决问题,而是一个试验问题,即实践问题。小平同志最讨厌耗时无功的无谓争论,反复强调争取时间干。思想解放了没有,看问题准不准,只有通过“敢于试验”这个环节才能清楚。可见,“敢闯敢冒,大胆实验”的思想,深含哲理,环环相扣,其中包含着闯的精神和闯的行为。没有敢闯的精神,思想僵化,就不会有闯的行为;反之,闯的行为、冒的行动又必须既是创新的又是科学的,创新是指走新的路子,科学是指通过试验,要用实践来检验。

第3篇: 邓小平传读书笔记

  今年二月十九日,是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一年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怀着失去这位世纪伟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巨大悲痛,在党中央领导下,沿着他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阔步前进。我们顺利地实现了香港回归,胜利地召开了党的十五大,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哲人其萎,后世继之。可以告慰于邓小平同志的是:虽然您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我们坚持您的理论,继承您开创的事业的决心更加坚定不移,矢志不渝。

  199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的第一年。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要进一步学好邓小平理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十五大作出的最重要的战略决策,这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根本保证。党中央已经决定,要在全党兴起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新走上领导岗位的同志,肩负着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应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不忘党和人民的重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质,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方面作出表率。

  学习邓小平理论,首先要认真地、系统地读邓小平同志的著作,还要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重要文献,读马列的一些重要著作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并且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要锲而不舍,不可浅尝辄止。

  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不能仅仅以了解它的某些论述和某些词句为满足,而应真正读懂读通。要在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领会它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尤其要着重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正是依靠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列宁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也正是依靠和运用这个精髓,一代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又吸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把握了这个精髓,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联系和它的统一科学思想体系。邓小平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针对中国国情,结合时代特征,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把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邓小平同志这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这种从实际出发反映事业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尤其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的。

  学习邓小平理论,一定要学以致用。要把邓小平理论同国际国内的实际,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运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实践,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理论是否联系实际,不仅是一个学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早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把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矢”和“的”的关系。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马克思主义这根“矢”,就是为了射中国革命这个“的”。他指出,离开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空谈理论,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极其有害。邓小平同志也一再告诫我们,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他指出,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我国当前的实际?这就是我们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脱离了这个实际的理论,就不是正确的理论,是我们所不取的。因此,我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学习理论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我曾经说过,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现在我还要说,能不能把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是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

  学习邓小平理论,既要坚持它的基本观点,又要通过实践使它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同志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采取的就是这种态度。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迄今已经一个半世纪。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时代的发展和本国的国情出发,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从而保持了它的巨大的影响和旺盛的生命力。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样,毛泽东思想是这样,邓小平理论也是这样。

  我们党在有了毛泽东思想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以后,现在又有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宝贵精神财富,这是值得庆幸的。所有的共产党员一定要倍加珍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事业。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但是今后的路具体怎么走,要靠我们自己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只有这样去做,才能创造性地继承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才能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这是对待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态度,也是邓小平同志期望于我们的。我在十五大报告的结束语中曾强调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值此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时刻,我再一次希望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党中央领导集体,一定要高度自觉地把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这既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对邓小平同志的最好纪念。